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為什麼總是彎曲的
彩虹
彩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當陽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點,光線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譜。彩虹七彩顏色,從外至內分別為:紅、橙、黃、綠、青、藍、紫。
形成原因:彩虹是因為陽光射到空中接近圓型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陽光射入水滴時會同時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內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當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為強烈,造成我們所見到的彩虹。造成這種反射時,陽光進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後在水滴的背麵反射,最後離開水滴時再折射一次。因為水對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長的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藍光的折射角度比紅光大。由於光在水滴內被反射,所以觀察者看見的光譜是倒過來,紅光在最上方,其他顏色在下。
其實隻要有空氣中有水滴,而陽光正在觀察者的背後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產生可以觀察到的彩虹現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後剛轉天晴時出現。這時空氣內塵埃少而充滿小水滴,天空的一邊因為仍有雨雲而較暗。而觀察者頭上或背後已沒有雲的遮擋而可見陽光,這樣彩虹便會較容易被看到。另一個經常可見到彩虹的地方是瀑布附近。在晴朗的天氣下背對陽光在空中灑水或噴灑水霧,亦可以人工製造彩虹。
空氣裏水滴的大小,決定了虹的色彩鮮豔程度和寬窄。空氣中的水滴大,虹就鮮豔。也比較窄;反之,水滴小,虹色就淡,也比較寬。我們麵對著太陽是看不到彩虹的,隻有背著太陽才能看到彩虹,所以早晨的彩虹出現在西方,黃昏的彩虹總在東方出現。可我們看不見,隻有乘飛機從高空向下看,才能見到。虹的出現與當時天氣變化相聯係,一般我們從虹出現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測當時將出現晴天或雨天。東方出現虹時,本地是不大容易下雨的,而西方出現虹時,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卻很大。
彩虹的明顯程度,取決於空氣中小水滴的大小,小水滴體積越大,形成的彩虹越鮮亮,小水滴體積越小,形成的彩虹就不明顯。一般冬天的氣溫較低,在空中不容易存在小水滴,下陣雨的機會也少,所以冬天一般不會有彩虹出現。
造成彩虹的光學原理很多時候會見到兩條彩虹同時出現,在平常的彩虹外邊出現同心,但較暗的副虹(又稱霓)。副虹是陽光在水滴中經兩次反射而成。兩次反射最強烈的反射角出現在50°至53°,所以副虹位置在主虹之外。因為有兩次的反射,副虹的顏色次序跟主虹反轉,外側為藍色,內側為紅色。副虹其實一定跟隨主虹存在,隻是因為它的光線強度較低,所以有時不被肉眼察覺而已。蘇格蘭上空的雙重彩虹1307年時歐洲已有人提出彩虹是由水滴對陽光的折射及反射而造成。笛卡爾在1637年發現水滴的大小不會影響光線的折射。他以玻璃球注入水來進行實驗,得出水對光的折射指數,用數學證明彩虹的主虹是水點內的反射造成,而副虹則是兩次反射造成。他準確計算出彩虹的角度,但未能解釋彩虹的七彩顏色。後來牛頓以玻璃菱鏡展示把太陽光散射成彩色之後,關於彩虹的形成的光學原理全部被發現。
彩虹其實並非出現在半空中的特定位置。它是觀察者看見的一種光學現象,彩虹看起來的所在位置,會隨著觀察者而改變。當觀察者看到彩虹時,它的位置必定是在太陽的相反方向。彩虹的拱以內的中央,其實是被水滴反射,放大了的太陽影像。所以彩虹以內的天空比彩虹以外的要亮。彩虹拱形的正中心位置,剛好是觀察者頭部影子的方向,虹的本身則在觀察者頭部的影子與眼睛一線以上40°至42°的位置。因此當太陽在空中高於42度時,彩虹的位置將在地平線以下而不可見。這亦是為甚麼彩虹很少在中午出現的原因。
彩虹由一端至另一端,橫跨84°。以一般的35mm照相機,需要焦距為19mm以下的廣角鏡頭才可以用單格把整條彩虹拍下。倘若在飛機上,會看見彩虹會是原整的圓形而不是拱形,而圓形彩虹的正中心則是飛機行進的方向。
晚虹是一種罕見的現象,在月光強烈的晚上可能出現。由於人類視覺在晚間低光線的情況下難以分辦顏色,故此晚虹看起來好像是全白色。
雙彩虹:當陽光經過水滴時,它會被折射、反射後再折射出來。在水滴內經過一次反射的光線,便形成我們常見的彩虹(主虹)。若光線在水滴內進行了兩次反射,便會產生第二道彩虹(霓)。霓的顏色排列次序跟主虹是相反的。由於每次反射均會損失一些光能量,因此霓的光亮度亦較弱。
彩虹為什麼總是彎曲的?
