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恐龍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或為恐龍和與它同一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恐龍在某一時期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恐龍有溫馴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誰最先發現了恐龍
在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有一個叫做劉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這裏曾經住著一位名叫曼特爾的鄉村醫生。這位曼特爾先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特別喜愛收集和研究化石。行醫治病之餘,他常常帶著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尋找和采集化石,足跡踏遍了周圍有岩層出露的溝溝坎坎。久而久之,曼特爾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氣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爾先生還是照常出門去給病人看病。夫人在家裏等著丈夫回來,心理總是惦記著他會不會著涼。後來,曼特爾夫人實在坐不住了,就帶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門向著他出診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條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兩旁新開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層層的岩石。她習慣性地邊走邊觀察兩邊新裸露出來的岩層,忽然,一些亮晶晶的東西引起了她的注意。“這是什麼東西呢?”她一麵自言自語,一麵走上前去仔細觀看。哇!原來是一些樣子奇特的動物牙齒化石。這些化石牙齒太大了,曼特爾夫人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大的牙齒。發現的興奮使得曼特爾夫人忘記了給丈夫送衣服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化石從岩層中取出來帶回了家裏。晚些時候,曼特爾先生回到了家中。當夫人將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驚呆了。他見過許許多多遠古動物的化石牙齒,可是沒有一種能夠與這麼大、這麼奇特的牙齒相似。
在隨後不久,曼特爾先生又在發現化石的地點附近找到了許多這樣的牙齒化石以及相關的骨骼化石。為了弄清這些化石到底屬於什麼動物,曼特爾先生把這些化石帶給了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請這位當時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學者給予鑒定。
說實在的,居維葉也從來沒有見過這類化石,而他讀過的所有的由前輩科學家撰寫的書籍和論文中也從來沒有提到過這種化石。不過,居維葉還是根據他掌握的相當豐富的動物學知識做了一個判斷,他認為牙齒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馬的,它們的年代都不會太古老。曼特爾先生對居維葉的鑒定非常懷疑,他認為居維葉的結論太草率了。他決定繼續考證。從此,隻要一有機會,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館去對比標本、查閱資料。
