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自小被一尼姑養大,結下佛緣。在仁壽元年六十大壽日,決定在全國三十個州建造舍利塔,他親贈三十顆舍利子,派人送往各州。舍利入塔時,各州出現神秘瑞相。道世《法苑珠林》所記吳越之地多處,如:“揚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普洽。”又“吳州大禹寺立塔,舍利泛度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神光,獲得紫芝。”又“蘇州虎丘山寺立塔,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樂,人皆聞之,並吼三日,舍利方至。”
在中國的舍利塔中,有的供奉的是佛舍利,有的供奉的是高僧大德的舍利。吳越之地,死後遺留舍利子的僧人很多。據佛經記載,唐朝後期昭宗景福壬子(892年),浙江天台山來了一位老和尚道育,新羅國(古朝鮮國)的出家人。十多年誠心修行,從不間斷,死後火葬於山上,骨灰中得舍利子無數。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端裕和尚任杭州靈隱寺主持,慈寧皇太後賜給他一件金鑭袈裟,榮極一時。紹興十八年(1148年),端裕前往寧波阿育王塔寺宣講佛法。紹興二十年(1150年)圓寂,身體火化時發異光整整一日,骨灰中得舍利無數,眾徒在阿育王寺內為他立了一座舍利塔。
元代末年報恩寺方丈楚石,浙江象山縣人,16歲在杭州昭慶寺出家受戒,30歲主持永柞寺。楚石在杭州、嘉興等地建築了九楹萬佛閣,名躁一時。元帝師賜他以“佛日普昭慧辯禪師”稱號。明代元,開國皇帝朱元璋賜他白金以作供養。洪武三年(1370年),楚石圓寂,火化後得舍利無數,眾徒為他在永柞寺內建舍利塔一座。
信佛不分男女,比丘尼死後也有出舍利的。清代江都(今揚州)有一比丘尼信道(1835-1918年),年輕喪夫,不再出嫁,念佛一生。她以75歲高齡在揚州福興寺出家,83歲時離世。火化後得舍利三枚。清末江蘇南通大悲庵中有一比丘尼大悟(1854-1927年),終生修行,73歲時安然坐化,遺體火化後得舍利子五粒。
吳越之地的類似記載還有很多,如《宋高僧傳》記宋代杭州慈光院晤恩:“七十五歲坐化,之前得夢,夢覺,呼弟子至,猶聞異香。獲舍利青白圓粒無算 。”又記後唐天台山福田寺從禮:“七十九歲逝,火葬,收舍利,立塔存焉。”《大明高僧傳》記杭州上天竺寺真淨:“書偈而逝,閱世七十有二,??????舍利五色。”又記杭州演福寺必才:“合掌而逝,與龕荼毗,有五色光自自龕中發火,餘不壞者二,舌根如蓮花,齒牙若珂貝,舍利滿地,眾竟取之,一時俱盡。最後至者,乃穴地尺許,求之亦有得者。”
佛教在近代以來的複興,吳越之地的貢獻很大,出現了一批名僧。他們終生禮佛修行,死後將舍利留給人間。近代著名佛教改革家、思想家太虛(1889-1947年),浙江海寧人,蘇州一小庵出家。1912年在南京組織“佛教協進會”,1922年創辦武昌佛學院,1947年逝世於上海玉佛寺。焚化後發現三百餘顆舍利,紫色、白色、水晶色均有。又如印光大師(1861-1940年),陝西合陽人,從1893年開始在浙江普陀寺任常住首座。1914-1920在上海《佛學叢報》發表文稿。1923年在南京創辦放生念佛道場,後在上海創辦弘化社。1940年去世,壽80歲。火化後,32齒全存,得骨舍利、血舍利、牙舍利、大小舍利花等數千粒。其中舍利子五色鮮豔,精圓瑩徹,閃閃有光。弘一大師,浙江平湖人。1942年圓寂於福建泉州開元寺。火化後得舍利1800餘顆,紅白璀璨、圓潤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