1.光的波長決定光的彎曲程度,事實上如果條件合適的話,可以看到整圈圓形的彩虹。彩虹的形成是太陽光射向空中的水珠經過折射→反射→折射後射向我們的眼睛所形成。不同顏色的太陽光束經過上述過程形成彩虹的光束與原來光束的偏折角約180-42=138度。也就是說,若太陽光與地麵水平,則觀看彩虹的仰角約為42度。
想象你看著東邊的彩虹,太陽在從背後的西邊落下。白色的陽光(彩虹中所有顏色的組合)穿越了大氣,向東通過了你的頭頂,碰到了從暴風雨落下的水滴。當一道光束碰到了水滴,會有兩種可能:一是光可能直接穿透過去,或者更有趣的是,它可能碰到水滴的前緣,在進入時水滴內部產生彎曲,接著從水滴後端反射回來,再從水滴前端離開,往我們這裏折射出來。這就是形成彩虹的光。
光穿越水滴時彎曲的程度,端視光的波長(即顏色)而定——紅色光的彎曲度最大,橙色光與黃色光次之,依此類推,彎曲最少的是紫色光。每種顏色各有特定的彎曲角度,陽光中的紅色光,折射的角度是42度,藍色光的折射角度隻有40度,所以每種顏色在天空中出現的位置都不同。
若你用一條假想線,連接你的後腦勺和太陽,那麼與這條線呈42度夾角的地方,就是紅色所在的位置。這些不同的位置勾勒出一個弧。既然藍色與假想線隻呈40度夾角,所以彩虹上的藍弧總是在紅色的下麵。
彩虹之所以為弧型這當然與其形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同樣這也與地球的形狀有很大的關係,由於地球表麵為一曲麵而且還被厚厚的大氣所覆蓋,在雨後空氣中的水含量比平時高,當陽光照射入空氣中的小水滴形成了折射,同時由於地球表麵的大氣層為一弧麵從而導致了陽光在表麵折射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弧形彩虹!
了解雲海
雲海
雲海是山嶽風景的重要景觀之一,所謂雲海,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的雲層,並且雲頂高度低與山頂高度,當人們在高山之顛俯視雲層時,看到的是漫無邊際的雲,如臨於大海之濱,波起峰湧,浪花飛濺,驚濤拍岸。故稱這一現象為“雲海”。其日出和日落的時候所形成的雲海五彩斑斕,稱為“彩色雲海”,最為壯觀。
峨眉山雲海:峨眉山的雲海,是由低雲組成的,上半年層以積雲為主,下半年以積狀雲和層積去相媾而成;峨眉山的霧日年平均為322天,甚至多達338天;這低雲多霧彙成的雲海,所以和其他地方的雲海就大不相同了。峨眉山的七十二峰,大多是在海拔2000米以上,峰高雲低,雲海中浮露出許多島嶼,雲騰霧繞,宛若佛國仙鄉;雲濤人才輩出卷,白浪滔滔,這些島嶼化若浮舟,又像是“慈航普渡”。
黃山雲海:雲海是黃山第一奇觀,黃山自古就有黃海之稱。黃山的四絕中,首推的就是雲海了,由此可見,雲海是裝扮這個“人間仙境”的神奇美容師。山以海名,誰曰不奇?奇妙之處,就在似海非海,山峰雲霧相幻化,意象萬千,想象更是萬萬千千!!按地理分布,黃山可分為五個海域:蓮花峰、天都峰以南為南海,也稱前海;玉屏峰的文殊台就是觀前海的最佳處,雲圍霧繞,高低沉浮,“自然彩筆來天地,畫出東南四五峰”。獅子峰、始信峰以北為北海,又稱後海。獅子峰頂與清涼台,既是觀雲海的佳處,也是觀日出的極好所在。空氣環流,瞬息萬變,曙日初照,浮光躍金,更是豔麗不可方物。白鵝嶺東為東海,於東海門迎風佇立,可一覽雲海縹緲。丹霞峰、飛來峰西邊為西海,理想觀賞點乃排雲亭,煙霞夕照,神為之移。光明頂前為天海,位於前、後、東、西四海中間,海拔1800米,地勢平坦,雲霧從足底升起,雲天一色,故以“天海”名之。若是登臨黃山三大主峰(蓮花、天都、光明頂),則全部五海,可縱覽無遺。
黃山每年平均有255.9霧日,一般來說,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5月是觀賞黃山雲海的最好季節,尤其是雨雪天之後,逢日出及日落之前,雲海必現並且最為壯觀。希望我們的網友們到黃山也能一飽眼福。
