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選卵:人工孵化應選取已受精的新鮮優質卵。卵是否已受精的標誌是,受精卵的卵殼光滑不粘土;而未受精卵則大小不一,殼易碎或有凹陷,並粘有泥沙。檢查卵是否新鮮優質,可以將卵對著陽光觀察,如卵內部紅潤者是好卵,卵內部混濁或有腥臭味者則為壞卵。另外,也不宜選用畸形卵。
(3)龜卵的人工孵化:孵化器可選用木盆、臉盆、孵化盤(70厘米x50厘米x15厘米的淺木箱)等。先在孵化器的底部鋪上一層5厘米左右的細沙,為利於胚胎發育,將龜卵"動物極"(指卵較大的一端)向上置於細沙上,然後在卵上蓋一層約3厘米厚的細沙,再覆上一潮濕毛巾,最後將孵化器置通風處。溫度和濕度是孵化成敗的關鍵,溫度和濕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龜卵的胚胎發育。人工孵化時控製溫度在28一320C之間,每天灑水1一2次,保持適當濕度,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天敵危害龜卵。這樣經過50一60天孵化,便可孵出稚龜。
常見病害的防治
一般說來,烏龜的適應性和抗病力都比較強,不易患病。人工養殖時,隻要注意隨時搞好清潔衛生,常常更換飼養池的水,烏龜一般都不會生病。但有時也會發生如下疾病和敵害:
1.感冒
病龜活動遲緩,鼻冒泡,口經常張開,可視為感冒。
治療方法:可用感冒靈和安乃近溶於水中讓龜飲服,並在龜後腿肌肉注射慶大黴素0·2毫升;或注射青黴素1萬單位,體重0·5千克以上的大龜可加大用量至每次注射5萬單位。一般連續服藥和注射3天可愈。
2.腸炎
本病多由於水質汙染或飼料變質導致腸道細菌性感染而發病。症狀為病龜的頭常左右環顧,糞便粘稠帶血紅,"並極腥臭;食欲不振,身體消瘦。
治療方法:每天多次換水和投喂新鮮餌料;肌肉注射金黴素或氯黴素,每隻病龜每次0.5毫升,體重0.5千克以上的大龜注射量可加大至1毫升,連續3天。並在餌料中加少量氯黴素或痢特靈喂服。
3.黴菌病
本病多為龜表皮被碰傷後感染黴菌所致,表現為表皮壞死呈紅白色,嚴重的可見黴斑。
防治方法:在運輸、放養、轉池捕捉過程中,操作要細心,避免龜體受傷。入池前如發現有龜體受傷,可用1%的孔雀石綠軟膏或磺胺軟膏塗抹患處。一旦發現病龜,應及時隔離,並用20%一30%的石灰水全池消毒;病龜全身塗紫藥水,連塗7天,還可在飼料中加入少量土黴素粉劑,連喂3天。
4.軟體病
本病多由於營養不良和缺乏陽光而引起,表現為食欲減退,全身無力,精神萎靡,動作遲鈍,生長緩慢。
治療方法:喂以適口性好而富於營養的全價飼料,飼料中加入鈣片;增強日照時數,每天照射陽光2一3次。
5.敵害
烏龜的天敵主要是老鼠、螞蟻、蛇以及某些鳥類。老鼠危害最凶,能將烏龜咬傷甚至咬死,螞蟻常爬食有裂縫的烏龜卵,故在養殖管理中,應當注意防止這些天敵的侵人。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動物,一隻名叫哈裏特的大烏龜2005-11-14日度過了它的175歲生日,還得到了一個粉紅色的芙蓉花蛋糕。
哈裏特是一隻巨大的加拉帕戈斯陸龜,生於1830年,體重150千克。
沒有固定的“家”的鹿
梅花鹿
鹿(Moschusmoschiferus),體型較小,體重約10公斤。雌雄性皆無角。雄性上犬齒獠牙狀,突出口外。後肢比前肢長。具膽囊。雄麝有麝香腺,分泌具有濃鬱香氣的麝香,是極名貴的藥材和高級香料。我國麝香的產量與質量均居世界之首位。在分類上有人主張麝應單獨立科。
鹿是華南地區常見中型鹿類。麂皮細韌,是服裝製革和精密儀器用革的良好材料,為我國傳統出口商品。
梅花鹿(Cervusnippon),夏毛紅棕色,有顯著的白色斑點,冬毛棕褐色,白色斑點不顯。臀部具明顯的白斑。雄性角有四叉。眶下腺發達。在我國曆史上曾有過廣泛分布,但目前僅存於安徽少數地區和四川最北部。我國很多地區都建立了養鹿場,進行人工繁殖,作為割取鹿茸的主要來源。鹿胎、鹿血、鹿鞭和鹿內髒等均是貴重的藥材。
馬鹿(Cervuselaphus),是大型鹿類,體重可達200餘公斤,鹿茸也是名貴藥材,品質僅次於梅花鹿,但產量較高。
鹿曾經廣泛分布於每個大陸,澳大利亞有6種在19世紀引進的鹿,它們是:黇鹿、馬鹿、水鹿、豚鹿、蒂汶黑鹿和花鹿。但由於環境的限製,隻分布在有限的範圍。