兩年後的一天,他偶然結識了一位在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工作的博物學家,此人當時正在研究一種生活在中美洲的現代蜥蜴——鬣蜥。於是,曼特爾先生就帶著那些化石來到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與博物學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齒相對比,結果發現兩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爾先生就此得出結論,認為這些化石屬於一種與鬣蜥同類、但是已經絕滅了的古代爬行動物,並把它命名為“鬣蜥的牙齒”。後來,隨著發現的化石材料越來越多,人類對這些遠古動物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我們知道所謂的“鬣蜥的牙齒”這種動物實際上是種類繁多的恐龍家族的一員;它確實與鬣蜥一樣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它與真正的鬣蜥的親緣關係比起與其他種的恐龍的關係還要遠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則,這種最早被科學地記錄下來的恐龍的種名的拉丁文字並沒有變,依然是“鬣蜥的牙齒”的意思。不過,它的中文名稱則被譯成為禽龍。
因此請記住:禽龍是科學史上最早記載的恐龍。同時,別忘了曼特爾這個名字以及他那位熱愛大自然的妻子。
恐龍滅絕的原因
1.隕星撞擊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根據意大利等地白堊係項部粘土層中發現高含量的銥而提出這種學說。因地球上的銥含量極少,但天體中銥含量可以很高,因而粘土層中的銥應是天體隕星撞擊地球時帶來的,而撞擊造成大量粉塵,遮天蔽日,氣溫驟降,植物枯萎,最後導致恐龍難以生存,終於滅絕。此學說曾引起很大轟動,但毀譽參半。讚成者陸陸續續提出許多依據。如美國航天局在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發現地下1公裏深處有直徑60公裏的圓形構造,內有白堊紀晚期海相地層,外圍還有直徑180公裏的環形構造,10公裏以上的坑還有20個(有人命名為阿爾瓦羅—奧夫雷貢撞擊坑、奇克蘇魯撞擊坑、伯利茲撞擊坑等等),因而推測這些坑為當時有一個直徑10公裏大的隕星,以每秒40公裏的速度撞擊而成。撞擊產生的巨大能量,有人認為相當於1994年7月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21個碎片撞擊木星表麵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總和的1萬~5萬倍,有的認為相當於50億倍廣島原子彈的能量。總之,這極大的能量足以使數以千億噸計的塵埃拋至高空,使地球暗無天日,植物光合作用停止長達6個月,持續低溫達10年之久;撞擊時的高溫也可使岩層熔化,而在周圍形成許多玻璃小球,或在坑的周圍形成次生撞擊石英。更糟的是撞擊坑的岩層含有大量硫,有的說海底還有大量的甲烷,或隕石含有毒的物質,這些都毒化了當時已極其惡劣的環境。另有報道說,在1994年印度也發現了命名為斯娃的撞擊坑,坑長600公裏寬450公裏。據推算隕星達40公裏長,它與墨西哥發現的是同—隕星,至地球大氣層時才分為兩大塊及許多小的隕石,它們分布在太平洋及其周圍。近年來美國在太平洋中部海底,也找到這一時期的隕石。此文登載在權威的《自然》雜誌上。還值得提及的是科學家在丹麥和西班牙白堊係頂部的岩層中,發現了太陽係裏非常稀少的鉻(Cr)同位素—53,而它與含碳隕石裏的鉻同位素相同。在丹麥,其銥的含量比地球岩石高出160倍,此外,還有餓、鉑、錸等元裳的高異常,這些也都證明曾有隕石撞擊。
2.氣候變化說
法國古生物學家經大量研究,認為自堊紀晚期,全球海平麵下降,海水從歐洲大部分地區撤出,整整退了幾千公裏。還有整個北非、撒哈拉大沙漠區、中東和南美淵西部也發生大規模海退,這是氣溫下降,兩極冰帽形成,氣候變冷變幹的結果,從而導致植物大量減少。此外,在赤道地區,包括我國南方地區也形成了大片紅色地層(氣候幹早、植被大量減少,缺少有機質、並在強氧化環境下形成的結果)最終導致恐龍滅絕。也有的學者認為中生代的二氧化碳(Co2)含量高,而新生代Co2含量低,不適於恐龍生長。
3.天體影響說
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時期太陽耀斑強烈及超新星爆發等,導致宇宙射線驟增,影響生物生長。美國宇航局在194年測得一離地球2萬光年的中子星,它一次爆發的能量就相當於太陽300年釋放的能量,若沒有地球厚厚大氣層的阻擋,其形成的宇宙射線足以殺死許多生物。
4.古磁場變化說
在白堊紀末,岩層的磁場強度比平常大得多,而磁場強烈變化將會導致生物生理、繁殖等發生紊亂。
5.大地構造變化說
白堊紀末正值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形成的泛大陸解體,導致地殼劇烈運動,致使地球氣候、物理化學環境引起很大變化而影響恐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
6.火山影響說