黃山雲海不僅本身是一種獨特的自然景觀,而且還把黃山峰林裝扮得猶如蓬萊仙境,令人置身其中,神思飛越,浮想聯翩,仿佛進入夢幻世界。當雲海上升到一定高度時,遠近山巒,在雲海中出沒無常,宛若大海中的無數島嶼,時隱時現於“波濤”之上。貢陽山麓的“五老蕩船”在雲海中顯得尤為逼真;西海的“仙人踩高蹺”,在飛雲彌漫舒展時,現出移步踏雲的奇姿;光明頂西南麵的茫茫大海上,一隻惟妙惟肖的巨龜向著陡峭的峰巒遊動,原來那“龜”是在雲海上露出的山尖。唯有飄忽不定的雲海在高度、濃淡恰到好處時才能產生如此奇妙的景象,對旅遊者來說,這是一種奇巧美的幸運偶遇。霞海出現時,則天上閃爍著耀眼的金輝,群山披上了斑斕的錦衣,璀璨奪目,瞬息萬變。雲海表現出來的種種動態美,大大豐富了山水風景的表情和神采。黃山的奇峰、怪石隻有依賴飄忽不定的雲霧的烘托才顯得撲朔迷離,怪石愈怪,奇峰更奇,使它們增添了誘人的藝術魅力。
黃山峰石在雲海中時隱時現,似真似幻,使人感到一種種奇縹緲的仙境般的美。雲海中的景物往往若隱若現,模模糊糊,虛虛實實,令觀者捉摸不定,於是產生幽邃、神秘、玄妙之感,給人一種朦朧的美。峰石的實景和雲海的虛景絕妙的配合,一片煙水迷離之景,是詩情,是畫意,是含而不露的含蓄美。它給人留有馳騁想象的餘地,能引起遊人無限的冥想和遐思。煙雲飄動,山峰似乎也在移動,變幻無常的雲海也勢必會給風景美造成“象皆不定”的變異性。行雲隨山形呈現出多姿的運動形態,山形則必然與行雲發生位移而活,它們既對立而又統一,動由靜止,靜由動活,不可分割。這種動靜交錯轉化,就是美學上形式美法則高級形式-多樣統一-的表現之一,也是我們的美感源泉之一。因此,我們旅遊時,應該學會從動靜對比,虛實相濟,變化和統一等方麵雲把握雲氣景色的美。
寧武天池美在哪裏
天池古稱祁蓮池,唐代曾在此設立天池牧監,為朝廷飼牧軍馬,故又稱馬營海。位於寧武縣城西南20公裏海拔1954m的管涔山麓地馬營村北,是一處高山群湖,桑幹河和汾河分水嶺上的東莊村附近。這裏有天池、元池、琵琶海、鴨子海、小海子、幹海、嶺幹海、雙海、老師傅海等大小天然湖泊15個,長1.6km,寬1km,總麵積約4平方公裏,處於海拔1771~1849m之間,蓄水量800萬立方米,水深20餘米。池裏生存著草魚、鯉魚、鯽魚、鰱魚等水生動物。
天地湖群,高山環繞,樹木掩映,湖水清澈,像一塊“晶瑩碧綠的寶石鑲嵌於高山之巔”。天池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有300萬年的曆史了。它是我國三大高山天池之一,世所罕見的高山湖泊湖。古稱祁連池或祁連泊。位於寧武縣西南20公裏,海拔1954米的公水嶺東頂部。天池也叫“母海”。
天池最早成為遊覽勝地,可追溯到戰國時期,距今大約2300多年。天池正式辟為皇家遊覽觀光勝地是在北魏時期。據說,北魏的孝文帝曾用金珠穿了七條魚放入天池,看是否與桑幹河潛通。他又曾用箭射中池中的飛鯨,這兩者後來都在百裏之外的桑幹河獲得。隋唐時期,天池遊覽觀光到了鼎勝階段。隋煬帝曾環天池建築了規模盛大的汾陽宮。唐貞元15年,在天池周圍設皇家牧監,每年牧戰馬70萬匹,故天池又有馬營海之稱。
兩千多年過去了,天池仍以她那“陽旱不涸、陰霖不溢、澄清如鏡”的秀麗光光迎接著來自四麵八方的遊客。
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天池這顆被古人列為寧武古八景之首,題名為“天池錦鱗”或“天池霞映”的寶珠,現已開辟為省級旅遊風景名勝區。
天池最早的記載見於《山海經》、《水經注》中。之後在《資治通鑒》、《隋書》、《唐書》、《三關誌》、《晉問》等典籍中均有記載。早在《山海經》中記載的兩處天池,其中之一就是寧武天池,這裏有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第四紀冰川地貌,從古至今就是人們避暑觀光狩獵的勝地。盛夏沐浴天池之濱的習習清風,觀賞汾源勝地的美麗美景,令人心曠神怡。天池在元池、琵琶海、鴨子海、老師傅海、裏幹海、外幹海、小海等十多處高山湖泊映襯下如群星拱月,別具一番風姿。
元海在天池北邊五公裏的山顛上,四周是石壁天險,形狀像個玉盤,被淩空托起,頗具猛將風格,俗稱“公海”。池西的一座石峰,飛掛在峭壁上,落差有500米。元海是恢河的發源地,東和南兩麵是廣闊無垠的高山牧場。
