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創曆史新高
2005年高新區企業在各高新技術產品領域的發展都十分迅速。電子信息領域繼續領先,產品銷售收入達到8935.6億元,比上年多出1346.5億元,占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40.3%;新材料領域產品銷售收入達3183.9億元,比上年增加了712.6億元,占14.3%;光機電一體化領域產品銷售收入2664億元,比上年增加了771億元,占12%;生物技術領域產品銷售收入1610.5億元,占7.3%。其他領域產品銷售收入總量和比例依次是:新能源及高效節能技術949.8億元,占4.3%;環境保護技術173.4億元,占0.8%;航空航天技術103.4億元,占0.5%;地球、空間、海洋工程26.2億元,占0.1%;核應用技術19.7億元,占0.01%。
(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創彙穩步增長
2005年實現出口創彙的高新技術產品品種達43812種,比上年增加3838種。實現產品出口創彙760.7億美元,比2004年的699億美元增長了8.8%,占高新區全部出口創彙總額的68.1%。高新區企業的出口創彙規模增長迅速,出口額超億美元的企業已有138家,出口額達839.6億美元,比2004年多了20家,增長了35.4%。出口最多的是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達568.8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36.4億美元,占產品出口總量的74.8%;居第二位的是光機電一體化領域,達70.2億美元,占總量的9.2%;排在第三位的是新材料領域,為39.9億美元,占總量的5.2%;第四是生物技術領域,為11.8億美元,占總量的1.6%。在產品出口目的地方麵,美國仍居第一,出口額達290.4億美元,占產品出口總額的38.2%;其次是日本,為122.1億美元,占總額的16.1%;港澳台達到141.2億美元,歐洲為123.2億美元,分別占產品出口總額的18.6%和16.2%。
第四節 北京、深圳和上海投資環境比較
一、投資環境的分類比較
深圳於1980年建市,目前有人口300多萬,位於廣東南部,與香港相鄰,麵積1000多平方公裏。2000年,深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達到39739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首位,與1990年的8724元相比,翻了兩番。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26元,是199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127元)的5.24倍;2001年前11個月,深圳的GDP達到1652.11億元;1992~2000年GDP年均增長率為24.21%,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1992~2001年11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累計達3737.81億元;2000年,深圳市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總產值、實際利用外資、金融機構存款餘額、貸款餘額等多項經濟指標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第三位;2000年深圳市出口總額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第一位,連續八年居全國大中城市之冠;初步建立起了以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體係。但在近五年經濟增長有放緩的趨勢。2005年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9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6210元,比上年增長8.7%。
上海作為全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港口城市,1843年正式為開放口岸,位於華東長江入海口,麵積6000餘平方公裏,人口1100萬左右。2005年上海國民生產總值915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1.1%,連續1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51474元。工業體係較全麵,機械、電子、化工、輕工等均較發達。現代化指數處於全國第一位。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與國際交往中心,又是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綜合性產業城市。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戶籍人口1159.5萬人,全市共有16個市轄區和2個縣。2005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在總體上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綜合經濟實力保持在全國前列,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886.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8%;經濟增長率連續8年保持在10%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5444元,比上年增長9.2%;實現地方財政收入592.5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實現地方財政支出737.2億元,同比增長17.3%。
由此可見,目前深圳在外向型經濟、外貿、電子工業、市場經濟體製和信息等方麵比北京、上海有優勢,而上海在基礎工業、技術、總體實力方麵較深圳為優。北京與其他城市相比,有獨特的要素優勢、市場優勢和綜合城市環境優勢。借奧運經濟的機會,帶動交通、通信、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以汽車、生物、電子等為主要支撐的製造業。
二、基礎設施比較
經過十多年改革開放,深圳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據估算,在23年中,(1980~2003年)深圳整個城市基本建設共投入了6000多億元人民幣。自1988年以來,深圳曾先後多次被評為全國衛生模範城市、綠化與環保模範城市,“雙擁”模範城市、雙文明先進城市。1999年底,又被評為國際花園城市。2003年,還被選為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排在中國入選的八大城市的首位。
上海則是依江臨海、江海兼備的港口,黃浦江、長江使之交通運輸方便。上海港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多個港口有聯係,國內國際航空航線近100條,郵電、通信發達,工業基礎雄厚,旅遊業興旺。科技文化發達,有高等院校50多所,在校學生10餘萬,科技人員近100萬。1990年開發浦東518平方公裏新區,人口140萬人,碼頭80餘座,其中萬噸級33座,同市區有隧道、客渡、車渡等相通,分設5個不同功能區,享有很優惠的政策。