白堊紀時期是全球火山大規模、頻繁噴發的時期,如印度次大陸火山持續不斷和大規模噴發,大量的火山物質堆積在德幹高原地區,其體積幾乎相當於法國領土堆積了3000米高的火山物質。在太平洋沿岸的日本及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浙江、皖南、福建,火山活動也很頻繁,堆積了巨厚火山岩係地層。在江蘇南部也有大量火成岩侵入。大量火山噴發,毒化了環境,嚴重地影響了生物的生長、繁衍,尤其是大型恐龍。
7.恐龍繁殖受挫說
恐龍是卵生的。科學家發現侏羅紀時恐龍化石多,但恐龍蛋化石少。相反,到了白堊紀,尤其是晚白堊世,恐龍化石少,而恐龍蛋化石卻很多。如河南西峽縣一帶和湖北鄖縣一帶,這一時期的恐龍蛋化石,成千上萬,令人歎為觀止,相反恐龍化石卻極少發現。而且進一步用電子掃描、切片等方法,又發現這一時期的恐龍蛋的許多蛋殼變薄,僅l毫米厚,而不是通常的2毫米厚。特別是許許多多的蛋均沒有孵化出來。台灣學者在西峽考察研究時,認為蛋內可能曾有細菌繁殖。這些都說明可能由於繁殖受挫,導致恐龍急劇減少,最終滅絕。
8.競爭淘汰說
恐龍時代已出現了哺乳動物和鳥類,這些動物是溫血的,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小,在惡劣環境中,生存能力遠優於恐龍,它們還可大量偷吃恐龍蛋,最終淘汰了恐龍,使哺乳動物和鳥類得到空前大發展。
9.植物影響說
成都理工學院博物館館長李奎等,對四川盆地的恐龍化石進行大量分析,發現恐龍化石中含有高量的砷和鉻,而且與恐龍共生的植物化石中,其砷、鉻含量也很高(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劇毒)。所以恐龍不斷攝入,必導致慢性死亡。四川大批恐龍滅絕可能與此有關。據說草食恐龍很偏食,更加劇了這種可能性。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假說,這裏難以一一列舉。地球上的生物滅絕可能是個原因極其複雜的自然現象。從地球上開始出現大量生物的寒武紀至今,即距今5.4億年以來,地球至少發生過20多次生物滅絕事件,其中大的就有5次。恐龍的滅絕隻是其中大的一次,而且還不是最大的一次。最大的一次是發生在二疊紀末,即距今2.5億年前。但由於恐龍等滅絕距離我們現在較近,且又涉及到陸生大型動物,因而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盡管目前對滅絕事件的假說很多,但仍然沒有一個能完全解釋得清的。就拿目前最熱門的隕星撞擊說,也是如此。第一,因恐龍的滅絕是個長達500萬年的逐漸滅絕到後來突然全部滅絕的複雜過程;第二,地史上一些大滅絕事件,也未找到隕星大撞擊的依據;第三,撞擊事件並未嚴重影響哺乳動物和鳥類,甚至冷血的爬行類,如龜、蛇等的生存,相反,生活在海裏的生物,有些還是在海底,如底棲的蛤類等,甚至在深水生活的,如菊石等卻難逃厄運;第四,迄今為止,並未找到大的隕石,甚至連直徑10米大的都未見。如此種種疑問都難以合理解釋。盡管如此,這些假說又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因此,許多人認為導致恐龍等的滅絕,很可能是多種原因綜合促成的,而且不同地質時期生物滅絕事件的原因不會完全相同,其中的奧秘還有待人們繼續研究探索,去解開這曠古之謎。白堊紀末期恐龍等許多較低等的生物滅絕了,但是隨著新生代的開始,卻迎來了較高等的哺乳動物、被子植物等空前大發展的新時代。所以這種滅絕是自然界的規律,它和今天人類活動造成物種的滅絕是截然不同的。
“恐龍”之名的由來
實際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曆史肯定是由來已久。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至於我們中國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動物化石入藥,並把這些化石叫做“龍骨”。誰能肯定,這“龍骨”之名與恐龍化石的發現就沒有聯係嗎?
最古老的爬蟲類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賓夕法尼亞紀』(31000萬年前─27500萬年前)。追本溯源,當係由兩棲類演化而來。兩棲類的卵需在水中能始發育。爬蟲類演化出卵殼,可阻止水分散發。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蟲類可以離開水生活。
到22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蟲類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稱爬蟲類時代。大型爬蟲類恐龍即出現於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龍和雷龍,是最大的陸棲動物。霸王龍是肉食性恐龍。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魚龍及生活於空中的翼龍等。