琵琶海離天池不到一公裏,比天池高出十多米,形狀像個琵琶,海水清澈,天光雲影,遠山近嶺倒映在水中。據說有一種青色的靈鳥,每當落葉敗枝飄入水中,便飛去噙出,以保碧水永遠清澈。
離天池東岸三公裏處,是一片起伏的金色沙洲。據說,它下邊埋藏著一個叫南莊子的村莊。遠遠望去,有20多米高,和綠色的牧場形成鮮明的對比。
元海和琵琶海附近的山坡上,常能見到圓塔型石堆,一層層的薄石片是由麻頁岩風化而成的。在天池和元海之間還能見距今300萬年前的冰臼。
與天地為伴的元池(亦稱公海),麵積0.36平方公裏,水深15m左右,蓄水540萬立方米。據記載,天池水“陰霖不溢,陽旱不涸,澄亭如鑒”。傳說,每遇樹葉雜草飄落湖麵,便有靈鳥飛臨噙去,故湖水清澈可鑒。天池風光秀麗,池中盛產鯉魚。炎夏鯉魚騰躍水麵,泛起層層漣漪,波光粼粼,被稱為“天池錦鱗”一景。天池以其神奇迷人的風光,吸引著曆代帝王公卿、騷人墨客。隋大業四年(608),隋煬帝楊廣北方巡遊、狩獵,於天池邊修建了規模宏偉華麗的汾陽官。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攜文武臣僚宮娥彩女約十萬餘人,浩浩蕩蕩來天池避暑遊獵,極享天池勝景。內史侍郎薛道衡在宴會上即興賦詩《隨駕天池應詔》一首:“上聖家寰宇,威略振邊陲。人維窮眺覽,千裏曳旌旗。駕黿臨碧海,控驥踐瑤池。曲浦騰煙霧,深浪駭驚螭。”可惜這座行宮於隋大業十三年(617)被劉武周攻毀。這碧波蕩漾的美妙之地,也曾是曆代文人遊覽的地方。據傳歐陽修、範仲淹等皆來此遊樂覽勝,盛讚天池美景。元代詩人元好問則留下這樣的絕句:“天地一雨洗氛埃,令晉堂堂四望開。不上朝允峰北頂,真成不到此山來。“天池的古建築雖已毀沒,然天池的秀麗風景卻與日月共存。當地百姓珍惜這塊神聖的土地,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在天池之濱舉行傳統的古廟會。近年來,寧武縣社會各界集資在天池之濱修複了盛唐
時的海瀛寺,在天池增設了遊艇、遊船、垂釣、風景攝影等多種遊樂設施,新植了鬆柏林帶,修建了直達池濱的公路,開展了以天地勝景為中心,輻射管涔山名勝景區蘆芽山、汾源靈沼、小懸空寺、萬佛洞、萬年冰窖、支鍋奇石、寧武關樓、古長城等旅遊活動項目,遊覽天池的盛況正日勝一日。
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是世界聞名的一個地方,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正東約600公裏的海上。百慕大三角的具體地理位置是指位於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島、邁阿密(美國佛羅裏達半島)和聖胡安(波多黎各島)這三點連線形成的三角地帶,麵積達40萬平方英裏。百幕大三角由360多個島嶼組成的群島,這些島嶼好似圓形的環,躺臥在大西洋上由於百慕大群島與美洲大陸之間有一股暖流經過,因此,這裏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島上綠樹常青,鮮花怒放。百慕大又被稱為地球上最孤立的海島.因為它與最接近的陸地也有幾百英裏之遙,因此,百慕大群島四周是遼闊的海洋,具有藍天綠水,白鷗飛翔,花香四溢的秀麗風景。
不過,百慕大之所以出名,並非是由於它的美麗的海島風光,而是,提起百慕大,人們就會聯想到恐怖而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海區”。相傳,在這裏航行的艦船或飛機常常神秘地失蹤,事後不要說查明原因,就是連一點船舶和飛機的殘骸碎片也找不到。以致於最有經驗的海員或飛行員通過這裏時,都無心欣賞那美麗如畫的海上風光,而是戰戰兢兢,提心吊膽,唯恐碰上厄運,不明不自地葬送魚腹。現在,百慕大三角已經成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種失蹤事件的代名詞。