通常隻有公鹿長角,馴鹿是唯一一種公鹿和母鹿都長角的鹿,但母鹿的角要小得多。在每年冬天,公鹿的角都會脫落,到春天開始長出新的角,那時鹿角會覆蓋者一層皮,叫做鹿茸。當鹿角成型時,鹿茸就會脫落。
母馴鹿的角是在春天脫落的。另外,麝和獐無論公的還是母的,都沒有角,它們用長長的獠牙去自衛。公麂既有獠牙也有角,而母麂既沒有獠牙也沒有角。
雪是鹿最大的敵人之一。如果雪並不是很大,那到沒什麼的。但當雪變得非常厚時,它們就很難找到食物,因為雪都把食物蓋住了。另外,雖然鹿跑得很快,但由於有些鹿的體重可達300公斤,當它們跑時,它們就會陷到雪中,減慢它們的速度。僅50公斤的狼便很容易地追上了它們。
不像大多數動物,鹿沒有固定的家。對鹿來說,所謂的家就是地盤。夜晚它們就睡在灌木叢中。在冬天時,當鹿的地盤覆蓋著厚雪時,它們就會再找一個雪相對較淺的地盤。當很多鹿都選這個地盤時,它們就會分地盤。
總的來說,鹿科動物是哺乳類動物中最富有價值的種類。它的價值是多方麵的。自古以來,由帝王、貴族到一般老百姓,不論中外,都把“狩鹿”作為一種兼具體育性、社交性、娛樂性以及實用性的重要活動。在古代的記事中,“狩鹿”總是占有重要地位。連孔子所訂六藝之一的“射”,也和“射鹿”有關。中國古代射獵的,主要是麋鹿,即四不象,到清代康熙、乾隆時是馬鹿和駝鹿。
對一般人說來,獵鹿主要是著眼於經濟價值。鹿全身都是寶,鹿茸、鹿胎、鹿鞭、鹿尾、鹿筋、鹿肉、鹿脯等等,無一不是藥材或補品,另外有幾種鹿的毛皮,可製為高級衣物或皮革。馴鹿更具有廣泛的用途,例如拉雪橇、馱東西、擠奶,等等。近年來駝鹿和梅花鹿還有家畜化的傾向。
鹿的家族已經有三千多萬年的曆史,最早的祖先是古鼷鹿類,個體很小,不大於一隻大兔子,四肢很長,背脊彎曲,長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腳上有四個指(趾),隻有中間的兩個承擔著身體的重量,他們生活在始新世晚期。現在生活在亞洲和非洲的鼷鹿還保留有他們的一些原始特征。
從發現的化石來看,真正意義上的鹿是從漸新世的小古鹿開始,它的原始特征在中新世的鹿類身上仍然可以見到,如歐洲的始鼷鹿和北美的胚鹿。原始的鹿類頭上沒有角,上犬齒常常擴大成軍刀狀,頭骨長且低,背脊彎曲,尾很短,腿和腳較長,中央的兩塊掌骨或蹠骨愈合,四趾都存在,但側趾退化,因此僅中間的趾起作用。現在仍然生活在亞洲的麝就是生存下來的原始類型,很象中新世早期的鹿類。
鹿類一直沿著向身體增大的方向進化,很多鹿都變得很大,,但仍然有一些支係保留著嬌小的身體。在整個進化過程中,鹿類始終是一類比較溫順的食草動物,吃一些柔嫩的植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雄性個體的鹿頭上逐漸長出了角,從頭部的上方額骨伸出。這些堅韌的鹿角,一年生長一次,剛長出的角尚未骨化,皮膚表麵有絨毛,上麵有豐富的血管,稱為鹿茸,隨後,外麵的表皮逐漸幹枯脫落,中間骨化成骨質的實角。到了交配季節,鹿角就成為雄性個體間爭奪配偶的有利武器,這個期間,雄鹿成了好戰的動物,常常與情敵鬥的頭破血流。過了這個時期,他們會重新變得溫順,尤其在新鹿麅角生長期間,他們害羞而且膽小,小心翼翼地保護著皮膚覆蓋著的鹿角。鹿角的分叉隨年齡的而增多,直到發育完全為止,鹿角的分叉情況是鹿類分類的重要依據。
有鹿角的鹿在距今五百多萬年前的中新世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早期有鹿角的鹿很小,他們的鹿角也很小,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鹿類的身體增大,它們的角也隨之變大,到更新世時,這種變化達到了頂峰。曾經在愛爾蘭的泥炭沼澤裏發現了一種大角鹿,它的鹿角從一端到另一端可達兩米多。
現生的鹿類,除了澳大利亞和非洲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區外,廣泛分布於各個大陸,有麝、麅、麂、梅花鹿、馬鹿、麋鹿等。
值得一提的是長頸鹿並不是鹿,它和鹿類在現代動物分類學中屬於不同的科,現在僅局限在非洲生活。長頸鹿和鹿類有密切的關係,它們是在中新世的時候從鹿類中分化出來,並且在隨後的演化中,與鹿類越走越遠。長頸鹿的脖子雖然很長,但它的頸椎的數目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都是七塊,隻不過每塊頸椎都要比其他哺乳動物長。
