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長幹寺,在金陵即今南京之地。在鹹和年間,丹陽縣令高悝得到一尊縣民從河裏打撈出來的阿育王金像,鐫有梵文,說明是阿育王第四個女兒所造。簡文帝在長幹寺內東麵建了一座三層寶塔,供奉阿育王金像。寧康年間,曾發現寧波阿育王塔的慧達來到金陵,又在長幹寺內地下挖掘出一鐵盒,內有銀函。銀函內有金函,金函內存放著三顆舍利子、一根指甲及一縷螺狀頭發。這些佛舍利的發現,證明這裏的確是阿育王塔的舊址。
慧達在存放金像的三層寶塔的西麵新修了一座舍利塔,安放佛的指舍利、發舍利以及舍利子。太元十六年,孝武帝將西塔加蓋為三層,與東塔對稱。隋陽帝在位時,為求保佑,將長幹寺內的佛舍利掘出,安放到洛陽日嚴寺塔下地宮中。唐高祖武德七年,日嚴寺被廢,佛舍利又被移往崇義寺的寶塔下地宮中。長幹寺的鎮寺之寶離吳越而去三晉,長幹寺就衰落了,而崇義寺內的佛舍利也在曆代政治動亂與戰爭煙火中不知下落了。
除會稽塔、金陵塔以外,江蘇、浙江還有一些其他的阿育王塔。如海清寺阿育王塔興建於宋代天聖元年。塔高40餘米,九級八麵,是蘇北地區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197年維修該塔時發現一地宮,宮內有石槨一隻。石槨內有一鐵匣,鐵匣內有銀槨,銀槨內有綠豆粒大的白色舍利子兩粒和琉璃舍利瓶一隻,瓶內又有舍利子若幹。
史籍《開元錄》、《弘明集》、《法苑珠林》等中都記載了三國時吳王孫權獲舍利的神奇故事。吳赤烏十年,雲遊僧人僧會來到吳都建業(今南京市),與孫權談起阿育王造舍利塔的故事。孫權不信,讓僧會在七天時間內拿出一顆佛舍利出來,放入他親手封了瓶口的銅瓶內。僧會誠心禮佛,磕頭求佛賜舍利。21天以後,銅瓶內真的出現幾粒舍利子。孫權獲此舍利後,在金陵修建了第一座舍利塔,取名建初寺。晉成帝鹹和年間,也就是丹陽縣令高悝得到一尊縣民從河裏打撈出來的阿育王金像的時期,司農蘇峻作亂,燒了初建寺,後司空何充將塔寺修複。
佛經記載,也是在東晉鹹和年間,僧人法開來到浙江省餘杭,要在當地建一寺塔。羅幼居士有一顆先人傳下來的佛舍利,本不舍得贈送給法開建寺。可是有一天法開去一所佛寺,這顆舍利子正好落在法開的腳下,於是羅幼居士就成全了法開。佛經又記載,鹹康五年,會稽建安太守孟景崇在建安修建一座舍利塔,正在此時,三顆舍利子從天而降,落在孟景崇床邊。一百年後,已是劉宋元嘉十六年,建安塔中的三顆舍利大放光芒七天,周邊民眾來觀看者無計其數。關於舍利的類似故事在會稽、浙江流傳特別廣,或許不一定個個真實,但反映了吳越之地豐富的舍利文化。佛教界有傳會稽是阿育王造四萬八千舍利塔的一個地方,說明吳越與佛舍利塔特別有緣。(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