概況:“百慕大魔鬼三角”名稱的由來,是1945年12月5日美國19飛行隊在訓練時突然失蹤,當時預定的飛行計劃是一個三角形,於是人們後來把美國東南沿海的西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羅裏達州南部的邁阿密,然後通過巴哈馬群島,穿過波多黎各,到西經40線附近的聖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個三角地區,稱為百慕大三角區或“魔鬼三角”。在這個地區,已有數以百計的船隻和飛機失事,數以千計的人在此喪生。從1880到1976年間,約有158次失蹤事件,其中大多是發生在1949年以來的30年間,曾發生失蹤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喪生或失蹤。這些奇怪神秘的失蹤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馬尾藻海”地區,為北緯20~40°、西經35~75°之間的寬廣水域。這兒有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晝夜120~190千米流過,且多漩渦、台風和龍卷風。不僅如此,這兒海深達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溝,深7000米以上,最深達9218米。
成因:到目前為止,對“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釋可歸納為如下幾類:一類認為,這些失蹤是由於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聯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飛碟在作怪。第二類則認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異常、洋底空洞、甚至還有人提出泡沫說、晴空湍流說、水橋說、黑洞說等等,用一些奇異自然現象來解釋“百慕大魔鬼三角”。最近,英國地質學家,利茲大學的克雷奈爾教授提出了新觀點,他認為:造成百慕大海域經常出現沉船或墜機事件的元凶是海底產生的巨大沼氣泡。在百慕大海底地層下麵發現了一種由冰凍的水和沼氣混合而成的結晶體。當海底發生猛烈的地震活動時被埋在地下的塊狀晶體被翻了出來,因外界壓力減輕,便會迅速氣化。大量的氣泡上升到水麵,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來所具有浮力。恰逢此時經過這裏的船隻,就會像石頭一樣沉入海底。如果此時正好有飛機經過,當沼氣遇到灼熱的飛機發動機,無疑會立即燃燒爆炸,蕩然無存。與此相反,有些人認為這些奇特的失蹤現象彼此間並無聯係,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大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大這層神秘的麵紗是否已經揭開,尚待後人的研究驗證。
本世紀以來所發生的各種奇異事件,最讓人費解的大概就要算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與輪船的失蹤案了。
所謂百慕大三角,即指北起百慕大,西到美國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個三角形海域。在這片麵積達400000平方英裏的海麵上,從1945年開始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在這裏神秘地失蹤。當然,這些失蹤事件不包括那些機械故障、政治綁架和海匪打劫等,因為這些本不屬於那種神秘失蹤的範疇。由於事件疊出,人們賦予這片海域以“魔鬼三角”、“惡運海”、“魔海”、“海輪的墓地”等渾號。這些渾號反過來又烘托了這裏特有的神秘而恐怖的氣氛。
在我們熟悉的地球上,怎麼獨獨有這麼一個神奇而無法解釋的角落?怎麼會發生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在百慕大三角作祟?