中國現存的鹿
中國是世界上產鹿種類最多的國家。屬於鹿科的動物,全世界共有17屬,38種,其中有10屬、18種在中國曾經產或現在仍產。這就是說,中國產的鹿,占世界鹿屬的一半以上,占世界鹿種的將近一半。相形之下,前蘇聯的國土比中國大1倍多,但隻有5屬、6種;美國和加拿大麵積和中國大小相近,各隻有4屬、5種;印度的麵積固然沒有中國大,但印度素以鳥獸種類“最豐富”著稱,卻隻有鹿屬4個、鹿種8個,仍遠不及我國。更應指出,這四個國家,誰都沒有一個特有屬或特有種的鹿科動物,可是在中國產的鹿科動物中,至少有一個麋鹿屬是特有屬,有麋鹿、白唇鹿、毛額黃麂、小黃麂或再加上林麝等四五個種是特有種。另外還有黑麂(毛冠鹿)和河麂(獐子)2屬2種,除緬甸和朝鮮各產少數外,中國分布既廣,數量又多,所以基本上上可視為我國的特產動物。
四不象就是麋鹿。麋鹿是古書上的名稱,四不象則是民間的俗名。《封神演義》裏講到過四不象,說這是武王伐紂大軍主帥薑子牙的乘騎。小說把四不象描述成“麟頭豸(Zhi)尾體如龍”,這當然與真實形象相去十萬八千裏。但這書中所說並不是純粹出自想象。從化石資料可以知道,武王伐紂的時代,正是麋鹿最為繁盛的時代,長江南北出土的麋鹿化石,以商末周初為最豐富,之後逐漸稀少,周朝以後更急劇減少,到秦漢時代已變得極少了。有人認為,麋鹿作為一種野生動物,可能在漢朝時就已經滅亡了。但也有人考證說,直到明朝,甚至清初,在長江以北的蘇北地區,還有殘餘的麋鹿生存,隻是數目已微不足道了。
在動物學史上,關於麋鹿的現代敘述是從1865年開始的。一個住在北京城裏的法國神甫通過種種渠道,結識了皇家獵苑北京南海子的守衛人員,幹了一樁盜買盜賣麋鹿標本的勾當,在1866年1月弄走了兩張鹿皮和兩個鹿頭。鹿頭和鹿皮被送到巴黎,很快便引起歐洲各國動物學界和自然愛好者的巨大興趣。各國動物園紛紛找路子,都想得到它。由1866年到1876年的10年間,英、法、德、比等國駐清使節和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種種手段,陸續從南海子獵苑搞到幾十隻麋鹿,運回國展覽。從此中國的“四不象”遂名揚四海。我國特產動物中,最聞名於世的,人們都說是大熊貓,殊不知麋鹿揚名海外,還遠在大熊貓之前。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這二三十年間,麋鹿的遭遇是悲慘的。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種群的北京南苑的南海子種群,連遭打擊與浩劫。1894年永定河決口,洪水衝破了獵苑的圍牆,逃出來的麋鹿和其他動物,被災民吃去不少。接著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獵苑裏的獸群全部被殺光。據說還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裏,以後轉送“萬牲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四不象,在國內完全滅絕。
這時歐洲各家動物園裏還剩下18隻麋鹿。英國有一位貝福特公爵,素愛豢養動物,他花大價錢,把這18隻全部買回,養在他的莊園裏。麋鹿在裏麵繁殖順利。結果,本來是中國的特產動物,中國卻一隻也沒有了,中國人想要看它一眼,卻不得不到國外去看。可見即使是一種動物,它的命運也是同祖國的興衰榮辱息息相關的。
麋鹿
在英國的那群麋鹿,曆經兩次世界大戰,幸運地保存下來,而且逐漸增多,到1948年已增至255頭。1956年春,倫敦動物學會派人將兩對年輕的麋鹿送到北京。於是,時隔50餘年,中國人民重新見到久聞其名但無緣相見的“四不象”。由於飼養環境不適合它們的特殊要求,未能順利繁殖後代。1973年底,英國朋友又送來兩對年輕的麋鹿。1984年春,國內的麋鹿總數是12頭,其中雌雄各6頭,有9頭在北京動物園,其餘3頭分別在上海、廣州和保定的動物園。而外國動物園中所飼養的麋鹿總數,據1982年的調查,已超過1100頭了。所有這些麋鹿,全部是百餘年前弄出國去的那幾十隻的後代。
除了麋鹿是貨真價實的四不象之外,我國民間還把另外幾種動物也叫“四不象”。這些姑且稱之為“假四不象”。這包括大興安嶺鄂溫克人畜養的馴鹿;大興安嶺南部的駝鹿,又名麋;湖南南部產的黑鹿或水鹿;安徽黃山一帶產的蘇門羚,又名鬣羚。也許還有其他。沒有學過動物分類學的人,往往把形態較怪的動物都叫四不象,這是誤會。
