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回憶3(3 / 3)

發揚延安精神,江澤民總書記有明確的指示。他在延安指出:“把經濟搞上去,靠什麼方針?還得要發揚延安精神,歸根到底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勤儉持家、勤儉建國。”遼寧是全國的重工業基地,把經濟搞上去迫在眉睫。遼寧經濟搞上去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就是延安精神。而有些企業經濟滑坡,某些領導幹部委靡不振。在這種情況下,更特別需要發揚延安精神。為此,我認為,省委發出發揚延安精神的文件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省委同意並授權,省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可以提出一個草稿。

(二)建議成立遼寧省延安精神研究會

現在,中外紛紛成立延安精神研究機構。本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的“延安學”研究進入了活躍時期。美、日、英、法等國研究“延安學”的機構有200多所,研究人員有4000—5000人,研究經費10年超過700萬美元。美國哈佛大學1971年出版了馬克·賽爾登著的《革命中國的延安道路》一書。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的“延安學”研究,也不甘落後。西方研究得出結論:中共奪取全國政權,不是靠的物質力量,而是靠的哲學力量。他們講的“哲學力量”就是延安精神的力量。今年5月,中央成立了以彭真同誌為名譽會長的“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國內已經成立延安精神研究會的有延安、上海、天津、北京、廣州、武漢;將要成立的有雲南、南京、寧夏、內蒙古等。我省“三老”(老紅軍、老延安、老革命)很多,很有必要成立遼寧省延安精神研究會。理由是“三個有利於”:一有利於聯係和團結“三老”;二有利於同全國和各省市延安精神研究會交流經驗和信息;三有利於組織“三老”撰寫在延安精神哺育下成長的革命回憶錄。現在的形勢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隻要省委同意,稍加籌備,即可組成,並開始工作。

(三)建議提拔的領導幹部到延安參觀一次

李瑞環同誌今年4月視察延安時指出:“延安不是‘佛祖’誕生地,但幹部要像‘朝聖’一樣到延安。特別是領導幹部(省一級)都應到延安來。中央黨校每期都應到延安來,至少半個月。這對確立人生觀、搞好工作是有好處的。我就是到延安來‘朝聖’的。”據此我建議,今後凡提到領導崗位的年輕幹部,特別是市地廳局一級的領導幹部,都應有領導帶隊有組織有計劃地到延安來一次。理由是,我們各級的領導權要掌握在忠於馬克思主義的人手裏,學習延安精神有利於幹部的成長。如果對延安精神一無所知,就不能說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到延安與不到延安,情況大不一樣。當然,時間不宜過長。但是,參觀延安之後對於他們發揚延安精神,改造世界觀,搞好本職工作,將有重要意義。

(四)建議組織由“三老”組成的遼寧省延安精神報告團

推舉德高望重的老同誌擔任團長或名譽團長,選擇一批有講演能力的“老延安”給省直、各市地和大專院校作發揚延安精神的報告。

(五)發揚延安精神,提倡幹部參加勞動

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毛主席不僅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而且率先垂範耕種一塊地。在楊家嶺“毛澤東同誌勞動過的地”標牌上寫道:“在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經常在這裏勞動。種有各種蔬菜,並用來招待過客人。領袖以身作則,極大地鼓舞了邊區軍民的生產熱情。”發揚延安精神,就要提倡幹部參加勞動。黨中央和省委都規定幹部勞動的天數。但是,怎樣勞動,勞動幹什麼,並未完全解決。有的單位雖完成勞動天數,但意義不甚明顯,群眾看不到幹了什麼。延安修棗園路得到啟示:幹部參加勞動,就是要參加公益性、群眾看得見、能密切黨群關係這樣的勞動。為此,省城沈陽以及各市和縣城每年都應搞幹部參加勞動的“載體”:如修路、建設一個工程,或治理髒、亂、差公共環境等,動員幹部參加勞動。這樣群眾看得見,幫助群眾解決特別需要解決的問題,效果肯定會好的。

