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章 成因(1 / 2)

印光大師對於古今人獲舍利的種種情況進行了歸納,批評了舍利由精氣神相合而生的觀點,認為舍利乃由由僧人戒、定、慧修行所成。杭州雷峰塔發現釋迦牟尼佛的發舍利,是新世紀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對於弘揚佛法有重大意義。由此可知,佛留下舍利,是使人懷戀慕而生渴仰之心,是令眾生見舍利而如見佛,信奉佛法。眾生建塔供養舍利,於是“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勇猛精進地修行。隻要至誠恭敬供養佛的舍利,便會感應到佛的現身,這在古今都不乏其見證。隋朝時,天台智者大師敬舍利,讀《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見靈山一會,佛陀現身。

佛教的許多教義,如天堂、地獄、因果、輪回,是肉眼凡胎看不見,摸不著的。舍利子卻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它可以幫助一些人認識佛法的真實不妄。但是與佛教的三寶相比,它隻是一個表象,隻是佛教滄海之一粟。

中國有沒有供奉佛舍利的阿育王塔?當然有,曆代史冊皆有記載。從這些記載看,吳越之地的阿育王塔最為古老。據陳曉東《神奇舍利子》一書引用漢代史籍記載:“此九州之地,並有遺塔,雲是阿育王所造。”此九州之中,揚州即為今吳越之地。《魏書?釋老誌》記載:“佛即謝世,香木焚屍。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於後百年,有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陽、彭城、姑城、臨淄皆有阿育王寺,蓋承其遺跡焉。”上文所舉四地,姑城也就是蘇州,是吳越之地。

唐朝佛教學者釋道世,曾對中國各地的阿育王塔進行尋訪和考證。他編著的《法苑珠林》一書中,列出當時人們所知道的十九座阿育王塔。這十九座阿育王塔,他首舉西晉會稽塔,次舉東晉金陵長幹塔。這兩座阿育王塔是中國最古老的,都在吳越之地。

西晉會稽塔,保存在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內。據道世記載,東晉廢帝太和年間僧人慧達在今浙江省寧波附近發現阿育王塔的舊址,在舊址上建了一座佛龕。義熙元年,為了保護佛國珍品,始建塔亭。後人有把義熙元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劉宋元嘉十二年,僧人曇摩密多將佛龕擴建成殿宇,初具寺廟規模。梁普通三年,梁武帝在舍利塔周邊興建殿堂樓閣,並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因為舍利塔**奉著佛舍利,所以阿育王寺得到曆代統治者的賞賜和殊遇。北宋仁宗趙楨,曾請阿育王寺大覺禪師懷璉,在化成殿詢問佛法大意,並賜頌詩17篇,留住數年。到英宗趙曙即位,才恩準大覺禪師回山,並賜詔一道。明洪武十五年,太祖朱元璋賜名“阿育王禪寺”,稱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山。明清之際,寺殿數度傾坍。現存寺廟是清康熙十九年由住持法鍾重修。據說道世在唐代列出的十九座阿育王寺,完整保留到至今的就隻有寧波這一座了。在這座寺廟的舍利閣上,珍藏著一顆綠豆般大小的舍利子,色白略黃,供萬人瞻仰,可稱是鎮寺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