馴鹿:在這麼多“假四不象”當中,以馴鹿最容易引人誤會,因為不僅在大興安嶺產地群眾叫它四不象,而且許多種古書,例如《清文彙書》、《黑龍江外記》、《異域錄》、《曹廷裘日記》等,都將它傳得很廣很久,使得人們相信這就是真的四不象。記得1950年春北京動物園重新開園之際,報紙上和動物說明牌上都有“四不象”一名,人們興衝衝跑去一看,原來就是馴鹿。
馴鹿和麋鹿在外形上的區別較大,即使外行人也不難一眼看清。麋鹿是尾巴最長的鹿,馴鹿的尾卻極短。麋鹿的角好似沒有眉杈,各杈皆向後發展,馴鹿卻有非常複雜的向前生長的角杈,而且它是唯一雌雄皆長角的鹿種。在體形毛色上也有不少差別。二者唯一相同之處,就是蹄子扁平寬大,間距較寬,懸蹄發達。這是因為麋鹿原來生活在沼澤和濕地,而馴鹿則長期活動在冰天雪地,二者都需要這種類型的蹄子。
中國沒有真正野生的馴鹿。鄂溫克族人所豢養的馴鹿,估計現有1000多頭,不知當初是從哪兒得來的。它們與西伯利亞及北歐各少數民族養的馴鹿,習性上基本相同,都是屬於半飼養、半野生的狀態。日間大都任其跑到山野間自由覓食閑逛,晚上跑回村裏過夜。有需要時,就把它套上拖雪橇,馱東西,擠鹿奶,甚至宰殺剝皮、割肉、煉油。寒帶少數民族需要馴鹿,正好比青藏高原上的人需要犛牛一樣。
駝鹿:駝鹿的情況卻不同。它是真正的野生動物。它的分布區不象馴鹿那樣靠北,在我國可以分布到大小興安嶺的北緯四十七八度一帶。《動物學大辭典》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麋”。這就更容易使之同“麋鹿”相混淆。在大興安嶺有人口叫它“四不象”,但是在小興安嶺就沒有人這樣叫了。看來還是叫它“駝鹿”最為相宜,因為它身體高大如駱駝,四條長腿也有一點像駱駝,肩部特別高聳,略似駝峰。
駝鹿是世界上所有鹿中個體最大,角也最大的鹿。頭很大,臉特別長,脖子非常短,鼻子肥大而下垂,喉下有肉柱,上有許多垂毛,軀體十分雄壯短粗,四條腿卻又細長得不成比例。雄鹿的角與別的各種鹿的角形狀都不同,不是枝杈形,而是扁平的鏟狀,中間寬闊似仙人掌,四周生出大量的尖杈,最多可達三四十個。每支角的長度可超過一米,最長的竟達1.8米,寬度能達40厘米。兩支角的重量就達三四十公斤。那支撐著如此巨大的角的身體,不用說也是大得可觀了。在阿拉斯加曾經發現過肩高超過2米,體長將近3米,體重達到650公斤的大駝鹿。在興安嶺獵獲的駝鹿,沒有超過500公斤重的,毛色也較淡,角出較小,不十分寬扁。
駝鹿生活在亞寒帶多湖沼的森林地區,不愛吃草,喜歡吃嫩枝葉和樹皮,春夏秋三季常下水浸泡,攝取水草和蓮花、蓮莖,冬季則在雪地上覓食各種苔蘚。很少集合成群。牡鹿平時更喜歡獨居,但在冬季缺食時,卻有過混人牛群裏覓食的情況。在內蒙古阿爾山的牛群中,就曾有兩隻駝鹿被人捉住,其中一隻雌的被送到北京動物園展覽。
駝鹿和馴鹿也有鹿茸,論尺寸和重量都比梅花鹿茸大得多,但據說質量次,藥用效能低。其原因還不清楚。駝鹿如此巨大,肉量自然很可觀,可是味道如何,似乎沒有多少人稱道。但據說古代著名美味“八珍”之一的“猩唇”,就是它那肥大下垂的鼻唇。
駝鹿在外國是一種最重要的狩獵獸。人們獵它,是為了要它的巨角做紀念品。在我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獵它,是為了吃肉取皮。現在,它屬於國家第二類保護動物。至於麋鹿和馴鹿,因為都沒有野生種,所以都不用列入國家保護動物的行列。
黑鹿:在湖南南部多水的山林裏,還有一種“假四不象”,就是黑鹿。越過湘粵邊境,到了廣東北部的山區,人們叫它水鹿。在四川產地,它的名字是黑鹿。到了雲南,人們又叫它馬鹿。聽說海南島上的人還叫它水牛鹿。總之,除了湖南人叫它四不象之外,所有各地都承認它是鹿。
這是一種熱帶、亞熱帶的鹿種,向南一直分布到馬來西亞、蘇門答臘,最北的產區是在我國四川西北部和青海南部一帶。台灣島上上有一個亞種。
黑鹿是一種大型鹿,身體粗壯,比馴鹿更為高大,和麋鹿差不多。我國產的黑鹿,雄的肩高可達1.25米到1.3米,體重可達200多公斤。雌鹿較小,重約130到140公斤。毛色一般黑褐,頸和尾的顏色更深。毛十分粗雜。尾巴雖比不上真正的四不象長,但比起其他各種鹿也算是長的。雄鹿有粗大的角,一般長達七八十厘米,粗達十七八厘米,最長紀錄是1.25米。這種鹿的茸角,雖不如梅花鹿和馬鹿的鹿茸價值高,但較優於駝鹿、馴鹿,過去為我國西南各省的主要土特產,每年收購數量相當大。現在它已被列入第二類保護動物名單。
