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回憶2(1 / 3)

李荒講傳統——《李荒文選》讀後記

一、發揚革命傳統的重要性

原省委常務書記李荒,是最有條件講革命傳統了。第一,他德高望重,在幹部中很有影響;第二,他是從硝煙彌漫的抗日戰爭、東北解放戰爭中奮鬥過來的人,實踐過黨的優良傳統。因此,講傳統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一時授人以口,百年授人以書”。李荒曾經給省委辦公廳的同誌們講過傳統,反映很好。在《李荒文選》中,約有50%的篇幅是講黨的傳統重要性的。

李荒為什麼用大量篇幅講黨的傳統呢?他說:“什麼是傳統?傳統就是我們黨幾十年英勇奮鬥所積聚起來的高尚的思想品德、道德風尚和根本作風,它是中國廣大人民聰明才智的集中表現。”“傳統”是什麼?就是黨的傳家寶。要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毛澤東同誌說:“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我們隻有堅持和發揚革命傳統,才能取得改革開放新的更偉大的勝利。李荒說:“過去,我們依靠優良傳統取得了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今後我們還要依靠優良傳統,通過改革取得經濟建設的勝利。”

二、堅持改革的優良傳統

有些人把發揚革命傳統與改革對立起來。其實,改革是黨的優良傳統。李荒說:“那種把傳統和保守畫等號的人,那種認為傳統阻礙改革的人,是由於對傳統的淺見或者誤解。”

李荒說:“共產黨的曆史任務是什麼?就是革命,破壞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改革也是革命。不革命就不稱其為共產黨。”

“破壞一個舊世界”。經過二十八年的武裝鬥爭,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設一個新世界”。我們黨強調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新中國成立之後,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不斷地進行改革。在經濟基礎方麵,進行土地改革,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上層建築領域,進行思想改造(外國媒體稱“洗腦”)、機構改革、文字改革等等,這些不都是改革嗎?

在改革的過程中,共產黨員應持什麼態度?是積極、中間,還是反對呢?李荒說:“改革體製是件很複雜的事情,會引起許許多多的鬥爭。麵對這些鬥爭,每個共產黨員都要站在改革方麵,破除各種阻力和障礙。”

共產黨員在改革中,應起先鋒模範作用,做改革的促進派。如果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不站在改革方麵,甚至阻撓改革,結果會怎樣呢?李荒說:“那就不符合黨員的身份。”

改革會一帆風順嗎?不會。為什麼?李荒說:“改革是一種創新。”而在“創新”過程中,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發生問題怎麼辦?李荒說:“不要‘大驚小怪’,而要總結經驗,不斷前進。”

三、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

實事求是,是黨的優良傳統。什麼是實事求是?毛澤東同誌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黨的曆史經驗表明,什麼時候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什麼時候革命和建設就順利;否則,就遇到挫折和困難。

實事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什麼做起來“難”呢?第一,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認識不清,做不到實事求是。第二,有私心雜念,為了保“烏紗”,見風轉舵,投領導之所好,說好不說壞,報喜不報憂,能實事求是嗎?

李荒在幾十年革命經曆中,是堅持實事求是優良傳統的。李荒為什麼能做到實事求是呢?縱觀全部曆史,有三條經驗。

第一,把堅持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提高到堅持什麼樣的思想路線的高度來認識。他在《堅持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一文中指出:“堅持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這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也是毛澤東同誌一貫提倡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和黨的優良傳統作風。”

第二,他所以能做到實事求是,在“左”的時候,他不那麼“左”。他為什麼不那麼“左”?他認為“左”就離開了實事求是。劉異雲在《李荒傳略》序言中說:“李荒對曆次政治運動,似有些不大理解,也不大得力。從當時看至少有點右,現在看還比較實事求是,比較好。”

第三,他有一顆秉公辦事的心,一切以事實為根據,以政策為準繩,不徇私情,不偏不倚,秉公辦事。所以,能做到實事求是。實事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難”並不是可以借口不實事求是。要排除萬難,實事求是。

四、理論聯係實際的優良傳統

理論聯係實際,是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是黨的光榮傳統,李荒說:“理論聯係實際,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是克敵製勝的法寶。” 理論聯係實際,首先得有理論,我們的理論是什麼呢?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毛澤東同誌說:“我們要學的是屬於普遍真理的東西,並且學習一定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但有國內意義,而且有國際意義,世界各國盡管社會製度不同,但都離不開科學發展。

理論聯係實際,首先得有理論。沒有理論怎樣去聯係實際?怎樣學習理論?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及新發展的理論。“用先進的理論武裝人”。在當前,特別要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掌握立場、觀點、方法。

理論是武器。有了“武器”就要用。用在什麼地方?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被你說明的問題越多,你的成績就越大。我們執行上級指示,也有個聯係實際的問題。不能簡單地當“傳達室”或“收發室”,而要與當地實際結合起來,對上負責與對群眾負責是一致的,那種把二者對立起來是錯誤的。

