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遊記2(2 / 3)

●富蘭克林:“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

●韓愈:“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劉白羽說:“我常說:一個作家、藝術家終其一生都是在永遠不停探索著。探索人生的無窮的奧秘。探索自然的無窮的奧秘。探索的成果就是人類輝煌的創造。”

俗話說:“三思而後行。”這寫作“三思”而“寫”恐不成,得深思熟慮,主題、標題、結構、語言、開頭、結尾都思考成熟了,而且感情在燃燒,不吐不快的時候,才能把閃光的思想躍然紙上。

寫作與實際相結合

文章是實際的反映,反過來又指導實際。如果文章空話、套話甚至廢話連篇,有何價值和作用?報刊也不會采用。文章結合實際,反映實際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和思想問題,才有價值和生命力。

我是怎樣寫作與實際相結合的呢?選定雜文為突破口。“咬定雜文不放鬆,文化原不及初中,‘文革’挨批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是幹什麼,想什麼,寫什麼。當秘書時,根據黨中央、毛主席指示精神和遼寧工作實際,寫了《談“氣不可不洩”》《也談“多謀善斷”》《先做學生,後做先生》《談“胸中有數”》等。粉碎“四人幫”以後,寫了《醫治“恐右症”》《勸君主動解疙瘩》等。任省政府督學時,寫了《試論建立督導製度的必要性及其他》。任省教育廳副廳級調研員時,寫了《論教育的十個關係問題》《教育要從中小學抓起》等。任省精神文明建設中心副主任、省文明辦副主任後,寫了《延安精神與群眾路線》《發揚延安精神樹立精神支柱》《井岡山精神與延安精神》等,並主編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紀念建黨70周年一書。由此可見,幹什麼,想什麼,寫什麼,這是我寫作的一個特點。

寫作點點滴滴

陳毅元帥詩雲:“要知學問難,貴乎點滴勤。”現將寫作過程中遇到的點點滴滴記述在案。

原則·要求·態度

寫作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業,要有黨性和原則性。

●東漢王充說:“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篇無益。”

●明末清初大學問家顧炎武曾說過:“文須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有裨益後代。”

顯然,我們今天寫作也要“三益”。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益於黨、國家和人民。

●謝覺哉:“我們今天寫文章,是為了有益於革命事業的發展,要通過文章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想寫而又寫不出就應該練,應該自己逼自己。常寫、多寫,筆杆子就能練出來。”

寫作的要求,謝覺哉講了“三個清楚”。這就是“寫文章,第一要事實清楚,第二要觀點清楚,第三是文字清楚。”

●秦牧說:“‘先求平而後波瀾’。文章要寫得精彩、生動,首先要寫通順,這是最低的要求。”

怎樣才能寫出好文章?謝覺哉提出“三要”。這就是:“第一,必須要有一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水平;第二,要善於作調查研究;第三,要有文字的表達能力。”

●夏衍說:“文章要有風采,這關乎思想性,但主要指文筆、氣勢等等。一篇好的散文,要有完整的結構,深邃的意境,恰當的剪裁,優美的語言,從開頭到結尾,包括中間的發展,看上去都像‘天衣無縫’。是一件精致完美的藝術品。”

寫作的態度,夏衍說:“寫作的基本態度:一絲不苟。那種粗枝大葉的態度,不要說搞創作,搞什麼工作都不行。對此,每個人都應引以為戒。要用嚴肅、認真的態度從事寫作。這是起碼的要求,也可以說是寫作的基本功!”

投稿如投籃

在長期向報刊投稿中,我悟出一個道理,投稿如投籃。你看籃球場上雙方運動員汗流浹背地奔跑著,搶球、運球、投籃,但並不是百投百中。投稿也是如此。稿子投到報社和雜誌社,或投中,或投不中。2009年,我給《遼寧日報》投一篇《根》的雜文。我致信總編孫剛說:“對於我而言,投稿如投籃。我是必須‘投’的。”不久,報紙發表了這篇雜文。如不投稿,則永遠不會有文章發表的。當然,“投籃”不中,運動員是常事,習作者也是常事。要學習姚明不灰心喪氣,一鼓作氣繼續“投籃”。“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終成正果。

●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從20世紀30年代初,就開始往各報刊投寄畫稿,一連發出200多張,無一件采用。他回憶說:“如果我畫了二百張之後,就自暴自棄,那麼我後來也許改行,那也談不上今天的成功了……”

●鄒韜奮,被人們稱為“才氣橫溢”,起初投稿也不順利。他開始翻譯的一些稿件寄給上海《申報》,如石沉大海。但是,他不氣餒,繼續創作,終於成為名家。

●作家孫犁說:“有誌於文學創作,先從思想、生活、語言等方麵,加強修養。但也需要投稿。刊物之於作者,如舞台之於演員,球場之於運動員,是必要的練習場所,必須上去。但要有充分的準備。”

●夏衍:“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初生、幼稚、教育、成長以至圓熟的過程,從事寫作如爬高山,要有決心、勇氣、毅力和技巧。幼稚不可免,困難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腳踏實地地學習,勤修苦練,持之以恒。要當一個作家,生活、思想、知識、技巧這四個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高士其:“寫作,往往會遇到失敗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必須長期不懈地努力,自然會取得成功。可是什麼事業,也不會一蹴而就的。”