其他珍稀鹿種:
在我國所產的18種鹿中,有四五種是中國的特有種。其中除了麋鹿舉世聞名之外,還有兩種也很著名,就是白唇鹿和毛額黃麂。另外有幾種,雖不是中國的特有種,但確屬珍貴稀有,比如海南島的坡鹿,西藏昌都地區的白鹿,西藏的壽鹿和新疆西部的天山馬鹿等。
白唇鹿:除70年代初,我國送給斯裏蘭卡一對(現存一隻)和80年代初送給尼泊爾一對外,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見過這種中國特產的鹿。它的產地隻限於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地區,甘肅中部和東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它是高山區的動物,一般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山地,夏季甚至能上升到5000米,活動於高山灌叢或高山草甸區。身上有厚密的長毛,不畏風雪嚴寒,以山草和灌木嫩枝葉為食,是非常頑強耐苦的鹿種。
白唇鹿的主要特征,正如其名所示,就是有一個純白色的下唇,白色且延續到喉上部和吻的兩端,所以亦可稱為白吻鹿。在甘肅、青海等地,俗名叫做黃鹿或草鹿。白唇鹿夏毛棕黃色,與當地俗名叫做青鹿的馬鹿有顯著區別。這兩種鹿的鹿角也有明顯的差異。馬鹿角的眉杈與次杈相距很近,白唇鹿角則相距較遠,且次杈特別長,主枝略呈側扁。這些都不難辨別。
在白唇鹿和馬鹿的產區互相重疊的地方,例如四川西北部和甘肅祁連山北麓,都曾發現過白唇鹿和馬鹿自然雜交,並產生雜種後代的情況。
近年來,在青海、甘肅、四川,已有幾處養鹿場開始馴養白唇鹿,其中以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養鹿場養的最多,達到數百頭。據統計,該場從1958年到1979年,共捕獲幼白唇鹿710隻,馴養成活363隻,成活率為51.13%。另外,集體和個人也有分散飼養的。據報道,現已能實行放牧飼養,這不僅可以減少飼料費,節約勞動力,而且也有助於改變它的野生習性,增加繁殖率。
在國家保護動物名單中,隻有3種鹿屬於第一類,即白唇鹿、梅花鹿和海南坡鹿。
梅花鹿:梅花鹿,總的說來還算不上是稀有珍奇動物,因為這種鹿不但在公園、動物園裏容易看到,而且在國內有很多養鹿場大批地飼養著。但是仍可以把它歸入珍稀動物的行列。
首先說“珍”。這種鹿的鹿茸是各種鹿茸中價格最高的,在藥材中被稱為“黃茸”。另外,鹿皮、鹿肉、鹿鞭、鹿尾、鹿筋,等等,也都有較高的價值。所以說它是一種珍貴動物。
其次是“稀”。家養的梅花鹿雖多,但野生的卻特別稀少,不僅河北亞種和山西亞種野生的早已絕滅多年,連從前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華南亞種和從前數量也很多的東北亞種,現在也都所剩無幾,前途岌岌可危。至於台灣亞種,野外究竟還有沒有,很成問題,恐怕隻有到動物園裏還能找到一些。所幸在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先後又在四川最北部的若爾蓋和甘肅南部靠近四川邊界的迭部,發現了一個梅花鹿新亞種,數量估計約有一二百頭。它們經常活動於混交林邊緣或林間草地,有時與牛群同在一片草地吃草,有時與蘇門羚、黑麂一起休息。至今世界上任何一處動物園還未展出過這個新亞種,因此也可以認為是世上最稀有的動物之一。對殘餘野生梅花鹿的保護工作,應作為重點看待。江西彭澤縣桃紅嶺是江西省唯一產梅花鹿的地方,估計這裏還殘留有100頭左右的華南亞種,現在這裏已被劃為梅花鹿自然保護區。
梅花鹿亞種雖多,在形態上差別不大,隻是在個體大小毛色深淺、斑點的多少和大小、背中線的長短和明顯程度等方麵,有不同程度的區別。台灣亞種最小,肩高隻有八九十厘米;東北亞種最大,肩高可超過110厘米,體重超過120公斤。
坡鹿
