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回憶3(2 / 3)

一天,李濤將衣服、帽子變換了一下,裝扮成“老工人”模樣,安步當車,徑自來到南塔市場。他在市場內溜溜達達。突然,他發現前邊煙酒櫃台前一個老太太為買茅台酒正在討價還價。這引起李濤同誌注意。他心裏想:“老太太為什麼花高價(一瓶180元)買茅台酒?”他湊上去同老太太搭話:“買茅台酒是自己喝嗎?”老太太搖搖頭,說:“我一個老太太,有多少錢?喝得起嗎!”李濤順著話茬,進一步問:“喝不起為什麼還買,而且還兩瓶?”老太太上上下下打量李濤,見這位“老工人”樸樸實實,話又問到“心坎”上,就一五一十地訴說起來:“同誌呀,你不知道!我是動遷戶,現在開始回遷了。我不給管房子的官們打點‘進步’,能分到好樓層嗎?”李濤很有感觸地對我說:“你看,連回遷都得送茅台酒,這權錢交易多嚴重啊!”

李濤“私訪”一直縈繞我的腦際。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德高望重的李濤都可以“微服私訪”,我們各級領導幹部不應以他為楷模嗎?在省委黨校出版的《黨政幹部學刊》上,我看到郭峰同誌讚成“微服私訪”的話。郭峰同誌語重心長地說:“我很讚成微服私訪,這樣才能聽到真話。”一語道破“微服私訪”的實質。

古往今來,“微服私訪”者,無不為了“聽到真話”。許多人看過《十五貫》,蘇州知府況鍾,在審理蘇戍娟、熊友蘭一案時發現疑點。為了“聽到真話”,他裝扮成一個算命先生實地調查,明察暗訪終於將殺人犯婁阿鼠逮捕歸案,而將蘇戍娟、熊友蘭當庭無罪釋放。再說《胭脂》一劇,劇情曲折,錯中有錯,案中有案。東昌知府吳南岱,剛剛接任,審處積案,發現殺害胭脂父親一案“據據件件皆可笑,破綻百出令人驚。聊城鄂生殺人案,判詞含混理不明”。吳南岱明察暗訪,弄個水落石出。

或許,有人會說,舊社會破案是需要“微服私訪”。現在是人民的天下,“明察”是可以,為什麼一定強調“暗訪”呢?君不見,“暗訪”有三大好處。(1)暗訪,可以製止“上下總動員,迎接檢查團”弄虛作假的現象;(2)暗訪,“逼著”基層單位規範地回答問題;(3)暗訪,能了解到真實情況,便於有針對性地教育幹部。因此,暗訪是很必要的。

全省16個窗口行業規範服務競賽,就是提倡以暗訪為主。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領導同誌嚐到了暗訪的“甜頭”。朝陽市文明辦組織了4個暗訪組對全市參加窗口行業規範服務競賽的16個係統的100多個單位進行了檢查,市裏領導同誌和基層反映,還是暗訪好,既檢查指導了工作,又向領導同誌反映了真實情況。到去年九月份時,省交通廳副廳長金鏞三下阜新,以普通乘客的身份買票暗訪阜新—哈爾套長途客車,發現問題,現場及時解決。省稅務局副局長邴誌剛,暗訪7個市54個稅務所。如果我們各級領導幹部都以李濤為楷模下去“暗訪”,那麼,我們對省情、市情、村情、鄉情、民情,不是會聽到更多的“真話”而有深一層的了解嗎?

從劉異雲宴請陶鑄想到的在一次會議上,省顧委常委、《精神文明建設》名譽顧問劉異雲同誌,講述了他宴請陶鑄的事。

那是在1947年艱苦的東北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遼北省委書記陶鑄同誌到阜彰聯合縣檢查指導工作。阜彰聯合縣委書記就是劉異雲同誌。快吃中午飯的時候,劉異雲對陶鑄說:“我今天給你舉辦個宴會。”陶鑄一聽,笑了,說:“哪!你還能舉辦什麼宴會?你做吧!”劉異雲陪同陶鑄步入餐廳。飯桌上放著的是一盆小米水飯,大蔥和大醬。劉異雲問陶鑄:“你吃不吃?就是這個,沒有別的東西。”陶鑄點點頭,笑著說:“吃!”說著,兩個人就吃起來。不到五分鍾,“宴會”結束了。事後,陶鑄同誌對幹部說:“劉異雲同誌很不錯,宴會是大蔥蘸大醬。”