(六)建議在遼寧要大造發揚延安精神的輿論

經過充閭同誌批準,省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正積極籌備。準備召開一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延安精神研討會,以此迎接建黨70周年,發揚黨的光榮傳統。我們擬同《遼寧日報》在報紙上共同開辟“延安精神論壇”專欄。並請遼寧電視台、遼寧電台選播延安時代優秀節目,以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氣氛。

以上報告,如有不妥,請指示。

1990年11月19日西安

戴蘇理批示:“文件寫得好,延安精神很需要研究發揚。”

延安精神的實質是什麼?應深入探討。延安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地方,毛主席的重要著作,大都在此地寫出,這是強大的精神武器,使我黨領導全國人民戰勝了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推倒三座大山,建成了新中國。

延安時期,是中國革命最困難的時期之一。在窮山溝裏,領導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戰勝各種困難,取得了勝利。

目前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我們又遇到各種困難。但與延安時期比,情況不同。因此,要發揚延安精神,戰勝困難,實現“三步走”的宏偉戰略目標,建設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郭峰批示:對建議中四條值得考慮。如何與現在倡導的各種精神,統籌安排需研究。

劉異雲批示:意見寫在上麵。其餘同意。

延安精神內容是豐富的,但也是比較明確的。研究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宣傳、實踐和發揚光大。中央成立一個研究會是可以的,各省叫什麼好?比較名副其實?值得考慮。

李國忠主席的來信

鄭奇誌主任:

您好!

您的《關於訪問延安的報告》一文,國忠主席閱後感觸很深。認為這個報告很好,很感人,很有價值。報告中提出的“弘揚和繼承延安精神”非常需要;特別是對遼寧如何發揚延安精神和應采取的措施的建議,也都很好。國忠主席完全同意這些意見。

國忠主席認為,革命傳統教育是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和為防止“和平演變”的重要措施。延安育才學校采取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的形式對後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開展“爭做延安好兒童”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應以此作為我省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此意見供您參考。

國忠主席秘書曹軍

1990年12月7日

弘揚奉獻精神 永葆革命本色——關於鞍山市離退休老幹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團的調查

一、鞍山市老幹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團成立於1985年4月19日。由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與老幹部局共同籌建。指導團分四個分團(城鄉、工貿、教育、機關),設秘書長1人,成員33人,都是市、地一級的幹部,平均年齡67.8歲(最高的80歲)。在市指導團的影響下,鐵東、鐵西、立山區及公用局、機械局、紡織局、城建局等單位也建立了老幹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團,並積極地進行活動。

指導團成立之初,有些人對它的作用估計不足。甚至有人說:“那麼大歲數,都離退休了,成立指導團能起什麼作用?”實踐表明,指導團起到了五個方麵的作用。

(一)對市委、市政府起到了“智囊”、“參謀”作用

指導團“拾遺補缺”,下去發現問題及時向市委和市政府提出建議。1985年,曾提出過要加強黨的建設,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議;1986年,指導團在集中學習《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後,提出了在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競賽中要重在提高人的素質,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的建議;1987年,指導團針對自由化思潮泛濫,提出了要進行黨的優良傳統和形勢任務教育的建議;1989年春節後,指導團發現市場上有變質元宵出售,查明原因,並立即報告給市政府,得到及時的解決。近幾年,還根據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風氣方麵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很強的具體建議。諸如要注意解決醫療工作中不正之風問題的建議;嚴禁黨員幹部賭博的建議;消除城建工作中腐敗現象的建議;要引導各方麵注意發揮離退休幹部在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問題的建議;關於黨員幹部要保持清廉、保持艱苦奮鬥作風問題的建議等等。對這些建議,市委、市政府領導都很重視,不管文件有多少,指導團的建議先看,做到“件件有批示”,該采納的采納,該批示到有關部門處理就批到有關部門去處理。