坡鹿又叫眉杈鹿、澤鹿、眉角鹿等,外形與梅花鹿相似,但體形較小,花斑較少。一般體長為160厘米左右,肩高104~110厘米,體重60~100千克。體形狹長,頸部和四肢也較為細長,背鬣不明顯,主蹄狹窄而尖,側蹄小。雌獸的頭上沒有角,雄獸頭上角的形狀很特殊,有一個較大的眉杈,向前長出,然後稍微向上彎曲,而主幹則先向後,然後再彎曲向上,並向前伸展。主幹下麵不分叉,看來好像沒有次叉、三叉,其實是分叉的位置較高,都長到了主幹的上端。主幹與眉杈接連起來,形成一個大角度的弧形,幾乎呈彎弓狀,上端生有3~6個長短不一、又尖又細的小尖,這種角型顯然與梅花鹿和其他鹿類不同。角的長度約為100厘米以上,粗12~13厘米,角尖相距78厘米以上,眉杈也很長,可達45厘米。體毛一般為赤褐色到黃褐色,背部顏色較深,背中央由頸部至尾巴的基部有一條縱行的黑褐色脊帶紋,帶紋兩側點綴著白色花形斑點,每個斑點如銅錢般大小,間距為3厘米左右,此外在臀部也有少許白色斑點。雄獸的毛色比雌獸的深,特別是在發情交配季節,顯得更為濃豔。到了秋末冬初,全身便都換成長而濃密的冬毛,白色的斑點也都褪去,幾乎完全消失,一直到翌年春天,這些斑點才又逐漸顯現。體側及四肢外側的體色較淡,腹部和四肢內側則為灰白色。顏麵部及耳朵的背麵為黃褐色,耳緣帶有黑色,耳內為白色。尾巴的背麵為栗棕色,腹麵為白色或淡褐色。
坡鹿主要棲居於海拔200米以下的低山、平原地區,不見於高山峻嶺和茂密的森林中。棲息地一般地勢較為平緩,景觀開闊。由於地形和受幹燥的西南季風影響,氣候較為幹爽,溫度較高,雨季和旱季互相交替,發育著幹性草原或稀樹草原。地勢較高的山丘上長有天然次森林,為落葉或半落葉雨林,林內較明亮,林下生長著很多旱生常綠灌木,溝穀地帶有少數喬木,多數則為灌木、草叢,是熱帶和熱帶性稀樹灌木叢。這些地區大多還間雜著一些村落褐少許耕地,種植水稻、玉米、甘薯等農作物,有些地方尚有小片沼澤草地。雨季植物生長旺盛,旱季草本植物枯死,深根性耐旱樹種仍生長繁茂,這些植物多數是坡鹿喜歡吃的食物。
坡鹿性喜群棲,但長著長長的大角的雄獸卻大多單獨行動。通常可以看見成雙成對或3~5隻在一起組成群體,集散於小溪旁或溝穀內的草坡和濕潤的田地中,以及火燒跡地等,其中主要為雌獸和幼仔。在發情配偶期間,集群現象更為明顯,最多時約有12隻左右。覓食活動多在早晨和傍晚,尤其在大雨過後更是活動頻繁。它較為耐旱和耐熱,雖然喜歡在有水的草地附近覓食,但尚未發現有進行洗浴或泥浴的現象。據說過去坡鹿數量很多的時候,也常在白晝覓食,甚至接近或混入放牧的家畜群中,後來由於人們活動的影響,才被迫於早晨和夜晚活動。它的視覺和聽覺都非常銳利,奔跑更是十分迅速,特別善於跳躍。在覓食的時候警覺性也很高,每吃兩三口便抬起頭來四處張望,諦聽原野上的動靜,匆匆吃食完畢後,即行遁藏。一旦發現敵害,立即疾馳狂奔而去,雖有數米高的喬木、灌叢或數米寬的河溝,皆能一躍而過,因此還有許多關於它會“飛”的傳說。因為在坡鹿的產地也大多分布著水鹿,所以還流傳著水鹿喜歡咬食坡鹿的茸角的說法,因而這兩種鹿從不混居。事實上,水鹿的棲息地主要是海拔較高的山麓地帶,而坡鹿的活動區域有所不同。
坡鹿的主要食物是青草和嫩樹枝葉等,種類有竹節草、丁癸草、雞占、鵲腎等,也吃番茨葉、嫩稻苗、蔗苗等作物,尤其喜歡吃水邊或沼澤地裏生長的水草。此外,它還經常舔食鹽堿土,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礦物質和鹽分等。
坡鹿的發情期多在4~5月份,這時已經進入雨季,樹木抽芽,野草茁壯,食物十分豐盛,使其身體逐漸肥壯。雄獸為了爭奪配偶而發生激烈的角鬥,常常弄得遍體鱗傷,獲勝者便與雌獸交配,並且一直相伴到發情期結束,如此才能留下更為強壯的後代。懷孕的雌獸多在10~11月間生產,每胎僅產1仔。初生的幼仔體重約為3~4千克,身上長有白斑,毛色大體均勻,但臀盤不明顯。
在5月下旬,爭偶、交配之以後,雄獸便陸續離群獨居,然後於6~7月份脫去毫無光澤的舊枝角,從角座開始長出由像天鵝絨一樣的柔軟皮膚包裹著的新茸。鹿茸在10月份前後最為豐碩,以後皮膚破裂並脫落,茸角逐漸角化,呈現深褐色的光澤,角表麵的複雜溝渠是茸角時期血管的痕跡。到了翌年夏季舊角再脫落,如此周而複始地進行。坡鹿的繁殖,以及長茸的季節均比棲息於同一地區的水鹿明顯較遲,時間也較為集中。
從前坡鹿的分布較廣,數量也很多,但由於有棲息地的縮小和亂捕濫獵,種群數量下降很快。在我國的海南島,海南坡鹿曾分布於東方、樂東、萬寧、崖縣、瓊中、屯昌、占縣、白沙、昌江等廣大地區,但70年代以後,隻有西部和西南部的白沙縣邦溪、東方縣大田等局部地區還殘留著50~60隻,經過10餘年的保護工作,到90年代以後增加到了200隻左右。其他坡鹿亞種的命運也都相差不多,其中指名亞種在印度僅剩有10餘隻。
