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回憶3(1 / 3)

我與胡亦民書記——沉痛悼念胡亦民書記逝世

胡書記是省委領導,我是省委機關幹部。但是,我們是同誌、朋友和知己,交往甚厚。對於他的健康,我是很有信心的。我說:“你文壽雙豐,壽登百歲。”亦民也有此自信。幾日未見,突然逝世,對我的打擊是沉重的!痛定思痛,與胡書記相交的往事呈現在腦際。

《南行詩抄》

胡書記在《南行詩抄》前言中寫道:“《南行詩抄》是我於2001年1—3月去南方廣東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參觀學習,寫的一些詩句,經鄭奇誌同誌整理,印成此冊。”

胡書記此次南行,既看了改革開放的成就,又參觀了一些名勝古跡,即興賦詩,滿載而歸。我給他打電話說:“據說你寫了許多詩,我幫助你整理好嗎?你一個人的收獲,變成大家的收獲!”2001年8月13日下午3時30分胡書記在他的寓所接見了我。一方麵給我一些詩稿,一方麵暢談南行的所見所聞。

胡書記說:“在廣東,會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原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我問:“任仲夷同誌挺好嗎?”胡書記說:“很好。”胡書記接著說:“在廣西,會見了自治區黨委書記曹伯純(曾任大連市委書記、遼寧省委副書記);在雲南,會見了省委書記令狐安。”

講到旅遊業務前景時,胡書記說:“真未想到:‘天涯海角’四個字,一年收入就是六七千萬,旅遊業真是大有希望。”我問:“‘天涯海角’您去了嗎?”胡書記說:“去了。”我問:“‘天涯海角’寫於哪朝?”胡書記說:“清朝。”光明日報《天涯海角石刻群的曆史麵紗》一文中寫道:“清代程哲先賢和民國王毅將軍,分別在景區內兩塊相鄰的巨石上題刻了‘天涯海角’四個大字。”

我拿到《南行詩抄》手稿,如獲至寶。胡書記自謙地說:“這不算詩,很粗糙,隻是為了記載而已。”我說:“我整理一下,打印給省委老領導們看看,然後配上照片,找個地方發表。”胡書記表示同意。我稍加整理打印後,分送郭峰、李荒、李濤、章岩、柳文、劉異雲以及省旅遊局長陳晞,同時派人送給《北方旅遊》雜誌,《北方旅遊》雜誌2001年11月號選登了《南行詩抄》。編者在《按語》中說:“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老一代革命家對旅遊事業的關愛和希望。”

《趙澈秀書畫集》

在胡書記支持下,《趙澈秀書畫集》於2007年8月1日出版。恰逢胡書記九十大壽(8月4日),故詩贈胡書記兩首:

(一)大壽之際出畫集,亦民心裏更歡喜。贏得九十再跨越,長壽路上奪冠軍。

(二)壽比南山不老鬆,如椽大筆著雄文。豐功偉績驚天地,雲錦天章泣鬼神。

趙澈秀,朝鮮族,曾任省委辦公廳副主任、黃歐東政治秘書。此人雖係朝鮮族,但中國書法相當好,而胡書記又十分愛才,這樣,兩人關係甚好。趙澈秀在己巳年初冬,將書法《文天祥正氣歌》贈胡書記。落款“亦民兄正,趙澈秀書”。胡書記注道:“這是趙澈秀同誌寫給我的一幅《正氣歌》”。

2003年起,就運籌要出版《趙澈秀書畫集》。胡書記的題詞是:

昔日澈秀寫報告,

今觀書畫分外嬈。

鎔古鑄今走新路,

書法生命在創造。

都已準備就緒,但因經費未有著落而擱淺。胡書記囑咐說:“要保存好全部書稿,等以後有機會再出版。”胡書記一直惦記著這件事。2007年5月10日,我到胡書記家,他說:“《趙澈秀書畫集》不出版,太遺憾了!”他又說:“我山西有個小老鄉在鞍山辦企業,看能不能資助點兒?”胡書記這句話,挽救了《趙澈秀書畫集》的命運。可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趙澈秀夫人薛花英,對胡書記的支持寫了感謝信。寫道:“我非常感動,我代表老趙和全家人,向胡書記和同誌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7年8月4日,胡亦民書記舉辦九十大壽。我問他:“請趙澈秀夫人參加一下,好不好?”胡書記說:“可以。”我打電話給薛花英,她很高興地接受胡書記的邀請。我說:“到那一天,你帶一套民族服裝,準備唱一首朝鮮歌好不好?”她說:“好!”那天,她到花店買兩籃鮮花送給胡書記。我倆一塊到省政協賓館後,她先換上朝鮮民族服裝,我向胡書記作介紹,胡書記贈送她一份生日禮物,並與薛花英合影留念。宴會廳裏,胡書記親朋好友們一看,有一位穿著盛裝的朝鮮族婦女在場,都很驚奇。當她高唱一首朝鮮民謠時,把胡書記九十大壽祝壽氣氛推向高潮。唱畢,在場很多女士和她握手。不幾日,我把她與胡書記合影照片送給她。薛花英很高興,笑著說:“我未想到,我這個朝鮮族婦女,還能和省委胡書記照相,太幸福了!”