從劉異雲宴請陶鑄,人們很自然地想到今天的宴會。當然,情況不一樣了。但是,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永遠要保持和發揚的。幹部下去工作,都得吃飯。如果都像劉異雲宴請陶鑄那樣吃點“工作餐”多好啊!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逐漸形成了一種“吃喝風”。整黨時,又查又刹,但效果不明顯。結果,“吃喝風”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

為什麼三令五申,“吃喝風”屢禁不止呢?據說有“兩難”:一難是,上邊下去的人,下邊不安排吃喝,覺得“難為情”;二難是,下去的人,特別是“烏紗帽”不太大,受到禮遇“罷宴難”,“盛情難卻”。

吃喝風“發展”,“酒文化”也隨之而“發展”。在酒桌上,推杯換盞,輪番戰術,千方百計地勸—灌—幹。“寧可傷身體,不可傷感情”,“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出血”,“左手端,右轉彎,全封閉,帶甩幹”,如此等等。

吃喝風,是公害。危害性是什麼?一則“順口溜”作了概括道:“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喝得老婆睡覺背靠背……”具體說來,有“五害”:

(1)害黨風。確實喝壞了黨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如不刹住吃喝風,就會喪失民心。“曆覽前賢國與家,成在節儉敗於奢”。

(2)害金錢。吃喝誰拿錢?都是用公款請客,甚至帶著支票吃喝。如果把吃吃喝喝的錢節儉下來用於經濟建設,不是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嗎?

(3)害事業。時間就是金錢。可是,把大量的時間泡在飯桌上,一喝上酒,糾糾纏纏,沒完沒了,甚至“酒盅一蹶腚,沒有原則性”,這不是誤時、誤事、誤國嗎?

(4)害身體。本來是佳肴美味,可喝上辣毫毫的酒吃下去就沒滋沒味了。我的一位老友是市副秘書長,負責迎來送往,喝得叫苦不迭。他說:“身當秘書長,把胃交給黨;兩袖清風,一肚子酒精。”

(5)害家庭不睦,甚至弄得家庭吵鬧不休。

由此可見,為正黨風,得民心,吃喝風這一公害,必須堅決刹住。黨中央關於製止用公款吃喝有關指示,是製止吃喝風最強有力的武器。隻要提高認識,領導帶頭,加強監督和舉報,是完全可以刹住的!事實表明,刹住吃喝風,既要堅持原則,又要轉變觀念。比如,以為不喝酒表達不出感情和熱情,其實,“君子之交淡如水”,“以茶代酒”更熱情。

或許,有人說:企業和黨政機關不同,可以吃喝。當然,企業和黨政機關不同,有個做生意的問題。但是,也不能把企業搞活的重點放到吃喝上麵,說“不吃不喝,經濟難活”。企業搞活,關鍵在於產品質量。如果產品質量很差,僅僅靠吃喝就能把企業搞活嗎?日本產品暢銷全世界,難道是日本老板在全世界請吃的結果嗎?

劉異雲宴請陶鑄,就是工作餐。我們就是堅持工作餐,誰也別“為難”。重要的是,一切黨員幹部“要把自己的嘴把住”!

關於訪問延安的報告

為了籌備延安精神研討會,經省委領導同誌批準,我最近(11月15—18日)到革命聖地延安作了一次訪問。參觀了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王家坪毛主席舊居和延安革命紀念館,向地委宣傳部長、文明辦主任,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精神研究會的負責同誌作了請教,並訪問了一所小學。延安之行,感慨頗深。“不到延安不知道,一到延安淚直掉”。現將所見所聞,報告如下:

一、延安形勢很好

改革開放十年,延安的形勢怎樣?形勢很好。現在,延安政治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穩定。特點是:

(一)出現“參觀延安熱”

在趙紫陽同誌“淡化”黨的領導,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那陣子,延安顯得冷清。自從江澤民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視察延安,提出發揚延安精神之後,到延安參觀者驟然增多。1989年全年是6萬人。今年1—10月,已突破22萬人,而且還有增多的勢頭。一些“老延安”回到延安,感慨激動,甚至熱淚滾滾。“老延安”賀敬之,抱住寶塔山大哭……《延安精神》報載,遼寧省顧委常委 (原延安縣委宣傳部長)、“老延安”劉異雲同誌,1982年回延安,寫下這樣激動心弦的詩句:“一別延安四十年,年年月月想延安,寶塔山前學馬列,延河水邊紡線線,峰巒山巔開荒地,楊家嶺旁秧歌喧,王家坪上翩翩舞,鳳凰山下望月圓。”