海南坡鹿是棲息於島嶼上的一個特有亞種,在分類地位上學術界尚有爭議,對研究海南島的區係形成很有意義,也是熱帶地區的稀有動物,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在我國被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
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現在已將眉杈鹿,包括海南島的坡鹿在內的各個亞種都劃為第一級瀕危動物。
“沙漠之舟”駱駝
駱駝
駱駝有兩種,有一個駝峰的單峰駱駝和兩個駝峰的雙峰駱駝。單峰駱駝比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運貨,也能馱人。雙峰駱駝四肢粗短,更適合在沙礫和雪地上行走。駱駝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特別耐饑耐渴。人們能騎著駱駝橫穿沙漠,所以駱駝有著“沙漠之舟”的美稱。駱駝的駝峰裏貯存著脂肪,這些脂肪在駱駝得不到食物的時候,能夠分解成駱駝身體所需要的養分,供駱駝生存需要。駱駝能夠連續四五天不進食,就是靠駝峰裏的脂肪。另外,駱駝的胃裏有許多瓶子形狀的小泡泡,那是駱駝貯存水的地方,這些“瓶子”裏的水使駱駝即使幾天不喝水,也不會有生命危險。
單峰駝(Camelusdromedarius)
駱駝的耳朵裏有毛,能阻擋風沙進入;駱駝有雙重眼瞼和濃密的長睫毛,可防止風沙進入眼睛;駱駝的鼻翼還能自由關閉。這些“裝備”使駱駝一點也不怕風沙。沙地軟軟的,人腳踩上去很容易陷入,而駱駝的腳掌扁平,腳下有又厚又軟的肉墊子,這樣的腳掌使駱駝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會陷入沙中。
駱駝是偶蹄目駱駝科駱駝屬兩種大型反芻哺乳動物的統稱,分單峰駝和雙峰駝。單峰駝隻有一個駝峰,雙峰駝又稱大夏駝,有兩個駝峰。駱駝四肢長,足柔軟、寬大,適於在沙上或雪上行走。胸部及膝部有角質墊,跪臥時用以支撐身體。奔跑時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步態,同側的前後肢同時移動。具有兩排睫毛以保護眼睛,耳孔有毛;鼻孔能閉合,視覺和嗅覺敏銳,這些均有助於適應多風的沙漠和其他不利環境。經過訓練和管理恰當的駱駝性情馴順,但也容易發怒,尤其在發情期。發怒時口噴唾液,並會咬人、踢人,十分危險。駱駝原產於北美,約在4000千萬年前左右。後來其分布範圍擴大到南美和亞洲,而在其產地則消失了。傳統上駱駝被用作重要的馱畜。雖然雙峰駝行進速度僅為每小時3至5公裏,但能長時間地背負重物,每日可行50公裏。單峰駝腿更長些,人騎坐時能保持每小時13到16公裏的速度達18個小時。駱駝能以稀少的植被中最粗糙的部分為生,能吃其他動物不吃的多刺植物、灌木枝葉和幹草,但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它們也樂意取食。食物豐富時,駱駝將脂肪儲存在駝峰裏,條件惡劣時,即利用這種儲備。駝峰內的脂肪不僅用作營養來源,脂肪氧化又可產生水分。因此駱駝能不食不飲數日,據記載,駱駝曾17天不飲水仍存活下來。駱駝體內水分丟失緩慢,脫水量達體重的25%仍無不利影響。駱駝能一口氣喝下100升水,並在數分鍾內恢複丟失的體重。因為駱駝的這些特性,人們稱它們是沙漠之舟。冬季,駱駝生長出蓬鬆的粗毛,到春天粗毛脫落,身體幾乎裸露,直到新毛開始生長。雌駱駝每產一仔,哺乳期一年。駱駝的壽命為30至40年。
分布數量
雖然今天單峰駝仍約有1千3百萬存活,但是野生物種已經瀕於滅絕。用於家畜的單峰駝主要見於蘇丹,索馬裏,印度及附近國家,南非,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
傳統理論認為現代駱駝的祖先4千5百萬年前生活在北美,有可能體型巨大,沒有腳趾,在大約3百萬年前才橫渡至亞洲,並進而達到中東和非洲。雖然駱駝曾統治北美一時,但在人類出現在美洲大陸不久後就隨同其他曾生活在美洲的大部分物種一起消失了。但是根據路透社報道,近期在敘利亞中部發現的未知巨型單峰駝被認為生活在距今10萬年前,令科學家重新審看現代駱駝的起源學說。
