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遊記2(3 / 3)

郭老的詩,既是對自己治學精神的寫照,也是對後生晚輩的勉勵。

郭老是中國傑出的作家、詩人和學者。他的才能是哪兒來的呢?來自他勤學,來自數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到他家去的客人都知道,即使在他高齡時,也是飯後就提筆寫作,這使許多年輕人都愧歎不如。

●謝冰心:“對我來說保持健康的不是營養和吃補藥,而是一句話:在微笑中寫作。”

我們看到,郭沫若、巴金、季羨林、臧克家等,都是把寫作當成生命。寫了一生。生命不息,寫作不止。即或他們“走”了,他們的“生命”還活著,鼓舞後來人前進!練習寫作的年輕人,讓我們把寫作當成“生命”,寫出佳作為人民服務。

觀察

高爾基說:“文學就是人學。”既是“人學”,對“人”就要很好地觀察。不但觀察他的語言,更要觀察他的行動。據說施耐庵為了寫《景陽岡武鬆打虎》,專門爬上有虎出沒山嶺的大樹幹上,觀察老虎的一舉一動,一撲一躍。

●魯迅說:“不要看了就寫,觀察了又觀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創造出它的生命力來。對於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作者的社會閱曆不深,觀察不夠,那也是無法製造出偉大的藝術品來的。”

●托爾斯泰:“應當訓練自己去觀察。去熱愛這件事。觀察——永遠去觀察,時時刻刻去觀察,概括,按著手勢、語言等等去推測人的過去和現在。”

●夏衍:“毛主席在《講話》中教導我們:‘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段,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鬥爭形勢,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後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文藝工作者的實力,就是豐富的生活、思想、知識、技巧……作家頭腦裏積累的生活細節愈多,作家筆下表達這些生活細節愈準確,作品才能真實、生動和感人。”

積累

插隊喀左,“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早晨起來,挎個糞筐走街串道撿糞。邊撿,邊想起鄧拓說撿糞的話。他說:“你看農民出門,總隨手帶筐,見糞就撿,成為習慣。專門出門撿,倒不一定拾很多。但一成了隨時撿的習慣,自然就會積少成多。積累知識,也應該有農民積肥的勁頭,撿的範圍要寬,不要限製太多。不要因為我管的是牛糞,見羊糞就不撿。應該是,隻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糞、羊糞、人糞,都一概撿回來,讓它們統統變成有用的肥料,滋養作物的生長。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也是十分注意積累的。知識就是積累起來的,經驗也是積累起來的,我們對什麼事都應該像‘過眼煙雲’。真正所謂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所發展,沒有積累,就什麼也談不上。”

農民積肥為什麼有勁頭?因為“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人糊弄地皮,地皮糊弄肚皮”。

搞文學的人為什麼要積累?如鄧拓所言:“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意積累的。”“四人幫”鼓噪“知識越多越反動”,純係荒謬到極點了!英國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古希臘柏拉圖說:“知識是一切能力中最強的力量。”英國羅伯特說:“一個人的知識越多,就越有價值。”這些論述,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當今世界,人與人、省與省、國與國的競爭,實質就是知識的競爭。

積累知識甚至比積累金錢還重要。農民把各種糞堆在一起,讓它發酵。同樣道理,知識積累多了,也會“發酵”的。“厚積而薄發”。積累知識是什麼?就是積“寶”。南北朝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說:“積學以儲寶。”

那麼,怎樣積累呢?

●曹植說:“夫街談巷議,必有可采;出轅之歌,有應風雅。”

●列夫·托爾斯泰:“身邊永遠要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談話,都把它記下來。”“句子、詞,是必須記錄的。有時由一個句子,就產生出典型來。”

●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裏,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

●郭沫若:“胸藏萬彙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

●魏巍:“浩瀚江海本同流,鵝毛亦可集華裘。知識常靠積累得,韶光如飛不回頭。”

●艾蕪:“像土財主積累金錢一樣,儲蓄語言。單憑記憶把聽來的語言長久記著,是不容易的,我們得預備一些小冊子,像商人記賬似的,把每天聽到的新鮮的話語毫無遺漏地記錄上去。這種小冊子越小越好,把它跟一支自來水筆和一支鉛筆隨時帶在身邊,就更便利;不論在船、車上麵,公共場所,都可拿出使用。養成這種隨時隨地都能記錄語言的習慣,對於一個文藝工作者,是再好沒有的了。”

●老舍:“從生活找語言,語言就有了根,因此學習語言和體驗生活是分不開的。要天天記,養成一種習慣。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如果沒有這種積累,就寫不豐富。經常生活,經常積累,養成觀察研究生活的習慣。習慣養成之後,雖不記,也能抓住要點了。這樣日積月累,你肚子裏的東西就多了起來。”

●俄國作家果戈理說:“一個作家,應該像畫家一樣,身上經常帶著鉛筆和紙張。一個畫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畫出一張畫稿,那很不好。一位作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記下一條思想,一個特點,也很不好。”

●馬卡連柯說:“要記的隻是那些隻能在記憶中保留極短暫的一瞬,然後就會消失的印象。某人的雋語,某某人講的故事,風景的細節,人的外形的細節,人的特征,稍縱即逝的小主意,想法,題材的片斷,各種情節,室內的布置,人的姓,爭吵,對話,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瑣事。”