北京擁有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到2002年末,全市公路總長14359公裏。北京有6條呈放射狀通往全國各地的高速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裏85.4公裏。全市有發達的城市公共交通體係,公交線路592條,年客運量49.2億人次。北京是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北京與全國大多數大中城市之間均開通有直達列車,經過幾次提速,加之采取夕發朝至、電腦聯網售票等一係列改革措施,鐵路吸引了大批客流,2002年旅客運輸量5032.3萬人次。北京是全國航空線的交會中心。首都機場已開通200條國際國內航線,通往世界主要國家及地區和國內大部分城市。首都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啟用後,已進入亞洲最繁忙機場的行列。
三、政治社會環境比較
改革開放多年來,北京、深圳、上海政治一直穩定。北京政治上比全國其他地方更穩定,社會治安在全國名列前茅。深圳市早在1985年,就提出兩個文明一起抓,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亦抓精神文明建設。在思想上,結合特區建設,提倡“開荒牛”精神——開拓、創新、團結、奉獻;在文化上,最先實現九年製義務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風起雲湧,普法教育深入,人們的法製觀念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政法公安機關經常開展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的活動,政治上牢固堅持共產黨領導,使深圳市有一個良好穩定、令外商放心的投資環境。而上海的社會治安一直為全國上等水平,加上上海本地戶籍人士超過外地戶籍人士,社會環境甚至比深圳更穩定。近年來,上海重點開展開發浦東,振興上海的形勢教育,進行社會主義法製、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倫理教育,取得了較好社會效益,在全國檢查評比中,兩次被評為“十佳”城市。另外,對社會治安開展“打防並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綜合治理,有效地打擊了各類犯罪,保證了社會穩定,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四、經濟環境總比較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特區一直保持比全國更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尤其是外向型經濟高居全國首位,目前已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建築業、商業貿易、金融等蓬勃發展的產業結構,形成了電子、紡織、食品飲料、輕工機械、石化、建材等支柱產業,尤其第三產業比例高達50%左右,為全國最高。深圳的經濟由於以外向型為主,所以相對受國內市場的影響較小,即使在中央銀行實行銀根緊縮的情況下,深圳的出口貿易也居全國城市首位。但是深圳的物價為全國最高,通貨膨脹嚴重,這種情況在近兩年有所下降,不足的是深圳的基礎工業不夠發達。
與深圳相比,上海的經濟環境大不一樣,它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有比較齊全的工業門類,比較方便的協作條件,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它亦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和金融中心之一,是長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外貿經營機構齊全,設有外運、倉儲、廣告、包裝、保險等一整套服務企業,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務院宣布開發浦東之後,實行更優惠的政策,在全國掀起了浦東熱,使之成為中國經濟的新熱點,為上海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與國際交往中心,又是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綜合性產業城市。2003年,該市國民經濟在總體上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綜合經濟實力保持在全國前列,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61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5%;經濟增長率連續5年保持在10%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1613元,比上年增長9.2%;實現地方財政收入592.5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實現地方財政支出737.2億元,同比增長17.3%。
(一)外貿比較
深圳從創立開始,便利用毗鄰香港的優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使外貿得以超常規發展。而上海曆來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基地,1986年以前一直居全國各省市進出口額首位,1986年後屈居廣東之後,居第二位,但仍居全國大中城市進出口額首位,到1993年便被深圳超過。
北京市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據海關統計,2003年市海關進出口貿易總值684.6億美元,其中進口總值516.1億美元,出口總值168.5億美元。地方企業進出口貿易總值為189.4億美元,其中進口115.7億美元,出口73.7億美元。
(二)外國投資比較
深圳自設立特區始,即以外引內聯為經濟工作重點,充分發揮窗口和試驗地的作用。上海的外資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遠不如深圳多,但隨著浦東開發的加快,上海製定了高起點、外向型、高科技等發展方向,使外商直接投資大增,促進了全市的對外開放。北京擁有全國一流的人才等投資優勢,借著2008年北京奧運的契機,近年引進利用外資不斷增加。
(三)市場機製比較
深圳從創建開始便確定了以市場調節為主的經濟運行模式,較少受傳統計劃經濟的束縛和影響。這些年來,深圳堅持市場取向發展,在搞活經濟方麵取得很大成績,在所有製上實行多種所有製並存和共同發展,形成國有、集體、個人、外資競相發展的格局。企業內部向三資企業學習,並進行股份製改造,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並率先建立比較成熟的商品市場,使計劃、投資、勞動、物資、土地等生產要素市場化,養老、待業、醫療、保險等社會化,這些都是市場經濟的做法。以生產要素中重要的勞動力為例,深圳市人才市場不僅在深圳有名,甚至在全國也有名。1995年又建立了高級人才市場,除工人外,80%的重要人才都是通過人才市場調劑的。難怪有人說,在深圳找工作主要途徑是人才市場,而不是熟人介紹。