雙峰駝曾經分布廣泛,但是現在隻剩餘約1千4百萬,主要為家畜。現在估計約有1000隻野生雙峰駝生活在戈壁灘,以及少量生活在伊朗,阿富汗,哈薩克斯坦。
澳大利亞中部有估計多至70萬頭野生化駱駝,它們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被引進作為運輸用途的駱駝後代。這個種群數量以每年約11%的速度增加,由於侵占了飼養綿羊所需的有限資源,南澳大利亞政府已決定使用空中射殺的方法屠殺這些駱駝。少量引進的單峰和雙峰駝在美國西南存活至20世紀。它們是從土耳其引進,曾經是美國駱駝部隊試驗的一部分,並被用於礦井馱畜。在項目結束後這些駱駝逃脫或者被釋放。另外有23隻雙峰駝在淘金熱期間被引進到了加拿大。
混血駱駝
雙峰駝有兩個駝峰,是適合寒冷氣候的動物。而單峰駝隻有一個駝峰,並且更適於沙漠生活。兩者的混血體型比兩種駱駝都大,有一個駝峰,善於馱物。雌性混血可以與雄性雙峰駝交配並產子。在哈薩克斯坦可以見到這樣的混血駱駝。人為造成的駱駝與大羊駝的混血成為卡馬,科學家想通過試驗了解兩個物種的相似程度。單峰駝重量是大羊駝的六倍,因此需要通過人工受精使雌性駱馬受孕。而雌性單峰駱駝受孕沒有試驗成功。混血種體型甚至比大羊駝更小,有類似駱駝的短耳朵和長尾,沒有駝峰,有類似大羊駝的分趾,而不是駱駝的大腳掌。卡馬在4歲後開始性成熟,對雌性大羊駝和原駝感興趣。之後又有一隻雌性卡馬通過人工授精出生。因為駱駝和大羊駝都有74條染色體,科學家希望雌性卡馬可以生育。如果成功,意味著有可能增加南美類駱駝的體型,肉、毛產量,馱物能力。卡馬看起來繼承了父母的性情,並顯示出新舊大陸駱駝科物種間的聯係。
沙漠之舟—野駱駝
野駱駝在曆史上曾經存在於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野外生存的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我國西北一帶,這些地區都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等“不毛之地”,不僅幹旱缺水,而且夏天酷熱,最高氣溫為55℃,礫石和流沙溫度可達71—82℃,冬季奇冷,寒流襲來時,氣溫可下降到零下40℃,常常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惡劣的生活環境,卻使野駱駝練就了一副非凡的適應能力,具有許多其他動物所沒有的特殊生理機能,不僅能夠耐饑、耐渴,也能耐熱、耐寒、耐風沙,所以得到了“沙漠之舟”的讚譽。
野駱駝的體形高大而稍瘦,體長2.2—3.5米,尾長50—60厘米,肩高1.8—2米,體重450—690公斤。頭部較小,後部具有分泌黑色臭液的臭腺。吻部較短,上唇裂成兩瓣,狀如兔唇。鼻孔中有瓣膜,能隨意開閉,既可以保證呼吸的通暢,又可以防止風沙灌進鼻孔之內,從鼻子裏流出的水還能順著鼻溝流到嘴裏。耳殼小而圓,內有濃密的細毛阻擋風沙,還可以把耳殼緊緊折迭起來。眼睛外麵有兩排長而密的睫毛,並長有雙重的眼瞼,兩側眼瞼均可以單獨啟閉,在“鳴沙射人石噴雨”的彌漫風沙中仍然能夠保持清晰的視力。據說它還能夠預感到風暴的來臨,《北史》中就有:“且末(新疆南部的一個縣)西北流沙數百裏,夏日有熱風,為行旅之患。風之所至,惟老駝預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於沙中。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其風迅駛,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的記載。
野駱駝的頸部較長,彎曲似鵝頸。背部的毛有保護皮膚免受炙熱陽光照射的作用。尾巴比較短,生有短的絨毛。背部生有兩個較小的肉駝峰,下圓上尖,堅實硬挺,呈圓錐形,峰頂的毛短而稀疏,沒有垂毛。過去曾認為駝峰是貯水的器官,但後來的研究表明,駝峰的結構主要是脂肪和結締組織,隆起時蓄積量可以高達50公斤,在饑餓和營養確乏時逐漸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熱能。它還具有適當變化的體溫,在傍晚時升高到40℃,在黎明時則降低到34℃,從而適應荒漠地帶一天中較大的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