爬蟲類在地球上繁榮了約1億5千萬年左右。這個時代的動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龍。人們一提到恐龍,眼前就會浮現出一隻巨大而凶暴的動物,其實恐龍中亦有小巧且溫馴的小恐龍。
恐龍屬脊椎動物爬蟲類,曾產於中生代之陸上沼澤,中頸及尾皆長。後肢比前肢長且有尾。其中有數種好食肉,數種好食草,體概巨大,可認為陸生動物中之最大者。其體格在下等之種類,有似最古之鱷及喙頭類,在高等之種類略與鳥類相似。
研究恐龍,全憑化石。古生物學家以其化石,推論其形態及習性。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恐龍就像現生的動物一樣: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兩條腿走路;有的以四條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動物;有的皮膚光滑,有的皮膚上有鱗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處是:所有的恐龍,腦子都很小,蛋下在陸地上(所有的爬蟲類都是如此)。
恐龍的分類以及各種類型恐龍的介紹:
(1)雷龍
有些恐龍的身軀十分龐大,像雷龍就是一個例子。在侏羅紀時,地球上的氣候溫暖而潮濕,到處都有青蔥的森林,因為這些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帶來了草食性恐龍的繁榮,雷龍在這個時後也活躍於現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龍的體重約在三十五公噸到五十公噸之間,它那粗壯的腿,有如樹幹一樣;長長的脖子,直立起來有七層樓房那樣高,可以說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動物。雷龍的身體雖然大得驚人,性情卻很溫和,平時以溫帶森林中的植物為食,有時會走入沼澤裏,由於水具有浮力,可以減輕它身體的沉重負擔,同時也能躲避像異特龍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龍的攻擊。
(2)三觭龍
劍龍和角龍身上的骨板和骨片,隻能用做被動的防衛,而沒辦法做還擊,到了觭龍出現,情勢才逐漸改觀。三觭龍是觭龍中體積最大的,頭上長著兩隻長矛似的角,另外一隻角突起於眼睛和鼻孔之間。這樣尖銳的武器,連最可怕的肉食恐龍都要讓它三分。
(3)劍龍
出現於一億五千萬年前的劍龍,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聳起的兩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著尖棘。劍龍是草食性的恐龍,行動緩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龍最好的防衛了。
(4)甲龍
劍龍身上有骨板保護,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擊。當劍龍逐漸絕跡,全身披著骨板的甲龍(犰狳龍)便代之而起。甲龍好像刀槍不入的坦克車,連霸王龍對它也無可奈何。
(5)霸王龍
霸王龍(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大也是最殘暴的,霸王龍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最末期,距離現在大約八千萬年前。霸王龍的身體高達十四公尺,體重大約十公噸,它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隻犀牛。
從霸王龍的化石發現,它的每一顆牙齒,都大如一個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頭還大。雖然身體大部份都大得驚人,但是霸王龍的一對前肢卻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於沒有辦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凶手龍也和霸王龍有相同的習性,是很凶猛的動物。
﹝6﹞鴨冠龍