讓我學任遠

2006年7月10日,胡書記秘書牛建東從營口來電話說:“胡書記正在營口,任遠要出畫集,請胡書記寫序言。胡書記說請你代他寫序言。”對胡書記的信任,我隻能承諾下來。

為此,我訪談任遠和她的老師王興華。

任遠(遼寧省原副省長任誌遠夫人)、省人民醫院原院長。是一位“老八路”,在延安衛生學校時,曾見過毛主席。1985年離休時65歲,她“離”而不“休”,入遼寧老年大學學畫。開始什麼都畫,後來專攻人物畫。20多年來,她作畫近百幅,獲獎狀、證書40多份。其中國畫《延安是我成長的搖籃》,獲衛生部獎。她的作品不僅被國內收藏,而且有的被美國、韓國、荷蘭等國收藏。例如她的國畫《牡丹》,1995年7月20日以“富貴常青,友誼長存”的寓意,作為中國文獻信息速記學會的禮物,由中國出席會議的團長章岩(省政協原副主席)贈給在荷蘭召開的國際速記打字聯合會第四十屆年會秘書處。秘書處外賓問:“這是你們國家哪位畫家畫的?”章岩回答說:“是我們國家一位離休老幹部畫的。”外賓甚感驚訝。

任遠是一位老有所為的典型。她為什麼能老有所為?關鍵在老有所學,而且鍥而不舍,20多年如一日。為什麼能20多年如一日,甚至五更半夜起來作畫?關鍵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持著她。毛澤東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任遠的精神是什麼呢?就是晚年追求文化價值的革命精神,就是“老八路”精神。正是有了這種革命精神,任遠克服年老視力、聽力不足帶來的種種困難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胡書記為什麼要我代寫序言?我最終領悟到,胡書記是讓我向任遠學習。學習她老有所學、鍥而不舍的精神,學習她“老八路”的革命精神。不要離休後無所事事,蹉跎歲月,而要拿起筆來戰鬥,實現人生價值。

《追求》

翻開《追求》的扉頁,胡書記寫道:“鄭奇誌同誌留念。胡亦民 2009年2月6日。”

《追求》這本書,是由我幫他編輯的。他為什麼找我幫他編書呢?“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胡書記經過半個多世紀對我的認識、了解和考察,認為我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和對黨、對省委領導同誌忠誠的心,相信我能幫他把《追求》一書編好。

幫胡書記編《追求》一書的過程,就是學習、受教育、受激勵的過程,也是帶動我去“追求”的過程。“書記帶了頭,編者有勁頭”。胡書記的追求,帶動了我的追求。虎年虎虎有生氣。我想將過去及離休後寫的一些文章編成一個文集。胡書記在新年賀卡中說:“奇誌同誌:春節好。讚成你出文集,我可以題詞,待後送去。祝賀你,近作也可以放幾篇。”2月9日收到胡書記的題詞:賀奇誌同誌新作出版

國事家事天下事,

奇誌奇才有雄著。

黨風民風均關切,

奮筆大書而特書。

胡亦民

當然,這些話都是鼓勵之詞,我並非如此。不過,說明對我的關心、關懷和鞭策。

現在,胡書記突然仙逝,留給我的思考是深沉而久遠的。主要集中在“三個為什麼”問題上。

第一,胡書記為什麼人老心不老?人老有兩種狀態,一種,人老心亦老,甚至人老心先死;另一種,人老心不老。胡書記就是人老心不老的一個典型。胡書記為什麼人老心不老?因為他是徹底的革命者,革命到老到死,始終精神不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1937年在延安中央黨校給幹部作報告時說:“我們要將革命進行到底,這‘底’在哪裏?就是棺材‘底’。”胡書記逝世前七天,還伏案寫作,正是一位革命到底的楷模!

