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走向新課程教育評價(2)(2 / 2)

3.新課程改革的典型案例

我們來看一看來自於課改實驗區第一線的一份資料,體驗一下新課程的新評價理念:我們的學生寫在“感受與不同”中的一段話:“可能是以前習慣‘死’背定理的方法,一下子課改了,都不知從何學起,剛開始時,一點學習目標都沒有,一天隻背幾個化學式,幾個元素符號就可以了,不過時間一長,我發現自己動手能力強了,而且善於思考了。其實這才是課改的真正目的,雖然上課講的知識不多,但有一半是讓我們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對某種物質的不理解,可以提出假設,寫出方案,然後到實驗室去驗證你的假設是否正確。”

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多評價幾次就會出現更多的好學生。以往的評價重結果不重過程,評價沒有貫穿在學生的全部學習活動中,使其激勵作用受到削弱,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在課改實踐中,我開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投入、合作精神、探究意識,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對學習活動的促進作用。我在他們的學習材料上,寫著我以前不曾用過的話語:“希望每一節課後,你都能說,‘噢,原來如此!’”、“讓我們一起去揭開這個秘密”、“空氣這個大家族可真熱鬧”,我在那份用了80分鍾記錄26次現象的“雞蛋與醋反應”的實驗報告上寫道“你真讓老師感動,如此有耐心和毅力。”……每天介紹一分鍾“化學與生活”的同學會獲得掌聲,為實驗室倒汙水的同學會受到表揚,自帶實驗用品的學生名單會在全班公布,學習檔案袋會在班內交流,優秀的會在全校展示。學習成長記錄卡上,還專設了家長評議欄,讓家長也參與評價活動。

正是由於在教學中注重評價的激勵性,尊重個體的差異性,使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歡上了化學,盡管他們在紙筆測驗中不一定會獲得好成績,但他們有一種持久的興趣,有了一種探究的意識。學完溶液酸堿性後,我給每個小組都發了pH試紙,過了很久在一場春雨後,事先我並沒有提醒學生要去測雨水的pH值,他們早晨一到學校,便來報告:“pH值是6。”“不是酸雨。”這使我獲得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滿足。

新課程帶給學生的也是全新的感受,從發展的角度看,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當他們不再是無奈地學習,不再感受知識與生活互不相關,不再無望成功,他們就成了真正的“學生”——成為掌握生存知識和技能、學會與人和諧相處、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人。化學課改不到一年,對一個已習慣了八年的傳統教學的學生來說,課改還沒有讓他們有深層次的理解,但他們確實有了新的感覺。

初三新學期伊始,我為學生專門設計、訂製了化學學業成長檔案,它作為學生學習化學的“日記”,記錄著自己的觀察與感想、搜集的材料、自我評價、老師評價、同學們的評價……現在他們的檔案袋裏裝有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二氧化碳性質等實驗報告,空氣、水汙染調查報告,金屬的自述,合理利用資源建議,章節知識整理歸納,科普小報,化學與生活常識,與化學知識有關的簡報,最新化學發展等種類不同的材料幾十份。檔案材料的交流,又成為新的課程資源。一百多雙眼睛看世界,總比我看的多,看的清,由此讓我深深地感到學生也是我的老師。

在學習負擔減輕方麵,首先是課堂學習過程輕鬆了。課堂上,學生不再是任老師灌輸,不再是硬逼著自己集中精力去聽老師講解,而是在自願的、主動的探究中隨便發問,隨時發問,隨時議論。例如,我們在“人類、環境、材料、能源、化學”的討論課上,每小組任選一個主題作組名,通過競說化學式名次的先後,任意選擇10分題、8分題、6分題,競賽中組內同學可自由補充,外組同學補充的對也可得分。學習活動中有了比賽,學生也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但這種緊張是一種自願、一種興奮,正如踢足球很累,但他們願意踢一樣。當我請每個小組用一句話將五個專題同時表達出來,以結束本節課時,有的說“人類生存的環境離不開化學、能源、材料”,有的說:“化學為人類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豐富的能源、材料”,他們的表達讓大家都興奮不已。在進行章節總結與複習時,我也采用這種形式,事先把學生不願說、不易記的題目印發下去,作為必答題,然後,通過競說一些短小題目來決定選題的先後,使學生練了較多的習題。有時題目比較簡單,一下子有幾個人站起來搶答,就再更換題目,學生感到既緊張又愉快,他們在“課後隨感”中寫到:“我們小組的成員都認為搞這樣的活動比較有助於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調動我們的積極性,使我們主動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