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國外科技人才激勵機製比較(2 / 3)

第二節 引進國外科技人才

一、美國對國外科技人才的引進

美國不僅重視國內科技人才的培養,還注重從國外引進科技人才。美國引進和留住國外科技人才的主要措施包括:以H-1B技術工作簽證法案引才;以政府或者民間基金會的高額獎學金等為基礎吸引世界名校學生和學者赴美求學或做訪問學者;以政府和眾多的公司、個人、慈善機構等設立的雄厚科研基金吸引人才;以總統科學獎等特殊的獎勵激勵人才;重金聘用甚至高價收買有較強科研創新能力的人才;高度信任和重用外來科技人才,美國的許多科研項目和尖端技術領域的研究都是由外來科技人才主持完成的。

美國從1990年開始實施針對專門技術人才的H-1B簽證計劃,每年簽發6.5萬個。199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將1999年和2000年此類簽證的數量增至每年11.5萬個。1999年6月初,當年的11.5萬個H-1B指標已被用完,美國高科技公司紛紛要求政府增加H-1B名額,結果1999年度多簽了2萬人,但仍不能滿足要求。2000年10月4日,國會又通過新法案,將簽證年度配額從11.5萬名擴大到19.5萬名。美國政府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通過對移民法的不斷修正,吸引更多的外籍科技人才,並充分利用這些人才所攜帶的技術、智慧和資本來加快美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從而使美國在科技領域內始終保持其國際領先的地位。

為了吸引外國留學生,美國設立了多種資助外國留學生的獎學金。如國際開發署和富布賴特基金會、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都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留學生提供了種類繁多的獎學金。美國的外國留學生政策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一直鼓勵接受外國留學生,在獎學金的發放和繳納學費等問題上,給予外國留學生與本國學生以同等的待遇,這種體現平等的政策對外國留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通過國際科技合作,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合作攻關一些重大的科研項目,在“互利原則”下利用別國的人才資源優勢。如與日本、歐洲和俄羅斯共建阿爾法國際空間站等。雖然這些合作協議依據的是“共攤經費和其他收入、共享合作成果”的“互利原則”,但由於美國在這些科技合作項目中往往擁有財力、技術和人力上的優勢,因而是這些合作項目中最大的受益者。對因一些原因不能被引進的人才,則采用合作研究,引進智力這一措施。美國芝加哥的一家技術谘詢公司的總裁韋爾辛說:“假如不能把人弄回來,就把工作弄出去,就地聘用人才。”如俄羅斯聖彼得堡物理研究院具有研製和生產大功率軍用固體激光器的實力,前蘇聯一解體,美國國防部就派人常駐該院,名義上是合作,實際是由美方出錢,為美國人幹活。

美國還通過直接到其他國家辦企業或設立研究機構,搶奪所在國的人才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紛紛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辦企業或設立研究機構,直接與所在國爭奪人才資源。如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郎訊公司和摩托羅拉公司等已分別在中國創建研究開發機構,直接網羅中國的高級信息技術人才為其所用。

美國憑借其先進高等教育係統、世界級的研究設施和發達的知識密集產業網羅世界精英,許多留學生畢業後都留在美國。美國的高工資、高職位、高生活水準以及在科學研究方麵比較自由、科研經費充裕、教學科研設施一流、實驗設備先進、科研信息資源豐富、學術思想交流活躍,吸引了大量的國外科技人才。美國一些重要高科技和科研計劃的實施,如核技術發展、計算機應用、航天計劃、生物和新材料等,都是在移民美國的科學家參與或主導下實現的,這是美國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最大優勢。

美國政府通過落實與實施有關促進這些科技人才流動的政策,迅速壯大了美國的科技隊伍,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國防強大、科技發達和文化教育的昌盛。正如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在題為“科學、技術與外交”的報告中所承認的那樣,“成千上萬移居到美國的外國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從在德國出生的空間科學家馮·布勞恩、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古巴的兒科心髒病學家卡斯特蘭洛斯,到無數在美國科學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努力達到國家的目標和開拓新的科學技術領域方麵,所作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他們的貢獻和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使美國變得更加強大和富裕”。

二、其他國家對國外科技人才的引進

借鑒美國引進外國科技人才的成功經驗和成就,其他國家也紛紛製定政策,采取措施,積極吸引本國的留學生回國和引進國外科技人才,在世界範圍內展開科技人才的爭奪。

英國政府一方麵出資改善在校碩士、博士生的研究、學習和生活條件,同時大力吸引外國留學生和科研人員到英國學習和工作,放寬對他們的入境限製,在學習、工作、生活方麵給他們創造必要的條件,減輕後顧之憂。2002年英國實施一項“高技能移民計劃”,專門用於吸引高層次國外人才。

德國一貫嚴格限製外籍人員移民本國,但於20世紀90年代末逐漸修改移民政策,大力引進IT等行業的高科技人才。

日本通過製定《外國科技人員招聘製度》等法規,大大增加對外國科技人才的吸納限額。日本政府曾表示,願提供50億美元,與美、英、德等發達國家合作研究“人類尖端”工程。1995年日本發表的科技白皮書強調,日本要建立與經濟大國相適應的超一流科研中心。日本一些跨國企業和超大型企業每年都撥出大筆經費用於科研投入,包括高薪招聘外國高級技術專家。日本有些大公司把基礎研究放在國外,其中許多在美國和英國,已建有數百個研究開發基地。日本在引進國外科技人才方麵的措施主要有:提供優惠條件吸引留學生;通過購買、吞並外國企業,進而將其科技人才據為己有;在國外建研究所來利用全球科技人才;對科技人才高薪聘請並委以重任。