第二,胡書記為什麼孜孜不倦地追求,目的有三個:

一是為黨和人民留下精神財富。“人壽有限,文壽無疆”。

二是“無限追求後人鞭”。“一時教人以口,百年教人以書”。留下雄文十卷,教育革命後來人。

三是在追求中,實現人生價值觀。他為革命奉獻了全部精力和智慧,晚年又是奉獻雄著,他的人生價值得到升華。

第三,胡書記為什麼選擇筆耕為老有所為的突破口?在黨內,像胡書記這樣能說能寫的高級幹部並不多見。而寫作是胡書記的優勢。他思維敏捷,能寫,而且寫得快。所以,一發而不可收。當然,“自古文緣是苦緣”。但胡書記是“三老幹部”(老紅軍、老八路、老延安),從來就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品格,直至戰鬥到心髒停止跳動。

“三個為什麼”,歸結到一點就是人生追求什麼,身後留點什麼。胡書記作出了榜樣。胡書記逝世,如同一座“知識庫”倒塌了。但胡書記的全部“知識”並未帶走,而是留在雄文10卷中。我要以胡書記為榜樣!學習胡書記的追求精神,生命不息,筆耕不止!

胡亦民書記永遠活在我心中!

胡亦民同誌永垂不朽!

踐行黨的三大作風的楷模——《孫奇日記——省委工作八年紀事》讀後記

2008年10月28日,收到孫奇親筆寫的“贈鄭奇誌同誌”的《孫奇日記——省委工作八年紀事》(以下簡稱為《日記》)。

拜讀《日記》深受教益。1995年12月,省委原第一書記郭峰在省委黨校廳局級幹部訓練班講話時說:“近幾年來在全國流行一種‘三大歪風’,即‘理論聯係實惠,密切聯係領導,表揚與自我表揚。’這是同黨的三大作風相對立的三大歪風,是對我們黨的三大作風的歪曲篡改,是對我們黨一再倡導堅持和發揚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的挑戰。”他鄭重呼籲:“我們要堅持發揚黨的三大作風,就必須抵製和批評三大歪風。”

閱讀《日記》,對照郭峰的“呼籲”,我以為,孫奇就是一位堅持發揚黨的三大作風,抵製和批評“三大歪風”的榜樣。

理論聯係實際,是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是黨的優良傳統。

所謂“理論聯係實惠”的“實惠”是什麼?就是錢。過去有句話叫做“有錢能使鬼推磨”,“錢能通神”。現在則是“有錢能使官推磨”。君不見,近些年來,省內外由“官”甚至“高官”變成“鬼”者知多少?在金錢的驅動下,希望不再發生“高官”落馬,是不可能的。隻講錢,不講道德——社會道德、職業道德,這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嗎?

孫奇對“出現抬頭向前看,低頭向錢看,一切向錢的傾向”,是采取嚴正批評態度的。

孫奇深知學習理論的重要性。他在省委黨校講話時說:“沒有一定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水平,沒有必要的黨的基本知識,擔負好黨政領導工作是困難的。”這既是他對各級領導幹部的要求,也是他幾十年做領導工作的深刻體會。理論聯係實際,首先得有理論。孫奇的理論哪裏來?就是在工作崗位學習理論,學習中央的方針、政策,通過調查研究聯係遼寧的省情、地情、縣情、鄉情,圓滿地完成各項領導工作任務。

密切聯係群眾,是三大作風的實質。共產黨為什麼要密切聯係群眾?因為群眾是共產黨的“根”。曆史表明,共產黨不怕什麼凶惡的敵人,不怕什麼自然災害,最怕的是脫離群眾。執政黨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而所謂的“密切聯係領導”,拋開黨與群眾的血肉聯係,置黨的命運於不顧,能不抵製和批評嗎?