失蹤的飛機群:第19飛行中隊由5架“報複者”魚雷轟炸機和14名飛行員(包括5名駕駛員,其他為無線電員和槍炮手)組成。其中四駕飛機由學生飛行員駕駛,第五架飛機的駕駛員是負責訓練這些學生的中隊長查爾斯·泰勒上尉。在1945年12月5日下午2點,這五架飛機從佛羅裏達的勞德代爾堡海軍航空基地起飛進行飛行訓練,既定航線是從佛羅裏達半島向東飛越大西洋抵達巴哈馬群島上空,然後折回勞德代爾堡,全程約300英裏,飛機上攜帶的汽油足夠飛行6個小時。在下午4點,基地接到了泰勒發來的遇到麻煩的信號。這時飛機已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上空,但是並未按原定的向南、向西折回,而是繼續向北、向東飛行,離開大陸原來越遠,向大西洋深海飛去。基地收到的最後一次通訊是7點過後不久,那時飛機還有一小時的燃料,但很顯然仍然繼續向大西洋深處飛去,直到汽油耗完沉落海底。飛行員可能試圖在海麵迫降,但在黑暗之中失敗而遇難。援救人員未能發現飛機的殘骸和屍體,顯然它們都已沉入了大海深處。“複仇者”綽號“鐵鳥”,空機重達14000磅,一旦掉到海麵上就很快沉落海底。但是這次悲劇並沒有結束,在當天晚上7點27分,兩架“水手”海上飛機起飛前去救援,其中的一架在升空23分鍾後發生爆炸,機上13名乘員全部遇難。“水手”海上飛機有容易漏油的毛病,綽號“飛行油箱”,如果有乘員吸煙或因別的原因出現火花,就可能發生爆炸而出事。“甘斯·米爾斯”號的海員目睹了這架飛機的爆炸經過,並發現了掉到海麵上的殘骸。
隨後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包括庫舍)的調查結果,都認為泰勒上尉必須為第19飛行中隊的失蹤承擔主要責任。泰勒並不是一名優秀的飛行員,而以馬虎著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曾經兩次因為在海上迷航而不得不棄機跳傘而獲救(泰勒還被迫在海上第三次棄機跳傘,不過那一次不是他的責任)。在這次飛行訓練時,泰勒既忘了帶手表又忘了帶基本的導航儀器。在飛行中,他報告他的飛機上的羅盤失靈,但是相信自己能夠根據目測繼續帶領飛行,聲稱無需幫助。在4點45分時,基地發現泰勒顯然已迷失了方向,要求他把指揮權交給跟隨的飛機,但是泰勒顯然沒有這麼做。從通話記錄可知,泰勒一直在率領飛行中隊向錯誤的方向航行,遲至6點時,泰勒還在命令飛行中隊向東飛行,而至少有兩名學生飛行員認為應該向西飛行,但是由於軍中的紀律,他們不得不跟隨泰勒飛向深淵。基地反複地要求泰勒改用更可靠的緊急頻道通訊,而泰勒也拒絕這樣做。因此這次事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人為錯誤導致,其次天氣也不佳。盡管在第19飛行中隊剛起飛時,天氣情況良好,但很快就變得惡劣。救援飛機報告遇到強烈的氣流和危險的飛行條件,當時在該海域的船隻報告風暴和巨浪。一位迷航而又剛愎自用的中隊長帶著沒有經驗的學生飛行員在惡劣的天氣中夜裏飛行,遇難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並沒有任何神秘之處。
但是泰勒的親屬對這個調查結果不滿。他們向美國海軍高層上訴。在40年代末,美國海軍最高當局滿足了泰勒親屬的要求,把事故原因歸咎於壞天氣和“未知因素”。“未知因素”激發了人們的想象能力。第19飛行中隊的失事成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神秘故事,在傳播中又被有意無意地添油加醋,於是惡劣的氣候被說成“當時天氣很好”,一次對學生飛行員的訓練飛行被說成“參加訓練的14名飛行員也都是有經驗的老手”,泰勒拒絕使用緊急通訊頻道被說成“無線電聯絡受到幹擾”,那架升空後不久就爆炸的“水手”救援飛機被說成“與基地保持一段聯係後也失蹤了”,好像也很神秘,而實際上那隻是當天出動的眾多救援飛機中的一架而已。
這件事被添油加醋再披露之後,百慕大海域出了名。隨著人們對這片海域的關注,不可思議的飛機失蹤事件,就顯得越發令人感到恐怖——1948年12月27日22點30分,一架DC—3型大型民航班機,從舊金山機場起飛,途經百慕大海域上空,地麵指揮塔曾聽到機長驚詫的話聲:“這是怎麼回事?都在唱聖誕歌哪?”
誰也沒有想到這句話裏所包涵的意味是什麼。28日淩晨4點30分,班機還向機場發過電訊——“接近機場,燈光可見,準備降落。”機場做好接受著陸的各項準備。可是這架DC—3型班機始終沒在機場降落。它在降落前就消失了,機組人員和全部乘客無一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