(二)延安經濟呈上升趨勢

因為頭腦中有個“經濟滑坡”的概念,所以一到延安便詢問:“你們這裏有沒有‘滑坡’現象?”回答是:“延安不存在經濟‘滑坡’的問題。”請看這樣振奮人心的數據:1989年,工業總產值為6.4億元,比1978年增長3.4倍;農業產值為5.1億元,比1978年增長1倍多。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億公斤左右。1989年,延安雖遇較大的自然災害,但糧食產量仍達到5.6億公斤,比1978年增長42%。1990年全延安地區糧食總產初步統計達6.8362億公斤, 三年的平均總產增長104.4%。周總理1973年視察延安時,提出的“三年變麵貌,五年糧食翻一番”的遺願,已經實現。過去延安人,一家一戶有“一缸小米,一缸酸菜”就算不錯了。現在何止“一缸小米”?現在人均年生產糧食由10年前的309公斤增加到396公斤。農村人均年收入達到3306元,是1978年的3.9倍。延安改變了“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的曆史,正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

(三)延安古城舊貌換新顏

1977年夏,一場千年不遇的洪水幾乎衝毀了半座延安城。當時北關、東關、南關房倒屋塌。但是,具有光榮傳統的延安人民,在困難麵前不低頭、不氣餒,憑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硬是在爛泥灘上建設新延安。一座座高樓大廈不斷拔地而起。500多座樓房鱗次櫛比,左右成行。新式樓房與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坡上的窯洞渾然成為一體,更具延安特色。一些“老延安”無不感歎:“延安確實變了!”有詩雲:“登上寶塔望延州,城區美景眼底收。高樓迭起如棋布,層窯參天似星鬥。”延安商店很多(有國營、集體和個體的),商品琳琅滿目,外地有啥,延安有啥。延安人的穿著打扮也很好。昔日那種穿土布、披羊皮、紮毛巾的不見了。特別是女娃們的穿著打扮,不亞於西安、沈陽、北京大城市的姑娘。

(四)兩個文明一起抓,延安盛開文明花

延安以她悠久的曆史和革命聖地的特殊曆史地位,躋身於全國首批命名的24個曆史文化名城。延安人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抓精神文明建設。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教育事業特別重視。延安地區從1983年開始,全區國家投資和群眾集資投入教育5998萬元,新建校舍2598間,擴建維修校舍3112所。95%以上的鄉村中小學實現“一無兩有”,入學率97%,鞏固率95%,實現了普及初等教育。延安有8所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25個,專業技術人員3萬多人。近10年取得科技成果300多項。具有濃鬱黃土氣氛的安塞腰鼓在亞運會上大顯威力,陝北民歌、陝北秧歌、陝北剪紙、陝北農民畫也聞名全國、走向世界。延安地區有省級文明單位9個、省級文明村3個、縣級文明單位1021個、縣級文明村857個。他們叫得很響亮的口號是:“不能給毛主席丟臉!”“不能給延安丟臉!”江澤民總書記很關心文明村建設。他視察延安時視察了省級文明村廟溝。廟溝村原是一個窮村,窮到一些光棍漢娶不上媳婦。黨支部書記王久富一心為公,領導群眾發揚延安精神,艱苦奮鬥,從栽果樹入手打開了致富的大門。現在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富了,光棍漢都喜結良緣,而且新娘子得有初中文化水平才能嫁到廟溝,否則,文化條件不夠。江澤民總書記視察之後很高興,對支書王久富說:“全國農村都有你這樣的支部書記,不愁全國的事情辦不好!”廟溝的變化是延安農村變化的縮影。

(五)交通四通八達,工業發展潛力很大

飛機有延安—西安—太原—北京的班機;西安—延安的鐵路,已鋪軌到甘泉縣道鎮,離延安隻有55公裏,預計1991年國慶節鋪軌到寶塔山下,並正式通車;西安—包頭、蘭州—宜川的公路,橫貫延安全境,市內有18條公共汽車線路,並且鄉鄉通公共汽車。陝北公汽的特點,不分到站不到站,招手就停,就近下車,群眾稱便。延安森林覆蓋率37%(大部是植樹造林),居全國之冠。延安待開發的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現已探明石油儲藏麵積680平方公裏,儲量為2.6億噸;天然氣儲量約33億立方米;煤炭地質儲量71億噸(黃陵煤礦年產量220萬噸)。這一切都說明,延安具有發展工農業生產的巨大潛在優勢。

二、到延安的突出感受

在延安時間雖短,但感受頗深。腳踏著這片聖潔的土地,眼望毛主席舊居和層層疊疊的窯洞,心潮起伏。作為革命的後生晚輩,到了延安一直處於興奮之中。突出的感受是:

