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遊記2(1 / 3)

寫作中的“五個相結合”

寫作是沒有“秘方”的。如魯迅先生所言:“做醫生的有秘方,做廚子的有秘方,開點心鋪的有秘傳……但是,作文都好像偏偏卻無秘方,假使有,每個作家一定是傳給子孫的了,然而祖傳的作家很少見。”“創作總根於愛。”

我寫作的“根”也在“愛”。在近60年的寫作中,我自覺不自覺地做到了“五個相結合”。

寫作與立誌相結合

俗話說:“筆杆雖不重,無誌拿不動。”為什麼“無誌拿不動”?因為“自古文緣是苦緣”。不立誌付出辛苦、艱苦甚至痛苦,“筆杆”能拿得“動”嗎?作家端木蕻良說:“從我一生的經驗而言,文藝之途猶如人生之途,並非一件易事。無有意誌的人,經不起清苦和寂寞的人,是難以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

“誌”是什麼?就是理想、信念和追求。立誌才能寫作,而寫作的成果又是“誌”的展現。“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而且隨著“天增歲月,人增壽”,人越老,誌越堅。清代詩人申涵光在《荊國叢語》中雲:“老來當富誌,誌為氣之帥,有誌氣不衰,故不覺其老。”

古往今來,無不重視“誌”。

●東漢徐幹:“誌者,學之帥也;才者,學之徒也。”

●諸葛亮:“夫學須誌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孔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身可危也,而誌不可奪也。”

●孟子:“人若無誌,與禽獸同類。”“夫誌,氣之帥也。”

●馬援:“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蘇軾:“古之立大事者,不惟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曹操說:“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宋·朱熹說:“百學須先立誌。”

●清·石成金:“諸生為學,必先立誌”。“讀書首先要立誌,立誌若專,反難

為易。”“吾儒讀書,首要立誌,立誌貴堅,堅亦有恒,其學必成。一切世學,俱要立誌,讀書希聖希賢,誌尤為最。”

●毛澤東:“中國人民要有誌氣。”

●周恩來:“誌在四方。”

●謝覺哉:“一個人有無成就,決定於他青年時期有無誌氣。”

●秋瑾:“水激石則鳴,人激誌則宏。”

●範長江:“要有抱負。這抱負就是窮畢生精力研究一兩個什麼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從群眾中提出來的。抱負,這也就是理想。為了解決某一方麵的問題而不避艱險地工作。

抱負、理想,不是個人主義,這是我們的國家、廣大群眾所要求,並希望於記者的。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幹記者是苦事情,但是如果有理想有事業心,對自己的職業有濃厚的興趣,也就不會覺得苦了。理想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麵前各種各樣的困難。為了弄清一個問題,有時候甚至搞它十年八年,而一旦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會感到無限的快樂,這是記者的快樂。”

●秦牧:“特別要強調培養堅強意誌,這是達到目標的重要因素。意誌的培養,的確不容易的。高爾基講過一句話:人隻要有一點點意誌,就會成為了不起的人。自己要嚴格管自己,培養比較堅強的意誌。今天要完成什麼,就一定要完成,除了有非常特殊的事情,不要打亂計劃。經常這樣做,我不相信不能達到目標。對自己管得嚴一點,這是能學到東西的一種保證。”

寫作與學習相結合

“寫”要“學”。倘“無學不術”者,可“寫”什麼呢?“寫”與“學”的關係,隻有“學” 得好,才能“寫”得好。唐詩人說得最明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什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呢?現代作家巴金解釋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能慢慢地體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撲到文章的。”

朱熹也有類似觀點。他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他把頭腦比作“半畝方塘”,思想比作“天光雲影,“渠”比作書,它是“源頭”,才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

●宋代有人問歐陽修:“文章怎樣才能寫得好?”他回答說:“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

●清代史學家萬斯同說:“必盡讀天下之書,盡通古今之事,然後可以放筆為文。”

當然,由於曆史的局限性,隻講到“有字”的書,未及“無字”的書。什麼是“無字的書”?這就是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向生活學習。其實,這才是“源”,是寫作的“根”。具有豐富生活積累和經驗的人,才能“下筆如有神”。

●魯迅:“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方法。”

●一位老新聞工作者通過自己的采寫實踐,很有感觸地說:“隻學不寫,眼高手低;隻寫不學,提高不快。”

●謝覺哉:“書不妨讀得雜一些,古今中外都要讀,要像古人說得那樣‘涉獵’。許多人文章寫得很從容,很豐富,就因為他們書看得多,知識豐富。知識多了,寫起來就不費力。讀書還要有重點,要弄懂,用腦子想。讀書主要是為了獲得基本知識,不是為了你寫文章的時候好去抄。

想寫文章而又寫不好、寫不出,就應該學。學正麵的經驗,也學反麵經驗。學正麵經驗,使自己有信心,敢於學;學反麵的經驗,使自己不驕傲,勤於寫。能這樣學,就會有把文章寫好的一天。”