(二)對全市精神文明建設起了推動作用

這種推動作用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麵:一是影響“推動”。指導團言傳身教,對形成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的“小氣候”起了推動作用。二是實地“推動”,指導團深入基層實地進行指導,指導團成立到現在,已到521個基層單位進行過832次檢查指導活動。在檢查指導活動中,既發現了先進典型和積極因素,也發現了問題和不足。機關分團在市直機關開展“表率杯”競賽,初期發現有個別單位是八點上班後開始打水、掃地、擦桌子,他們就七點半到這些單位一坐,領導就坐不住了。指導團還采取“一麵鏡子、兩麵照”的辦法,不隻在機關了解“表率杯”的競賽情況,而且到機關服務對象那裏,到基層去了解對機關的反映。對指導團提出的意見,基層領導都很重視,認真落實。三是推動“八風”建設(即廠風、店風、院風、校風、街風、村風、警風、家風),並深入發展。鞍山市的“八風”不是指導團提出來的。但是,指導團經常深入到開展“八風”建設活動的單位去,推動他們的工作。四是評比“推動”。指導團參與全市創建文明單位活動,在檢查評比命名中,需征求指導團的意見,如指導團不同意,不能成為文明單位。

(三)對社會起了穩定人心、穩定大局的作用

1989年政治風波期間,指導團裏的一些老同誌深入到公用局同領導班子一道分析形勢。公用局所屬的煤氣公司、自來水公司和公共交通公司的領導,就是經過這樣的形勢分析會後向職工宣布“四不準”(不準信謠、傳謠,不準參加遊行,不準搞募捐,不準脫離工作崗位),結果公用局所屬一萬多人的職工隊伍,無一人參與動亂,人人堅守崗位,沒少送一立方米煤氣、一噸水,沒少出一班公共汽車(交通堵塞時,繞道而行),為穩定鞍山的社會秩序作出了貢獻。

(四)對幹部和群眾起了振奮精神的作用

當前經濟上有些困難,黨風和社會風氣不盡如人意,有些幹部和群眾的精神狀態不佳。而指導團的老同誌走出來,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起了振奮精神的作用。人們議論說:“這些老幹部還保持老傳統。”他們的一言一行,特別是在關鍵時刻出現,對幹部和群眾起了鼓舞作用。他們講的不是官話、套話、空話,而是大實話,因此,幹部群眾聽了信服,他們的老傳統使人佩服。老幹部中有一位曾參加過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的指導團成員,幾年來為群眾作傳統報告310餘場,聽眾20餘萬人。有人以為“這些老幹部下來,一定有什麼報酬”。指導團的同誌自豪地回答:“我們是無私奉獻!”

(五)密切黨與群眾聯係的橋梁作用

離退休老同誌,他們雖然不在“台上”,但同各階層仍保持著聯係,有“老朋友”、“老感情”,而許多人的心裏話願同他們說,他們或“微服私訪”,或走街串巷,或同老朋友、老工人、市民交談,能聽到在“台上”聽不到的聲音。這對

掌握“民心”、發現缺點、改進工作,從而密切黨與群眾的聯係大有好處。

二、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團建立五年,闖過“三關”。一是家庭困難關:一名老幹部的老伴癱瘓臥床十載,他每日喂水喂飯,端屎端尿,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參加指導團的工作;還有一名老同誌一到指導團活動,便告訴子女說:“孩子不要送了,我有活動。”二是金錢關:有人很羨慕他們的“餘權”,提出“打一個電話,批一個條子,要一個地號,就可以給多少報酬”,但都被他們婉言謝絕了。三是“淡化”關:政治風波期間,曾出現了淡化黨的領導,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傾向,但指導團的同誌不“淡化”,理直氣壯地繼續指導精神文明建設。

鞍山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團為什麼可以堅持下來,經過調查,有這樣五個原因:

一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從指導團籌備、組建到五年的活動,市委、市政府領導同誌非常重視,並給予很高的評價。市委領導同誌說,指導團是鞍山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拳頭產品”。去年,市委主要領導同誌參加指導團成立五周年的大會,親自把榮譽證書送到每位指導團成員的手裏。指導團的同誌說:“沒有市委領導的支持,活動不起來,堅持不下去。”

二是文明辦和老幹部局的積極支持。指導團成立以來,文明辦一直把指導團作為自己“不拿經費,不占編製”、社會影響大的“顧問”。因此,有工作,找他們研究;有文件,請他們傳閱;有情況,與他們溝通。定期向指導團提供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信息,使指導團下去指導時心中有數。老幹部局以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團的活動作為有組織有領導地發揮老幹部作用、發揮老幹部政治優勢的重要渠道和門路之一。他們為指導團配備一位副秘書長,四名兼職聯絡員。“要車有車,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在人力、經費、用車等方麵為指導團活動提供了方便條件。