孫奇正是密切聯係群眾的高級領導幹部。他身居高位,但與群眾心連心,關心群眾的疾苦。他不管走到哪裏,都注意訪問群眾,到群眾家裏問寒問暖。

1986年,他到鳳城縣調查地方病防治工作。挨家挨戶地走訪患者,並將患者的情況記在《日記》中。通過實地調查,他得出結論:“當地人總結說:一代甲(地甲病)、二代傻(癡呆)、三代四代斷根芽,是有根據的。”

1989年,孫奇到瓦房店視察災情時,走訪了種糧大戶朱培友。朱培友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受益者。他把喜悅之情寫成春聯。細心的孫奇將他的春聯抄在日記本上。

宜入新春真熱鬧,鞭炮辭舊人歡笑。

承包六年我家富,兩處瓦房井配套。

吃水院內有寶泉,犋牛承地耕不少。

六年賣糧十餘萬,既存糧來又存草。

內債外債全沒有,銀行存款數百吊。

看到朱培友的春聯,當然是喜悅的。當一位省委書記看到春聯就“如獲至寶”一樣認真、仔細的優良作風,不是更令人喜悅嗎?

把密切聯係群眾歪曲篡改成“密切聯係領導”,說到底是為了“官”。因為群眾不決定“烏紗帽”,領導決定“烏紗帽”。一首《跑官謠》道:

跑群眾一年,不如跑領導一天;

白天拚命幹,不如晚上轉一轉;

生命在於運動,當官在於活動;

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不跑不送,降職使用;

隻跑不送,原地不動。

請看!這就是“密切聯係領導”的真實目的。

“密切聯係領導”,去“聯係”孫奇這樣省委領導能得“官”嗎?看來是困難的。孫奇說:“省委讓我分管幹部工作,我個人遵從的原則是:不搞親親疏疏,不搞封官許願;在用人上堅持立黨為公、公正待人的原則;盡量使那些為人正派、辦事公道、有實幹精神並有政績的人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嚴格按照規定程序選拔、使用幹部,個人不超越職權,個人不決定幹部的命運。除集體決定的幹部之外,我個人從不搞封官許願,也不搞拉拉扯扯。”如果有誰上孫奇那裏“跑官”,除了挨批,還能得到什麼呢?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是黨的光榮傳統。共產黨為什麼必須批評與自我批評呢?毛澤東同誌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

“三大歪風”把批評與自我批評歪曲篡改為“表揚與自我表揚”。“三大歪風”,從根本上取消批評與自我批評,難道不是錯誤的嗎?

當然,該表揚的先進人物應當表揚。問題是不該表揚的也“表揚”了,甚至把缺點失誤,也“表揚”和“肯定”了。自我批評的聲音已很少聽到,相反,“自我表揚”的聲音卻不絕於耳。

現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有“兩怕”:批評別人,怕得罪人;批評自己,怕降低威信。這“兩怕”,都是私心作怪。批評別人,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挽救人”,何談“得罪人”呢?難道對“貪官”也怕“得罪”嗎?正是“怕得罪人”,“好人主義”流行造成了現在“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官場歪風。批評自己,會降低“威信”嗎?恰恰相反,隻會提高威信。因為“廉生威”,清正廉潔,自然有威信。

怎樣解決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兩怕”問題?關鍵在領導。“領導帶了頭,批評有勁頭。”在《日記》中,我們看到,作為省委書記的孫奇,不僅在省委常委民主生活會上作自我批評,而且還在省委辦公廳秘書處支部會上作自我批評。例如,1989年他在省委辦公廳秘書處支部作自我批評,說:“個別問題處理上也有失誤。比如1988年春,以省委、省政府兩個辦公廳轉發的允許離退休幹部經商辦企業的通知,是經我看後同意發的。去年我省一度刮起機關幹部經商風是和這個通知有直接關係的,使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形象受到一定損害,也給省委工作造成一定被動。”孫奇為什麼能作自我批評?因為他認為黨的利益高於一切。顯然,這樣自我批評,必會提高孫奇的威信。

三大作風不容歪曲篡改,對“三大歪風”不能聽之任之,任其蔓延和泛濫,必須進行抵製和批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孫奇同誌就是實行黨的三大作風的榜樣。如果各級領導幹部都能像孫奇這樣發揚三大作風,“三大歪風”還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間嗎?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作風建設是根本保證。顯然,“三大歪風”是在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列。我們要堅持和發揚黨的三大作風,抵製批評“三大歪風”,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鬥!

從李濤“私訪”說起

雲“微服私訪”者,但未見其人。無巧不成書,一次同全國政協常委李濤同誌接觸,他說他就進行過“私訪”。聞之甚喜。

李濤同誌是個“老遼寧”。“文革”前,他擔任過遼寧省副省長、省委書記;“文革”後,當過沈陽市委書記。因此,很多人認識他。我問:“你私訪,別人認不出來是你嗎?”他笑笑,說:“一般人也認不出來是我。”接著,他同我談起“私訪”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