●範長江:“學問沒有邊,要不斷地學,也隻能不斷地學,不可能一蹴而就。從實際工作和實際需要出發,慢慢積累,知識自然多起來了,也專了也博了。因為學習是長期的事,因此要持之以恒,要抓得緊,不然一下子就晃過去了。”

●夏衍:“多讀、多問、多查字典、多積累知識……當一個文藝工作者,除了熟練地掌握語文之外,還要懂一點曆史、地理、自然科學。作為一個中國的文藝工作者,能讀懂《古文觀止》,能背誦幾十首唐詩、宋詞,我認為應該是起碼的條件。我們青年應該珍惜這個大好的時候,深入生活,認真學習,盡可能廣泛地積累知識。‘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是對的,對寫作者來說,知識就是作者的實力。”

●曹靖華:“一定要注意學習,學習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古今中外,各方麵都可以學習,從中吸取營養,使自己健康起來,壯大起來,要多看別人的作品,特別是有名的作品,裏麵有許多地方是可供啟迪思路借鑒運用的。魯迅學習的範圍就很廣,知識淵博,古今中外,都為我所用,用其所長,棄其所短。這就像蜜蜂釀蜜一樣,蜜蜂從百花中采蜜之後,經過精釀,便很難分辨出那是從什麼花采來的。散文也應從各方麵吸取營養,釀出佳蜜,把成品供給讀者。應學蜜蜂不把花粉供給人,而把純蜜供給人。

“看別人的作品,還要開動腦筋,分析比較,為什麼他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細心琢磨,用心體會,慢慢就可以走出一條路子來。名家的作品,除思想性外,就藝術性而言,確有許多精到之處,值得借鑒、學習。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學不了。’這就是說,‘學無止境’。”

●秦牧:“搞文學工作需要有廣泛的知識。隻有在廣泛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寫出多姿多彩的東西。魯迅、郭老都是在廣泛知識基礎上進行文學活動的。”

寫作與問相結合

形成一篇文章,既艱苦,又複雜,集各種學問之結晶。而一個即或是很聰明的人,也不可能是“萬事通”。這就要問。問誰?誰明白就去問誰。有“不恥下問”之說。其實,問不是恥,而是榮。

古往今來,無不重視問。

●毛澤東:“學問學問,就是又學又問。”

●毛澤東:“要學個孔夫子,‘百事問’。”

●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林逋:“知不足者好問,恥下不問者自滿。”

●鄭板橋:“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令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隻是一條鈍漢爾……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通道露。故其落筆晶明洞徹,如觀火觀水也。”

●朱熹:“學問如登塔,逐一層登將去,上麵一層,雖不問人,亦自見得。”

●愛因斯坦:“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培根:“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每事問》中雲:“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

他不但提倡“問”,而且提倡“問到底”。他在《問到底》 中雲: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裏有妙理。你不問它你怕它,它一被問它怕你。你若願意問問看,一直問須問到底。

●作家黃宗英:“要敢於不掩飾自己的無知。不懂就問,雖然有時別人的驚訝會使我臉紅,而我不悔,依然再問。我的這點淺薄的學識,一大半是問出來的。”

寫作與思考相結合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在《遼寧日報》上發表一些雜文。《遼寧日報》總編輯殷參對我說:“你寫的雜文,我都看了。要經常寫。通過‘練筆’來‘練腦’。”“筆”和“腦”什麼關係?“腦”通過“筆”來練的,而“筆”又是“腦”思考的結果。毛澤東說:“腦筋這個機器的作用,是專門思想的。孟子說:‘心之官則思’。他對腦筋的作用下了正確的定義。凡事應該用腦筋好好想一想。俗話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就是說多想出智慧。”

●毛澤東:“多思,‘多想出智慧’……必須提倡思索。”“不善於思索,不願用腦筋多想苦想,結果仍然做不成事業。”

●毛澤東:“孔夫子提倡‘再思’,韓愈也說‘行成於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現在的事情,問題很複雜。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不夠。”

●馬克思:“思考一切。”

●周恩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

●華羅庚:“‘人’之可貴在於能創造性地思維。”

●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二程集》注釋說:“學而不思,則不得,故‘罔’,‘思而不學’則不進,故‘殆’。”

●歌德:“誰不用腦子去思索,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有。”

●愛因斯坦:“要學會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難就向別人伸手。”“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洛克:“讀書隻能供給知識的材料,如要融會貫通,應靠思索之力。”

●英國作家波爾克:“讀書而不思考,等於吃飯而不消化。”

●拜倫:“要有獨到之處,必須多思。”

●愛迪生:“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學會思索,他將一無所獲。”

●牛頓:“我並沒有什麼辦法,隻是對一些問題用了很長的時間思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