三是離退休老幹部老有所為的勁頭大。他們認為:“離之退之,非為無用,乃國事之所需也。”離退休雖然成了老百姓,但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關心改革開放,關心兩個文明建設,關心黨和國家的命運。他們為在離退休之後能為黨和人民做點事而感到高興。他們的心境是“閑居非吾誌,甘心赴國憂”。

四是基層單位和群眾歡迎。他們在離退休前,都擔任過各種不同的領導職務,知名度高,德高望重,社會影響大。又能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備受歡迎。市政府原機關黨委書記1928年參加革命,今年80歲了,一到基層單位,人們都說:“你這麼大歲數了,德高望重,來了坐一坐,就是對我們的支持和鼓舞。”

五是有一位德高望重又很熱心精神文明建設的團長。團長原是鞍山市副市長,雖年逾古稀,但抓起指導團工作來不知疲倦。他表示指導團團長是他“最後的,也是最光榮的一個職務”。

三、對鞍山市老幹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團的調查,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其一,鞍山市老幹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團,是鞍山市委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創舉。這一創舉,拓寬了老幹部工作的內容,使老有所為成為現實。過去,有些離退休老幹部或“鬥(逗逗孫)、批(劈柴)、改(改善生活)”或“酒(喝酒)、菜(買買菜)、花(養養花)”。現在“老幹部的精神財富得到挖掘”。過去對離退休老幹部在生活上照顧再好,他們還是感到“不如心,鬧心”,參加了指導團,則認為“順心、舒心”。鞍山市老幹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團的經驗具有普遍意義。現在全省有離退休幹部15萬人(鞍山市有10500人),如何發揮他們的作用,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而鞍山市委在這方麵提供了經驗。

其二,離退休老幹部參加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有可能性。他們“三有”:一是有“餘熱”。許多人身體尚健、精力充沛,關心改革開放,關心兩個文明建設,關心黨和國家命運;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回憶戰爭年代,“身邊倒下了那麼多戰友,我們還活著,就應該踏著烈士的血跡前進”、“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二是有影響。他們有一定威望,雖然離退休了,但“說話占地方”,有影響力。三是有經驗,他們一輩子做思想政治工作,有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極為豐富的經驗。有人甚至建議,“要像搶救老中醫那樣搶救老幹部的經驗,不要一個一個地帶走了”。這值得深思。

其三,離退休老幹部參加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團會不會影響他們的健康?鞍山市指導團的經驗表明不會。一是活動不多,每半個月一次,二是精神狀態好了有助於健康。他們的體會是:關鍵是老有所為。老有所為才老有所學,必然老有所樂、老有所養,心寬體胖。“有人生病源於憂悶,精神狀態好有利於身心健康。”事實證明,凡是參加指導團的,精神狀態都好,身體也好。指導團成員們表示:“隻有好處,沒有壞處”。他們列舉的好處是:離退休以後怕“呆”。呆則“呆傻”,甚至“呆死了”。參加指導團後,解決了孤獨感、寂寞感、閉塞感,接觸了實際,眼界開闊,增加了精神營養,精神充實了,又促進了學習。要“指導”人家,自己得先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指導基層,了解基層的積極因素,能抑製消極影響,堅定對形勢的正確看法和對未來生活的信心。改造客觀世界,也同時改造了主觀世界。增強了老幹部的凝聚力和自尊自愛。過去,三五個離退休老幹部到一塊,常常發怨氣,現在指導團員有什麼意見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向上反映,就沒有什麼怨氣了。基層老幹部部門反映,過去離退休老幹部提要求的多,成立指導團後一衡量就不提了,自尊、自愛成分多了。此外,對即將離退休的幹部,起了穩定的作用。原來是“五十七八,等待回家”,現在一看七八十歲的離退休幹部還在做工作,就穩定了。有的人對指導團說:“我離(退)休,也到你們那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