正文 第44章 紅都隨感(1)(1 / 3)

那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事了,準確地說是70多年前,在曆史的長河中走來了一群人,誰也沒有猜想到,共和國的夢從這裏開始了。

那年秋天,因為戰爭的需要,中國共產黨蘇維埃區域的領導機關蘇區中央局和所屬的紅一方麵軍總部遷駐瑞金一個叫葉坪的村莊。自然村四周散居的都是謝家的後裔。遠遠望去,高低起伏的山巒在村前綿延,房屋後簇擁著一棵棵巨大的古樟,幾個人才能合抱的樹身遒勁有力、枝繁葉茂,曲折流淌的小河繞村而過,彙入綿江。

葉坪村人口並不多,卻矗立著一幢古老的建築。不用說雕梁畫棟,就從建築占地500多平方米的規模,可以判斷出是當地的宗祠,是謝氏家族婚喪嫁娶、公共祭祀之所。據說500多年了,有源遠流長的曆史。

在封建統治下,封閉、半封閉的葉坪村,土地兼並嚴重,加上落後的耕作,這裏的村民常常是“禾頭根下無飯吃”,苦不堪言。打土豪,分田地,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時代不同了,現在全村老少都陶醉在翻身解放的喜悅之中。

特別是沉寂的宗祠,幾個月之後,煥發了生機:拆除了固定的神龕,滌蕩了陳規陋俗,貼上了“民主專政”的鮮紅標語,台柱的兩側懸掛著“學習蘇維埃運動的經驗”“建立布爾什維克群眾工作”的對聯,原先空蕩的大廳擺滿了一排排井然有序的木凳,已然是一個莊嚴的會場。

“誰叫蘇維埃?”

“什麼是布爾什維克?”

當村民弄清什麼意思時,兩眼放光地說道:“這是我們即將建立的自己的政權!”

讓全村上下稀罕的還有會場上點綴的彩燈,隻見電閘一合,便放射出七色的光芒。他們打著賭,雖說是眼見為實,但還是不敢相信。有膽大的要求再開一次。世上哪有鬆油、蠟燭之外照明的東西?會場工作人員按他們要求反複開關了幾次。“你看,共產黨沒有辦不成的事啦!”他們歡呼著,傳誦著。

更讓他們驚喜的是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31年11月7日,葉坪村像開了鍋的水。項英、毛澤東、朱德、周以栗、王稼祥、鄧廣仁等分別在會上作了精彩的報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了,改“瑞金”為“瑞京”,定都“瑞京”。鏗鏘的聲音,在葉坪村回蕩,震撼著世界。

從這一天起,共和國已經從葉坪走向了北京。18年後人民共和國的旗幟高高飄揚在古老的北京。

當夜幕降臨時,四麵八方的村民提著各式花燈擠滿了葉坪的草地,繁星點點,樂聲陣陣,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把一切都催生了,第一部憲法大綱,第一部勞動法,第一部土地法,包括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

蘇維埃共和國毛澤東主席這一親昵的稱呼,毛澤東幫助村民車水抗旱處,毛澤東為謝大娘住房借光設置的“天窗”……葉坪見證了許許多多治國安民的偉大實踐。謝氏宗祠是共和國誕生的標誌性建築,葉坪村的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也是曆史上最廉潔政府的典範。

“昔日紅都績尚留,公房簡樸範千秋。”1996年9月,同樣的秋天,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風塵仆仆,走進葉坪村,看到臨時中央政府因陋就簡,用木板將謝氏宗祠隔成15個辦公用房,在此創造了第一等工作時,動情地說:“現在的國家機構改革,應當好好到這裏學習!”之後中央國家部委紛至遝來,尋根溯源,建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蘇維埃部委舊址得到修葺保護。

“要保護好革命舊址。不能因現在的建設而影響了舊址的環境。”2003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日理萬機來到葉坪,再次諄諄囑托。

“瑞金不僅是江西的瑞金,而是全國人民的瑞金。整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不是一個地區的,是全國和全黨的寶貴財富。”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在瑞金考察參觀時曾多次指出。

紅都兒女以博大的情懷迎接共和國,以無私的奉獻哺育共和國、建設共和國。

進村觀看,在共和國年輪上的葉坪,彰顯“三個代表”之源,弘揚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廉潔奉公、開拓進取的紅都精神,展示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權的魅力,揭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為人稱頌,為人敬仰。

撫今追昔,謝氏宗祠依然完好,高大的古樟仍然碧綠,往日的小山村變成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紅色都城,在這裏體味中國革命的精髓,感受共和國從搖籃到成長的過程,心中有說不盡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