鴨冠龍與霸王龍一樣,出現於恐龍時代的末期。鴨冠龍最特別的地方在頭部,它那扁而長的顎骨,像鴨的嘴巴,所以有了鴨冠龍這樣的名字。過去人們以為鴨冠龍的生活與鴨子相似,是在水中遊泳,並且以水中植物為生。後來科學家研究鴨冠龍化石的時候發現,它們並不是吃水草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樹木為食物,鵝冠龍也有同樣的習性。
(7)鸚鵡嘴龍
但是,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他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
隨著這些令人恐怖而類似於蜥蜴的遠古動物的化石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它們的種類積累得越來越多,許多博物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它們在動物分類學上應該自成一體。到了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麵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麵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我們中國人則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8)馬門溪龍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家族中確實有許多令人恐怖的龐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愛的“小東西”。如果你到北京動物園西邊不遠的中國古動物館去看一看,從身長不足1米的鸚鵡嘴龍到身長達22米的馬門溪龍,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各種恐龍一定會使你對恐龍世界有一個更為全麵的了解。
(9)雙龍
雙龍的身體較為粗壯,頭骨高大,顎骨發達,嘴裂很大,滿嘴的牙齒像鋒利的小刀子一樣,牙齒的前後邊緣上還有小的鋸齒,這些特征顯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獲到的獵物,然後將大塊的肉吞進腹中。此外,雙龍的頭骨上在眼睛後麵的部位都有孔,這些孔使為了更好地附著那些牽動顎骨的肌肉用的,因此雙龍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強大。科學家推測,雙龍可能是侏羅紀早期生態係統中最殘暴、最凶猛的食肉動物。
恐龍蛋
恐龍蛋是非常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最早(1869年)發現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白堊紀地層中,當時找到的隻是兩塊碎蛋片,還不清楚是屬於什麼動物蛋的化石碎片。後來,經過對蛋片進行顯微結構研究,發現其顯微結構與烏龜蛋相似,因此認為那兩塊碎蛋片,是屬於一種不知名的爬行動物的。事後不久,在法國南部白堊紀地層中,又發現了許多碎蛋片和一些大小不同、形狀多樣的完整蛋化石,蛋片的顯微結構也與烏龜蛋相似,肯定也是屬於爬行動物的蛋化石。那麼,這些蛋化石是屬於哪類爬行動物的呢?由於當時所發現的蛋化石直徑比較大,有的直徑大於20厘米,比烏龜的蛋大得多,在當時的爬行動物中,隻有恐龍才能產下這樣大的蛋,因此稱所發現的蛋化石為恐龍蛋。此後,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白堊紀地層內,又陸續發現了一些恐龍蛋化石。由於在全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的數量不多(不超過500枚),所見到的一般都是蛋的鈣質外殼,極少發現保存有某種恐龍胚胎化石的蛋,很難判斷所發現的蛋化石是由哪類恐龍產的。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有關恐龍蛋化石的研究工作並沒有取得重要的進展。恐龍是卵生動物,通過受精孵化產生新的一代。因此,恐龍蛋化石的發現和研究,對於揭示恐龍的繁殖習性、行為、生存環境和滅絕原因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恐龍蛋化石埋藏異常豐富的國家據研究,恐龍蛋化石的形態有圓形、卵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和橄欖形等多種形狀。恐龍蛋化石的大小懸殊,小的與鴨蛋差不多,最大直徑不足10厘米;大者的長徑超過50厘米。蛋殼的外表麵光滑或具點線飾紋。