●老舍:“為練習寫作,發表不發表沒有什麼關係。要學著寫各種形式的文章。不一定要把舊詩寫好,但習寫過舊詩,就會把散文寫得更精練,功夫不是欺人的。盡管怎樣忙也要天天拿筆,不要沒任務就拉倒。”

寫各種形式的東西很有趣,練習一下才可以知道。

作文與做人

有句話叫做“文如其人”。什麼叫“文如其人”?就是看到一個人的文章,就仿佛見到本人一樣,能看到他的風格、特點和知識水平。

●郭沫若:“古語說:‘文如其人’,這是說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文章。文章要寫得準確、鮮明、生動,首先要看寫文章的人的思想、立場、作風怎樣。”

●老舍:“你寫的一篇東西,人家一看就說這是你的風格,這就是說通過你寫東西讓人家看出你是怎樣思想的。讀了《三裏灣》,就認識了趙樹理。每句話有自己的說法,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就是風格。”

既然,“文如其人”,那麼,寫作的“人”,就要做一個老實的人、正派的人、幹淨的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風格”決定“人格”。怎麼能希望一個沒有道德或缺少道德的人寫出好的文章和作品呢?所以,習作的人,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並加強道德、理論、文學和品行修養。這樣,既有“人格”,寫出的文字才有“風格”。

寫作的“根”

什麼都有個“根”,寫作也有個“根”。寫作的“根”是什麼呢?就是生活。因為作品源於生活,但又要高於生活。

●高爾基:“我主張文學高於現實,能夠稍稍居高臨下地去看現實,因為文學的任務不僅在於反映現實。光描寫現實與事物還不夠,還必須記住我們所希望的和可能產生的事物,必須現實典型化。應該把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寫成重大的和典型的事物——這就是文學的任務。你設身處地體會您所描寫的人物的生活,把他們的內心感受通過形象描寫出來,人物自己會按照他們的性格作出需要的事情,也就是說,經人物的性格和處境所得出的結論,會自然而然地來到了……”

●馬烽:“我堅信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至於我個人的體會,歸納起來就是讀者喜歡、深入生活,以真誠的責任感寫作這樣‘三個原則’。”又說,“小說沒有人,也沒有事,就感動不了人,感動不了人的小說就很難是好小說。”

●柳青:20世紀40年代,寫過長篇《種穀記》,60年代,寫過長篇《創業史》。

柳青有極為豐富的創作經驗。他說:“要想寫作,就先生活。對於作家,一切歸根於生活。生活培養作家,生活改造作家,生活提高作家。‘生活’是什麼?就是活生生的實踐。這是作家的‘土壤’。”

●陳登科:“生活與實踐——我最寶貴的老師。我這個人,自己知道,既無才,又無知,全靠笨辦法,實踐,實踐、再實踐;祝同誌們,在寫作實踐中前進、前進、再前進!”

●秦牧:“文學要求比普通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普遍性。文學要求濃縮、集中、概括、凝練。”

●夏衍:“在生活中要仔細觀察,認真看,在生活中要有所感受,真正有動於衷,非吐不可,這時再形之於文,那文才會感人。”

●巴甫連柯:“在一切成果的背後有著十五年、二十年的生活經驗,有著巨大的生活經驗,如果沒有它的話,就不會有任何敏捷,而且在這種時候,恐怕任何天才也幫不上忙了。”

基本功

人們看到精彩的演出,都報以熱烈掌聲。其實,他們的表演成功,是“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基本功。搞寫作的基本功是什麼呢?就是語言、積累、技巧。

●夏衍:“要練基本功,正如畫家一定先要掌握線條,音樂家一定要先學音符、節奏,木工一定要會用刨子、鋸子,先要學會把木料鋸好、刨平一樣,搞文藝,語文這一關是非常重要,非熟悉不可。戲曲演員不學身段,不練嗓子,是不能當演員的,這是常識。”

●茅盾:“一個初學者寫作最好多做些基本練習。不要急於寫通常所謂小說,不要急於成篇,所謂基本練習,現在通行的‘速寫’這一體,是可以用的……作為初學寫作者的基本練習的速寫,不妨隻有半個麵孔,或者一雙手,一對眼。應當是學習者觀察中恍有所得時勾下來的草樣,是將來的精製品所必需的原料。”

基本功怎樣練?在公園練太極拳或五禽戲得找一塊地方。文學練基本功,就得準備一個筆記本,天天寫,天天練。開始時,也不一定謀求發表。“拳練千遍其理自現”。這“文練千遍”,其理也會自現的。曹靖華說:“無論寫什麼文章,要想感人,作者對所寫的人與事,必先有動於衷,然後寫出來才能感人。否則,自己對所寫的尚無動於衷,而想寫出來感動讀者,是沒有的事。這是極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所寫的必須有所感,然後寫出來才能感人。至於心有所感未必能感人的,恐怕是另有原因了。這另有原因之一,也許是作者的藝術手腕差。不過,這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青年嘛,慢慢就老練了。”

生命與寫作

一位詩人說過:“人的思想隻要寫下來,就會形成生命。”郭沫若夫人許立群說郭沫若“生命就是寫作”。

●郭沫若:“繩可鋸木斷,水可滴石穿;苦幹加巧幹,堅持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