(一)延安人對黨中央、毛主席的感情深

延安,1937年10月到1948年3月,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劉少奇、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戰鬥十三個寒暑。黨中央、毛主席“陝北十三年”,銘記延安人心間。革命勝利後,盼毛主席回延安……延安人願聽毛主席的豐功偉績,不願聽到晚年的事。延安人,既有光榮感和自豪感,也有某種遺憾感。遺憾什麼?就是遺憾毛主席離開陝北到了北京以後一直沒回延安……1973年,周總理到延安視察。上寶塔山時,汽車陷在延河裏,群眾從四麵八方趕來,硬是把汽車抬過延河……延安人不但老年、中年對毛主席、周總理感情深,而且延安的娃娃們,也知道毛主席和毛主席的革命事跡。北京市對一所小學調查,小學生知道毛澤東的隻占22%。這不能不促人深思,但延安是另一種情況。在楊家嶺,我遇到一行14個學前班孩子(男生8人、女生6人)排隊走路回家,便走向前去詢問:“小朋友,問你們一個人知道不知道?”“誰呀?”“毛主席!”娃娃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知道!”“他在哪?”“過去住在小禮堂(指中辦舊址),現在住北京。”位於寶塔山下的延安育才學校(原延安保育學校)的校長高樹華(女)介紹說,他們采取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開展“爭做延安好兒童”活動。找了兩個學生談話,他們對毛主席感情很深。六年級苗莉(女,13歲)說:“毛主席很偉大,他為抗日、為了建立新中國,立了很多功。”李平(12歲)說:“毛主席偉大,勤儉節約,領導全國人民抗日。”問:“延安革命紀念館裏有毛主席騎過的大白馬(標本),你倆看到沒有?”“看過。”苗莉說:“大白馬不太大(皮收縮之故),但它為毛主席不怕犧牲,它的精神真偉大、高貴!”李平說:“大白馬為毛主席立下了功勳,也為祖國立下了功勳!”我的提問有點準備,但娃娃們是突然地回答,沒有任何準備的。但是,回答得多麼好,對毛主席多麼有感情!這使人感到激動!

(二)延安精神研究很活躍

延安比起全國許多大中城市,似乎還“窮”。但他們有政治優勢——這就是延安精神。延安,是延安精神的發祥地。曆史經驗證明,發揚延安精神,了不得,沒有政權可以奪取政權;丟了延安精神,不得了,甚至有亡黨亡國的危險性。正反兩個方麵的經驗教訓,增強了研究延安精神的自覺性。延安地委於1983年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會籌備領導小組,經過兩年多的醞釀於1985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延安精神研究會。5年來,在全國各地發展會員3000多人,創辦了《延安精神報》(已出版68期、發行60餘萬份)。鄧穎超同誌看到《延安精神報》後高興地說:“難得延安同誌又辦了一件好事!”舉辦了兩次延安精神研討會(1987年一次,1990年一次);舉辦延安精神展覽(在西安、北京等地),觀眾50多萬人;舉辦延安精神報告會200多場次,聽眾達4萬多人次;編輯出版了《延安精神論文集》《延安精神頌》《黨和國家領導人論述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導論》《延安精神概論》等等。

(三)用延安精神建設新延安的認識比較明確

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延安後,陝西省委、延安地委都發出響應總書記號召,作出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決定。為使延安精神教育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陝西省委還決定,從1990年開始,每年10月26日(即毛主席給延安和陝甘寧地區人民的複電日)為全省延安精神紀念日。延安地委書記 靠山說:“延安有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誰也不能比的。這就是延安精神。我們就要發揚延安精神,建設新延安。”他們深入持久地開展延安精神再教育。以革命舊址為課堂,以革命史實為教材,以“三老”(老紅軍、老延安、老幹部)為教員,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延安精神教育,使延安人民牢固樹立延安精神是革命聖地延安的主體意識,成為強大精神支柱,成為推進延安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繼承前輩誌,建設新延安”成為群眾的動力。1989年在改造棗園路過程中,地委、市委動員延安市300多個單位,參加勞動2.4萬人次,相當於195萬元的工程量,占投資的25%。廣大幹部、群眾熱情高漲,按著預定時間完成了工程任務。群眾稱讚說:“棗園路建設是延安精神的又一曲讚歌。”

三、幾點建議

訪問延安,受到延安精神的鼓舞,心緒久久不能平靜。我思考一個問題是:我們遼寧怎樣發揚延安精神,采取什麼樣的措施?為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建議省委發一個全省各級黨組織發揚延安精神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