恐龍產蛋的習性和行為與烏龜產蛋有一些相似。烏龜到了繁殖季節,往往成群地到一個有利的沙灘築窩產蛋。產完蛋後,扒一些沙子把蛋埋起來,借助太陽光提供的熱自然孵化。根據恐龍蛋化石埋藏比較集中,蛋化石一窩一窩產出,以及蛋化石的埋藏地一般都位於古湖盆的邊緣,可以推測,到了繁殖季節,恐龍也有群聚產蛋可習。產蛋地點為植物生長繁茂的湖沼岸上,它們對湖沼岸的質地似乎沒有嚴格選擇。不同恐龍,產蛋方式不同,蛋在窩內排列的方式也不同。例如,產長形蛋的恐龍,在產蛋前,在先在選擇好的地點用泥沙堆出一個略為上隆的,然後把蛋產在四周,所有的蛋都是兩兩一起,呈輻射狀排列,產完一層蛋後埋上一些土再產蛋,形成數十蛋組成的一窩,最後扒一些泥沙蓋上;而產圓形蛋的恐龍,產蛋前先在選擇好的地點挖出一些蛋窩,然後把蛋產在窩內,產完蛋後扒一些泥沙掩埋上。此種方式產下的蛋,在窩內的排列無一定規律或兩個靠得比較近一些。此外,還可能有其他方式。至於雌性恐龍蛋後是否要在一旁保護它產的蛋,或者像母雞那樣坐窩孵蛋,目前尚無定論。你們看,恐龍產蛋的方式多有意思。
不僅如此,不同恐龍蛋化石蛋殼的顯微結構也還不一樣呢!根據甸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恐龍蛋殼的顯微結構,隨著地質時代的變化而顯示出一定變化規律;蛋殼上氣孔孔徑大小和疏密程度與古氣候的幹濕變化有關。在白堊紀末期恐龍走向滅絕時,蛋殼結構上也出現異常變化。因此,深入研究恐龍蛋殼的顯微結構,可以為我們提供恐龍蛋演化和分類、古氣候變化和恐龍滅絕原因等多方麵珍貴的信息。
正因為恐龍蛋化石十分珍貴,各國古生物學家和政府主管部門都十分重視對它們進行研究,並且采取嚴格措施保護恐龍蛋化石遺址,打擊盜挖恐龍蛋化石的不法分子。1997年元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拔專款在湖北省鄖縣青龍山建立了恐龍蛋化石遺址保護區。這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為恐龍蛋化石遺址首次建立的大規模的專屬保護區。
怎麼看烏龜的年齡
烏龜
烏龜(Chinemysreevesii)別稱金龜、草龜、泥龜和山龜等,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於爬行綱、龜鱉目、龜科、龜亞科,是最常見的龜鱉目動物之一。我國各地幾乎均有烏龜分布,但以長江中下遊各省的產量較高;廣西各地也都有出產,尤以桂東南、桂南等地數量較多;國外主要分布於日本和朝鮮。
烏龜殼略扁平,背腹甲固定而不可活動,背甲長10一12厘米、寬約15厘米,有3條縱向的隆起。頭和頸側麵有黃色線狀斑紋,四肢略扁平,指間和趾間均具全蹼,除後肢第五枚外,指趾末端皆有爪。
烏龜一般生活在河、湖、沼澤、水庫和山澗中,有時也上岸活動。在自然環境中,烏龜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也吃植物的莖葉。烏龜是一種變溫動物,在氣溫150C以上時,活動正常且大量攝食,而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下時則進入冬眠狀態。每年4一10月烏龜活動頻繁,在此期間,每天日落時,烏龜便開始在水中遊動覓食,一直到天明前才停止覓食,潛入水中,並且常常在晴天上午10時到下午16時爬上岸,靜優於岸邊曬太陽。6一8月為烏龜盛食期,10月其食量逐漸下降,11一3月處於冬眠狀態。
此外,烏龜還具有如下特性:繁殖率低且生長較慢,一隻500克左右的烏龜經一年飼養僅增重100克左有。但烏龜的耐饑能力較強,即使斷食數月也不易被餓死,抗病力亦強,且成活率高。所以烏龜是較易人工飼養的動物。
烏龜的生活習性
烏龜屬半水棲、半陸棲性爬行動物。主要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及其他水域。白天多陷居水中,夏日炎熱時,便成群地尋找陰涼處。性情溫和,相互間無咬鬥。遇到敵害或受驚嚇時,便把頭、四肢和尾縮入殼內。烏龜是雜食性動物,以動物性的昆蟲、蠕蟲、小魚、蝦、螺、蚌、植物性的嫩葉、浮萍、瓜皮、麥粒、稻穀、雜草種子等為食。耐饑餓能力強,數月不食也不致餓死。烏龜為變溫動物。水溫降到10℃以下時,即靜臥水底淤泥或有覆蓋物的鬆土中冬眠。冬眠期一般從1月到次年4月初,當水溫上升到15℃時,出穴活動,水溫18℃-20℃開始攝食。
烏龜的年齡與生長
烏龜壽命究竟有多長,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講能活100年,據有關考證也有300年以上的,有的甚至過千年。烏龜的生長較為緩慢,在常規條件下,雌龜生長速度為:一齡龜體重多在15克左右,二齡龜50克,三齡龜100克,四齡龜200克,五齡龜250-250克,六齡龜400克左右。雄龜生長慢,性成熟最大個體一般為250克以下。
烏龜的繁殖習性