●秦牧說:“豐富的知識之所以重要,不僅在於它可以幫助作者說明道理,而且這些材料還能夠滿足讀者的知識欲,使人們在閱讀的時候獲得新鮮感。”

●穆青:“我覺得記者應該有多方麵的愛好。例如,我對體育、書法、曆史、攝影等都感興趣,它對我們的工作很有幫助。愛好就是一種學習,我們學習知識更新像電子計算機同儲存信息一樣,信息儲存得越多越好,它的作用就越大。寫作的時候,一動腦子,就像按動電子計算機的電鈕一樣,需要的東西一下子就‘跳’出來了。若是沒有信息儲備,是得不出結果來的,冥思苦想也是想不出來的。”

●李準:在《大河奔流》創作劄記中說:“聽張光年同誌說,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對於長期積累和獲得作品主題的過程,歸納成兩句話,即‘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我覺得生活積累得越豐富,‘偶然得之’的機會就越多,馬列主義的理論學習得越好,感受的能力就越深刻。一桶汽油碰到火星就會燃燒;一桶水,火星再多仍然燃燒不起來。”

材料

舊社會的文學作品是:“材料不夠,神仙湊。”社會主義文學當然不能搞這一套了。“材料”是什麼?如同建築磚石瓦塊。“寫稿如同蓋高樓,有了材料不用愁”。

●韓愈:“含得務得,細大不捐。”“俱妝並署,待用無遺。”

●宋魏厭之:“凡作者須飽材料。”

●王國維:“閱事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

●老舍:“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

●周立波:“材料是不怕多的,材料少了不好辦。”

●茅盾:“采集之時,貪多勿得。要跟奸商一般,隻消風聞得何處有門路,有貨,便千方百計鑽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麼東西,隻要是可稱為‘貨’的,便囤積,不厭其多。”當然,有了材料還要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使“高樓”美觀、現代和別致。

●範長江:“如同蓋房子,雖然今天擺了一塊磚頭,明天擺了一塊磚頭,但有目的,有計劃,擺得是地方,房子遲早會蓋起來的;如果隨便東擺一塊西擺一塊,一輩子也蓋不成房子。”

●曹靖華:“寫好散文,特別要注意構成散文的‘建築材料’,即‘磚瓦’。散文的‘磚瓦’,首先是語彙。語彙必須豐富。語彙貧乏,是造成‘死’文章的原因之一,‘死’文章是沒有人看的。語彙越豐富,文章就越生動,越能吸引讀者。比如形容一件事物,如果沒有豐富、恰當的語彙,不得已,就拋出‘代用品’,‘代用品’越多,文章就越‘死’,越幹枯無味。古今中外的語彙,都可以借用、改造,可以舊詞新用,為我所用。

“光有一堆好‘磚瓦’,還不能成為建築。必須考慮式樣、風格,這樣才能組成建築物,獨具風格的建築物。文章也是如此。除思想性外,要講結構、篇章、文筆等等。也就是說,語彙豐富了,還要會運用,表達得惟妙惟肖,生動活潑,恰如其分。沒有‘磚瓦石塊’材料,蓋不了高樓大廈。但是,有了‘磚瓦石塊’,還要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精心裝修,才能是美觀、大方、舒適的‘高樓大廈’。”

開頭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這寫文章的開頭也是難的。“難”在哪裏?難就難在開頭必須點到主題。不可以“下筆千言,離題萬裏”。

●馬克思說:“一切事的開頭總是困難的。這一句話,在一切科學上都可以適用。”

●晉人陸機在《文賦》中指出:“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古人說:“凡起句當以爆竹,驟響而徹。”

●高爾基說:“開頭第一句最困難,好像音樂先定調一樣,往往要用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最難的是開始,就是第一句話,如同在音樂上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

起句如此重要,古往今來起筆的經驗是什麼呢?

1. 開門見山。就是開篇就點出主題。如歐陽修《醉翁亭記》起筆:“環滁皆山也。”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開句是“君不見,走馬川,重海邊,平沙莽,黃入天”。都是“開門見山”的。

明朝有個大臣叫秦太茹。有一次,寫了一個長達一萬七千多字的奏章。明太祖叫人念了六千三百七十字時,還聽不出所以然來。明太祖在盛怒之下,叫人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打了秦太茹一頓。第二天,明太祖叫人把奏章繼續念下去,念到一萬六千五百字以後,才聽出為的是建議辦五件事,如果開門見山地寫,五百字就夠了,也不能挨打。

2. 引人入勝。開頭能一下子“引人入勝”,非看下去不行。古人雲:“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之,使之一見而驚,不敢遽去。”唐代詩人杜牧的散文《阿房宮賦》開頭隻用“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十二個字,如同一座大山突兀而起,氣勢磅礴,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心,也把當時秦始皇滅燕、趙、韓、齊、魏、楚六國後統一中國,修建阿房宮的曆史背景和作者寫作意圖勾畫出來。

3. 簡練明快。就是起句很簡明快捷地進入主題。別林斯基說:“假如第一行落筆太遠,那麼這篇論文一定是廢話連篇,離題萬裏;假如第一句就接觸到主題,那麼這篇文章就是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