在上海,市場機製則不如深圳,這主要是曆史的原因。上海經濟以大中型國有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在國家計劃體製下運行了三十多年,一時轉變有困難;而人才方麵,由於上海本地人才多,人才流動少,所以上海人才市場化也不如深圳。但是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上海也向市場化經濟邁開了步伐。首先是一部分國有工業企業開始推行綜合承包、股份製、責任製等,放開經營,並大力發展三資企業,特別是在浦東,由於投資環境的改善,三資企業蓬勃發展,而三資企業都以市場為導向,不受計劃經濟影響,這就使上海的市場機製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大部分國有企業都推行了各種形式的改革,特別加強了自主改革,價格、住房、工資、保險等均實行市場化,建立了證券交易所、外彙調劑中心、期貨市場、人才市場等各種市場。
在北京,市場機製的發展也在不斷深入。一方麵,加強了國有資產管理體製和國有企業改革;另一方麵,不斷改善和優化公平競爭環境,推動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壯大。私營企業在市場準入、上市融資、進出口、使用外彙、參與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政府計劃項目、科技獎勵、取得許可證和資質等級證書以及引進人才等方麵,享受與國有、集體企業同等待遇。依法加強監督和管理,改善服務,盡一切可能使非公有製經濟在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但和深圳、上海比,由於曆史和首都特殊性等方麵原因市場機製的建設還有一定的差距。
(四)產業結構比較
深圳原設定以工業為主,工貿並舉、工貿技結合的模式已在20世紀80年代末得到實現。這一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符合深圳的實際情況,使深圳第一產業穩定增長,第二產業迅速發展,第三產業後來居上,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並逐步升級。
上海市也在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對第三產業投入了不少資金,金融、商貿、房地產、旅遊、信息谘詢均得到迅速發展,第三產業產值不斷上升,第二產業內部也進行調整,一方麵擴大利用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對傳統工業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增加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麵瞄準國內外市場,調整投資方向,相繼建成桑塔納轎車、30萬噸乙烯、貝爾程控交換機等一批骨幹支柱產業。在上海工業發展中,科技的先導作用得到加強,現代通信、微電子、生物技術、計算機、新型材料等高新技術發展迅速。
由此看來,深圳的產業結構會與香港趨同,即第三產業比例會進一步上升;而上海則是第二、第三產業同時增加,高科技產業將會較深圳發達。
北京作為奧運會主辦城市,並且受國家經濟發展巨大的帶動作用,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大力發展奧運經濟,是北京乃至全國新世紀發展的重大課題。北京市應以舉辦奧運會為契機,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走新興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符合首都經濟發展方向、適應奧運需求的主導產業和重點行業。
(五)金融比較
深圳的金融體製是在特區中央銀行調控下,國有銀行、外資銀行和各種金融機構相結合的體製。銀行體製由過去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變,向國際慣例靠攏。目前,外資銀行在深圳設立分行或分支機構的已經有近50家,對深圳的外資企業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深圳股票市場亦是全國僅有的兩家股市之一,為深圳企業乃至全國企業融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後深圳金融業會進一步國際化、商業化。
而上海金融業已有100年曆史,1949年初已是全國最大的金融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已有華資銀行、銀莊、信托公司和外資銀行100家,隻是解放後才逐漸喪失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浦東開發後,上海金融業發展迅速,已有多家外資銀行設立分支機構,還有外資保險公司、財務公司設立代表處,上海證券交易所也是全國兩家證券交易所之一,其規模大於深圳證券交易所。
北京是中國人民銀行和全國各大金融及保險機構總部所在地,金融保險業為第三產業中的第一大行業。
五、科技文化比較
人才、科技是現代社會競爭取勝的關鍵。深圳的科技人才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發展迅速。深圳不僅引進大量科技人才,還建立了一批技術開發機構,一些企業還引進了大批先進技術和裝備,特別是在彩電、音響、電話機、電腦零部件等領域,不僅在國內領先,而且有些已達國際先進水平。此外,還建立一批以內地幾十所重點大學和幾百家科研機構為依托的科技開發實體,建立一批高新技術開發區,對高新技術產業實行傾斜政策,在項目審批、投資信貸、稅收、用地等方麵給予優惠;建立一批民間科技企業和產品檢測、計量、情報和科技交流等機構。深圳的科技環境主要優勢在於毗鄰中國香港,容易引進國外最新技術,並能以內地為依托,有良好的市場機製,能盡快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但由於科技基礎薄弱,人才不足,科研機構較少,科研設備不足,不如上海、北京。大中專院校也少,這是深圳的劣勢。
上海的科技、文化方麵則很具優勢,全市有50多所高等院校,1000多個科研機構,科技人員近100萬,實行產、學、研三結合,在激光、光纖通信、微電子、海洋工程與生物工程等技術領域有優勢。上海也是中國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引進外資方麵,上海市實施政策傾斜,開發了一批高科技合資企業。上海的科技、文化實力較深圳領先。
北京市擁有眾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是全國科技與文化中心,擁有中關村科技園區等經濟技術開發區,在信息技術、生物科學、微電子等領域在全國具有優勢,高科技產業在北京市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六、優惠政策和法製環境比較
改革開放後深圳和上海兩地的法製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對外商投資方麵,製定並良好地執行了一係列的涉外經濟法。經過10多年法製建設,已製定涉外法規500多個,重要的有中外合資企業法、中外合作企業法、外資企業法、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引進合同管理條例、對外貿易法、反傾銷法等。這些法規的製定和實施,對兩市投資環境改善起到巨大作用。深圳特區已頒布了幾十個法規,為在特區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法製環境。
北京的投資環境的吸引力主要體現在:獨特的政治、文化中心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在京津唐地區經濟圈的建立過程中起到主導地位;北京市政府在政策引導、產業發展等方麵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服務業、金融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中的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