(1)雌雄鑒別:特點個體大小軀幹部龜殼顏色背甲紋路龜尾體味雄龜小長、薄黑色或暗不明顯尾柄細、尾長特殊臭味雌龜大短、厚經濟色棕黃色明顯尾柄粗、尾短無異味(2)性成熟年齡:自然條件下5齡以上的烏龜性腺開始成熟,7齡成熟良好。從體重看,一般雄龜150克,雌龜250克性開始成熟。
(3)交配受精:每年的4-5月,當月亮剛上樹梢時,在塘埂糊邊,便可見到烏龜在相互追農。有時一隻雌龜後麵跟著1-3隻雄龜。起初,雌龜不理睬,隨著時間的推移,力大、靈活的雄龜便騰起前身撲到雌龜背上,用前肢抓住雌龜背部兩側,後肢立地進行交配。如在水中,則雌、雄龜上下翻滾,完成交配。(4)產卵期:熱帶地區烏龜可全年產卵,我國長江流域一般4月底開始產卵至8月底,5-7月為產卵高峰期。一年中雌龜可產卵3-4次(窩),每次間隔10-30天,每次產卵5-10個,最少的1個,最多的16個。水溫、氣溫27℃-31℃最佳,超過35℃,則停止產卵。(5)產卵習性:烏龜的產卵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選擇穴拉。到處爬行,以選擇土質疏鬆有利於預防敵害的樹根旁或雜草中。土壤的含水量約為5%-20%。第二階段挖穴。卵穴口徑約3-4厘米,穴身稍有傾斜,深約8-9厘米。第三階段產卵。把卵產在穴中,每產完一個卵,即用後肢在穴內排好。每間隔2-5分鍾產一個,產完一批卵需要30分鍾左右。第四階段蓋穴。用兩後肢輪番作業,把穴外的泥土一點一點地扒往穴內,且每放一次土,就用後肢壓一下。把土蓋滿卵穴時,再用整個身體後半部腹板用力壓實。整個生殖過程約需8小時,其打穴、產卵、蓋穴時間比例約為6:1:3.6.胚胎發育:卵產下約30小時,殼上方有一白點,即為受精卵。產後30天,受精卵變成淺紫紅色,70天後,卵殼變黑。整個孵化需80-90天稚龜才能出殼。
烏龜的生活規律
烏龜是個雜食性的動物。活動也有一定規律。大多有晝伏夜行的特點。氣溫在C30度時出來大量的覓食。常出沒於池塘。溪邊田缺口處。尋找一些小蝦。田螺為主要食物。活動的時期4-10月。一年裏有六個月處於冬眯階段。成年的烏龜壽命極長。有百年至數千年不等。烏龜隨著年齡與體積的增大。活動的範圍不斷的宿小。成年龜的體重增長不一般年增不會超過100克。體積越大增長的越慢。烏龜的耐饑性特別強。它體內的儲存的能量足夠它二年不食也不會影響到它的生命。在家中長期飼養的烏龜也有靈性的。
烏龜也有群居生活的習慣。在過冬的洞穴裏一般都有幾個或幾十隻大小不等的烏龜在一起的。晚上外出覓食時也成群結隊的。很小單個外出。不過在大自然界裏也以是很少能看到了。主要是人為因素的捕捉。還有農藥用量增大。還有就是烏龜本身成活律低等造成。
飼養管理
1.飼養方式
人工飼養烏龜有池養、缸養、木盆養和水庫池塘養等多種方式,各有利弊,可以因地製宜地自行選擇。對一般專業戶和小規模的養殖場,以建池養殖較好,因為此方式管理方便,經濟效益也較大。
養殖池的建造:幼龜池和繁殖池可參照金錢龜的幼龜池和繁殖池的規格和方法建造。成龜池的建造也和金錢龜的成龜池差不多,但麵積可以更大些,以便養殖數量更多的烏龜。如果成龜池較大,還可以魚龜混養,在池中養一些草食性和濾食性的魚類,以提高養殖的綜合經濟效益。要注意烏龜亦有會打洞、易逃跑的特性,因此圍牆的牆基要深入地下50厘米左右。
2.烏龜的飼料及喂食
烏龜食性較廣,稻穀、小麥、豌豆、小魚、蝦、昆蟲、蝸牛等均吃,其中最喜歡吃的食物是小魚、蝸牛、玉米和稻穀。人工飼養時,為滿足烏龜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避免因飼料單一而生長發育不良和產生厭食症,應采用多種飼料,如動物性飼料中的魚蝦、蝸牛、河蚌等和植物性飼料中的稻穀、小麥、玉米等。要想讓烏龜充分地消化這些飼料,在投喂飼料之前,須先將玉米、豌豆等壓碎,浸泡2小時左右,其他大塊食物也須先切碎,然後才投喂。還須注意的是,在烏龜生長的不同時期,應根據其生長特點投以含不同營養成分的飼料。
烏龜的生活與氣候關係密切,每年4月初開始攝食;6一8月攝食活動達最高峰,增重速度最快;至10月氣溫逐漸下降後其來食量開始下降,當氣溫降到10攝氏度以下時,則停止攝食,進入冬眠期。所以喂食時應根據烏龜的生長特點來進行,一般要求做到如下幾點:
(1)定時。春季和秋季氣溫較低,烏龜早晚不大活動,隻在中午前後攝食,故宜在上午8一9時投喂飼料。從穀雨到秋分是烏龜攝食旺季,時值盛暑期,烏龜一般中午不活動,而多在下午17一19時活動覓食,故投食以在下午16一17時進行為宜。定時可使烏龜按時取食,獲取較多的營養,並且還可保證飼料新鮮。
(2)定位。沿著水池岸邊分段定位設置固定的投料點,投料點的食台要緊貼水麵,便於烏龜咽水咬食。定位投喂飼料,目的是讓烏龜養成習慣,方便其找到食物,同時便於觀察烏龜的活動和檢查攝食情況。
(3)定質。投喂的飼料應該保持新鮮,喂食過後,要及時清除剩殘食物,以防飼料腐爛發臭,影響烏龜的食欲和汙染水質。