韓國政府為引進國外科技人才製定了“聘用海外科學技術人才製度”,對引進的高科技人才給予資助。韓國對回國人員提供的待遇包括:提供回國所需的搬家費用;提供免費住房;提供子女教育津貼;提供國內交通津貼;海外旅行自由。韓國一方麵通過政府資助,盡量彌補海外學人在生活、工資待遇上的不足,同時把工作重點放在改善國內科技創新、投資與創業環境上,鼓勵海外科技人才回國實現事業抱負。韓國1974年創辦的大德科技園區,側重吸引科研與教學類人才,已建成生化、理工等多學科科研教學基地,韓國政府為此投資約合16億美元。大德科技園區內擁有數家科研機構和大學,已經成為韓國科技發展的一支生力軍。除此之外,韓國政府還在光州、釜山、大邱、泉州、江陵5個地方分別建設了與大德科學園區相似的科學基地。建立高科技園區不僅對科技發展和科技產業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給大批中高級人才提供了就業機會,為吸引海外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市場需求,成為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吸納基地。

新加坡政府製定了“國際人力資源計劃”,出台吸引專業人才計劃,用豐厚的待遇、良好的居住環境和商業環境吸引科技人才。1991~2000年,智力型和技能型移民對新加坡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37%。以研發領域為例,2002年新加坡共有2萬名研發人員,其中外來人才占78%。新加坡人力部已在海外設立9個“聯係新加坡”機構,負責吸引和引進海外專業技術人才。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到歐美等國家招聘科技人才,當時提供的優惠條件包括:個人收入不低於歐美國家水平;子女能夠獲得良好的中文教育;到達新加坡就可獲得永久居民身份等。這項政策吸引了一些畢業於歐美大學的中國學者,目前,他們多數已成為本地科研和教學領域的骨幹力量。

第三節 國外企業科技人才的激勵機製

在企業科技人才的激勵方式上,不同國家的企業有不同的特點,這與不同國家的文化、製度和傳統等密切相關。例如,一般來說,美國企業更加注重通過有效的製度設計強化對科技人才個人的激勵,鼓勵科技人才在其專業技術領域作出成績和貢獻;而日本企業更加注重通過優秀的企業文化強化對科技人才團隊的激勵,鼓勵科技人才對企業的忠誠和奉獻。

隨著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快速革命,以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和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發展,各國企業的科技人才激勵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根據各自的文化背景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和學習已經成為發展趨勢。美國企業的詳細的工作分析、快速的提拔政策、高薪及在職培訓製度能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特別對科技人才的潛能和創造性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快速晉升、高度刺激、強調個人的激勵方式使得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的科技人才缺乏對企業的忠誠心,人才流動頻繁,對企業發展不利,使得企業難以留住優秀的科技人才。近些年來,美國的企業開始吸收日本企業科技人才激勵方式的優點,注重優秀企業文化的建設,實行對科技人才的參與管理,培養科技人才的團隊精神和對企業的凝聚力等。日本企業穩定的就業政策、長期的持續培訓、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員工參與製度等有助於科技人才素質和技能的提高和職業的安全感,以及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心。但終身雇傭的就業製度、論資排輩的晉升製度、強調集體的激勵製度,使得許多創新型科技人才難以脫穎而出,造成科技人才被壓抑和浪費的現象。近年來,日本企業開始對其傳統的科技人才激勵方式進行反思,開始借鑒美國企業科技人才激勵方式的一些優點,注重市場對科技人才的配置作用,打破終身雇傭製度和按部就班的晉升製度,以充分激發企業科技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潛力。因此,各國企業的科技人才激勵模式相互借鑒和學習,呈現出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

企業需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活力和繼續發展,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企業的創新,需要建立一種鼓勵和提倡創新的企業文化,並得到企業科技人員的認同,以激勵科技人員產生創新的成果。

例如,創新是微軟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從Windows操作係統的發展,可以看到微軟創新的步伐。當DOS計算機操作係統剛取得成功時,微軟就果斷地決定要取代自己的成功產品,開始發展Windows操作係統。當Windows還遠遠沒有成型時,微軟又決定花大量的資源做Windows版本的Word和Excel。那時,DOS版本的Word和Excel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而微軟卻把更大的投資放到Windows版本上,這等於是加倍了在Windows上投入的賭注。在Windows之後,微軟在Office、Windows NT、Internet、NET等機會來臨時,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創新,並一次又一次地在巨大挑戰之下給公司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公司不斷創新、接受挑戰的精神,還可以從微軟前景目標的演變中看出來。公司成立初期,微軟公司的前景目標是“讓每張桌上都有一台個人電腦”。現在看來,這個目標並不稀奇,但在20世紀80年代,這是一件令人難以想象的事。在上述目標已經基本成為現實的今天,微軟公司又有了新的前景目標,那就是“通過優秀的軟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設備,幫助人們發揮潛力”。微軟公司認為,人的潛力需要借助有效的工具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而代表現代社會信息化進程的電腦以及優秀的軟件產品,就是這種可以幫助人們充分展示創造力和工作熱情的工具。為了實現這個前景目標,微軟公司需要不斷地創新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