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二章 佛頂(1 / 2)

佛頂,也稱髻、頂髻、肉髻相、無見頂相,為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文獻記載,佛的頂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這種形象是在常人中所無法見到的殊勝之相,表示此種功德的佛像即稱佛頂尊。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遺體火化留下各種不同類型的遺骨,被稱為舍利,其中佛頂火化後的遺骨即是佛頂舍利。

佛教的舍利崇拜起源很早,據說釋迦牟尼在世時就開始對過去佛的舍利開始了崇拜,但這很可能隻是後來的傳說。比較可靠的舍利崇拜應該開始於釋迦牟尼涅槃之後。據記載,釋迦牟尼於拘屍城雙樹間涅槃後,摩竭陀王阿闍世及波婆國末羅族、迦維羅衛國釋迦族等皆欲獲得舍利,但都遭到拘屍城人的拒絕。各國便商議以兵力強行分取,戰事一觸即發。這時,香姓婆羅門挺身而出,曉諭眾生,不要因爭佛舍利而自相殘殺。八國便請其負責均分舍利,並各自起塔供養,於是佛的舍利便被分成8份,由8個國家各自起塔供養,佛教的舍利崇拜就此開始。佛頂舍利肯定被供奉在8個塔中的一塔,但具體在哪一個塔裏,則無從查考了。

佛滅度百年後,第一次統一印度的孔雀帝國的第三代國君阿育王信仰佛教,為了推廣佛法,他把原來的8個佛舍利塔(有的資料說是其中的7個塔)中的舍利取出重新再分配,在世界各地建造了8.4萬個寶塔供養。由此開始,佛舍利崇拜突破南亞的範圍,在整個世界佛教界流傳開來,世界各地都相繼出現佛舍利的供奉情形。總體上看,世界各地流傳的釋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幾種:舍利子(粒狀)、牙齒、指骨、頂骨、鎖骨、頭發。

阿育王的這次佛舍利再分配肯定包括了佛頂骨舍利的再次轉移供奉。但佛頂舍利在這次空前規模的舍利再分配過程中到底分配供奉到哪裏,現在也很難說清楚。但根據後世的記載,我們知道在南亞的西北地區以及中國的南京都有被認為是阿育王時代供奉起來的佛頂舍利。

經過阿育王的再次轉移供奉,佛頂舍利離開第一次供奉之地,即最初供奉佛舍利的八塔之一,開始在其他地方供奉。後世佛舍利的轉移供奉一般是對原來舍利的再次分割,所以,同一舍利一般會經過多次分割,而且在舍利的體積上一般是越來越小。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玄奘頂骨的轉移供奉和不斷的分供。玄奘頂骨先是在唐代末年的時候從西安興教寺轉移供奉到戶縣紫閣寺,北宋時候再由紫閣寺轉供於南京的長幹寺。抗日戰爭時期在南京發現後,先後分供於南京、北京、天津和日本等地。上世紀50年代以後,又再次經曆多次分割轉移供奉,如日本的那份頂骨曾再分給台灣日月潭的玄奘寺,南京的那份頂骨曾經相繼分給西安的大慈恩寺和台灣的玄奘大學,至今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有中國、日本、印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供奉玄奘頂骨。佛的頂骨舍利也經曆了這樣的多次轉移供奉。

作為佛舍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佛頂舍利首先流傳在南亞地區,並被視為聖物,受到隆重的供養和廣泛的敬信。據《法顯傳》載,早在5世紀初期的時候,西北印度那竭國內的酰羅城中有就佛頂骨精舍,佛頂骨被保存在一個叫解脫塔的塔裏麵,每天請出來放在寺院外麵的一個非常漂亮的高台上供大家瞻禮供養。法顯本人親自瞻禮了這個佛頂舍利,據他記載,這個頂骨舍利“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關於當時佛頂舍利的供奉盛況,法顯也做了詳細的描述,當時無論是國王還是一般的民眾,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瞻禮供奉佛頂骨舍利,然後才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不但這個國家的人供奉佛頂舍利,法顯還記載,“諸國王亦恒遣使供養”,可見這個佛頂舍利是得到周圍其他國家一致認可的。

北魏僧人慧生去印度時,也見到了這個佛頂舍利,並作了記載:“渡一大水,至那迦邏國,有佛頂骨及佛手書梵字石塔銘。”《洛陽伽藍記》在記述慧生巡禮時,對佛頂骨的形態和顏色也做了說明:“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閃然似仰蜂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