(4)定量。飼料的投喂量視氣溫、水質、烏龜的食欲及其活動情況而定,以當食欲及其活動情況而定,以當餐稍有剩餘為宜。一般每隔1一2天投食1次。
3.稚龜的飼養
剛出殼的稚龜體質較弱,腸胃機能和消化能力也弱,故不宜馬上放養於飼養池中,而應先單獨精心喂養和護理一段時期,以提高稚龜的存活率。
稚龜的喂養和護理原則是:1.搞好清潔衛生,以防烏龜生病。2.控製適宜溫度和澀度,以利其正常生長。3.培養稚龜逐漸適應外界環境,自行攝食。具體做法是:將剛出殼的稚龜先放在一個小型玻璃箱內,讓其爬行3一5小時,待稚龜臍帶幹脫收斂後,以0.6%的生理鹽水浸洗片刻,進行消毒,然後放人室內玻璃箱或木盆中飼養。切忌用人工強力拉斷稚龜的臍帶,這樣會造成稚龜傷亡。稚龜飼養箱每天換水1一2次,水溫嚴格控製在25一30攝氏度,天氣炎熱時還需多次向飼養箱內噴水,以調節溫度並增加水中的氧氣,使稚龜得以在適宜的條件下正常生長。對剛孵出1一2天的稚龜不需投食,2天後才開始喂少量穀類飼料,之後再投喂少量煮熟的雞蛋和研碎的魚蝦、青蛙肉、南瓜紅薯等混合的飼料。經過7天的飼養,稚龜體質已較強壯,便可將其轉人室外飼養池飼養。
4.飼養烏龜應注意的事項
(1)應將幼龜、成龜和親龜分池飼養,避免產生大烏龜吞食小烏龜的現象,同時也便於確定飼料投喂量和飼養管理,便於觀察和掌握烏龜的生長情況。
(2)因烏龜性情溫和且膽小,應保持飼養池四周安靜,以免影響烏龜攝食、曬太陽、交配、產卵等正常活動。
(3)經常更換飼養池的水,保持池水潔淨,搞好飼養池的衛生,以防烏龜發生疾病。
(4)池子四周與圍牆之間空地上的沙土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在盛夏季節,還應采取一些降溫措施,如灑水、種植一些小灌木等。
(5)冬眠期之前,檢查烏龜的生長情況,對體弱飼養者加,多喂給烏龜喜食的飼料,使烏龜積貯大量的營養物質,長壯身體,安全越冬。
5.冬眠期管理
烏龜是變溫動物,生活受環境氣溫的影響較大。11月至翌年3月,當氣溫在100C以下時,烏龜靜臥於池底的淤泥中或臥於覆蓋有稻草的鬆土中,不食不動,進行冬眠,這時它的新陣代謝非常緩慢和微弱。直到4月初,當氣溫上升至l50C以上時,烏龜才開始恢複活動並大量攝食所以在冬眠期不需投喂食料,也不需換水,此時期的主要工作一是保溫,如在水池四周以及水池與圍牆之間的空地上覆蓋稻草;二是防止烏龜天敵的侵害。
繁殖技術
1.烏龜的雌雄鑒別
雌龜與雄龜在外形上有較為明顯的區別:雄龜個體較小,龜殼黑色,軀幹部長而薄,尾長柄細,具有特殊臭味;雌龜個體較大,龜殼棕黃色,縱棱顯著,軀幹部短而厚,尾短柄粗,沒有特殊臭味。更為可靠和準確的鑒別方法是:在烏龜的繁殖季節,抓住成龜,當它的四肢和頭尾皆欲縮人殼內時,用手指使勁住它的頭及四肢,不讓它有時間呼吸,此時烏龜泄殖孔內即排出副膀胱水,然後生殖器慢慢地外突,若隻向外突出縱列的皺紋內壁者為雌龜;如有一充血膨大呈褐紫色的交接器外突者則為雄龜,如果在交配季節,雄龜還會有乳白色的精液排出。
2.繁殖
烏龜一般要到8齡以上性腺才成熟,10齡以上成熟良好。烏龜的交配時間開始於4月下旬,時間一般是下午17一18時,在陸地上或水中進行交配。烏龜在陸地上產卵,產卵期是5一8月。產卵前,烏龜多在黃昏或黎明前爬至遠離岸邊較隱蔽和土壤較疏鬆的地方(土壤的含水量為5%一20%),以後肢交替挖土成穴(一般穴深10厘米左右,口徑8一12厘米),然後將卵產於穴中,產完卵再扒土覆蓋於卵上,並用腹甲將土壓平後才離去。烏龜沒有守穴護卵的習性;它的另一個生殖特點是,卵子的成熟不是同步的。所以雌龜每年產卵3一4次,每次一穴產卵5一7枚。
人工繁殖烏龜時,在交配期之前,先挑選出性已成熟的烏龜,精心飼養,供應足夠的養料,尤其應多喂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飼料,以利於烏龜產生優良的生殖細胞;其次,在烏龜的交配期,將性已成熟且體質健壯的雌雄烏龜按1:1的比例合並飼養,讓其自然交配。在烏龜的產卵期,要注意保持飼養池的安靜以及水池外空地上沙土的適宜濕度,以便於雌烏龜順利產卵。最後應隨時收集龜卵,進行人工孵化,以便獲得較高的繁殖率,提高經濟效益。
3.烏龜卯的人工孵化
烏龜卵殼灰白色,呈橢圓形,長2.7一3.8厘米、寬1.3一2厘米。在自然條件下,經50一80天孵化,稚龜即破殼而出。但是龜卵的自然孵化易受溫度、光照等外界條件的影響和蛇、鼠及螞蟻等天敵的危害,使得孵化期長,孵化率和存活率都較低。為提高烏龜的孵化率,可以采用人工孵化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1)采卵:雄龜喜歡在草叢、樹根下聚集,並掘土成穴產卵,故可根據穴位土質的鬆軟或留下的足跡爪痕等找到烏龜的產卵穴,采得龜卵。因烏龜多在黃昏或黎明前產卵,為避免烈日暴曬造成龜卵損壞,采卵時間最好是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