理論聯係實際,是容易做到的嗎?當然不是。如果對國情缺乏深刻的認識和透徹了解,就很難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很好地結合起來;如果對省情、市情、縣情、鄉情、民情缺乏了解,也很難把上級指示同本地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

理論聯係實際,有一個實踐的過程。理論聯係做得好不好,要由實踐來檢驗。實踐的主體是群眾。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最高標準。群眾滿意,就要堅持;群眾不滿意,就要改正。

五、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

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我們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同誌在延安發表了《為人民服務》一文。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人民服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

在革命隊伍中,不論職務高低,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在延安時期,“隻見公仆,不見官”。現在,有沒有影響為人民服務傳統的現象呢?有。李荒指出,有“四種主要不正之風:一是官僚主義,二是以權謀私,三是在搞關係網,四是一切向錢看……這四種不正之風的核心就是私心太重,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怎樣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呢?一靠教育,二靠紀律,要對黨員幹部進行為人民服務觀點的教育,要從思想認識上解決參加革命,是為人民服務呢,還是為了升官發財的問題。當然,不是等待為人民服務觀點樹立之後再去為人民服務,而是要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不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觀點。要為人民服務,需要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業務素質。李荒說:“為人民服務,要有各種業務知識,尤其需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政治覺悟。有了覺悟,才能下定決心,有了決心,才能發揮最大的積極性。”

為人民服務,不能幹好幹壞一個樣。對為人民服務政績卓著和立功者,應當給以表揚和獎勵;對官僚主義,以權謀私,輕者批評教育;情節嚴重,民憤極大者,應當繩之以法,不能手軟。

六、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是黨的優良傳統。

共產黨為什麼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呢?毛澤東同誌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

現在的問題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有“兩怕”。哪“兩怕”呢?李荒說:“批評別人,怕得罪人,遭到打擊和報複,給今後工作增加困難和麻煩;自我批評怕降低身價,造成不好的印象,妨礙提拔和晉升。”

為什麼出現“兩怕”呢?就是私心作怪,不講原則、《準則》了。其實,批評是“治病救人”、挽救人,何談“得罪人”呢?對貪腐之徒,難道也“睜一眼,閉一眼,免得擔風險”而怕“得罪”嗎?一個人的缺點和錯誤,是“禿頭虱子——明擺著”。知錯則改,人皆仰之;有錯不改,在那裏硬“挺”著,不是才會“降低身價”嗎?

“兩怕”的結果是什麼呢?李荒說:“於是,黨內生活出現和氣,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好人主義,是自由主義的一種。我們要講馬克思主義,反對自由主義。

顯然,“四人幫”把批評與自由批評當成“整人”的工具,無限上綱,是根本錯誤的。但是“好人主義”流行,取消批評與自我批評,難道不應引起警惕嗎?

怎樣解決“兩怕”呢?關鍵在領導。李荒說:“領導有了這種不怕羞、不怕醜的勇於改正錯誤的光明磊落的態度,那麼下級組織和幹部,就不難丟掉一切顧慮,跟著領導的腳步,為保持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而大步前進。”

過去有句話,叫做“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現在是,一級看一級。如果各級領導,特別是一把手,“不怕羞,不怕醜”,那一般黨員還有什麼“怕”的呢?

七、密切聯係群眾的優良傳統

密切聯係群眾,是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是黨的優良傳統。

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我們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都是密切聯係群眾的結果。因此,我們黨實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黨的曆史表明,什麼樣的凶惡敵人都不可怕;什麼樣的自然災害也不可怕,怕的就是脫離群眾。執政黨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群眾猶水,既可“載舟”,也可“覆舟”。蘇聯、東歐的共產黨,不是因為脫離群眾而垮台了嗎?!“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我們應當吸取教訓,發揚黨要密切聯係群眾的優良傳統。令人遺憾的是,脫離群眾現象仍然是存在的。李荒說:“以權謀私,貪汙腐化等傾向的存在,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嚴重地破壞了黨和群眾的血肉關係。”

怎樣才能密切聯係群眾?這就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心中裝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隻要我們密切聯係群眾,我們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為建設全麵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八、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

我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沒有政權到執政黨,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艱苦奮鬥。翻開黨的曆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史。但是,現在有一種艱苦奮鬥“過時論”,說什麼“都到什麼時候了,還講艱苦奮鬥?”於是奢侈浪費成風。

艱苦奮鬥過時了嗎?沒有。為什麼艱苦奮鬥沒有過時呢?

第一,艱苦奮鬥,是共產黨的政治本色。隻要是共產黨,永遠要講艱苦奮鬥。

第二,一切科學成果,都是艱苦奮鬥得來的。“神七”上天,翟誌剛在太空行走,不是艱苦奮鬥的結果嗎?

第三,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得艱苦奮鬥。如果人類不想艱苦奮鬥,那麼,人類就將滅亡了。

第四,實現我們的理想,就得艱苦奮鬥,李荒說:“為什麼艱苦奮鬥?不是為艱苦而艱苦,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和理想。”(《李荒文選》第87頁)我們的理想是什麼?最高理想是共產主義,現階段的理想是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難道不經過艱苦奮鬥,天上能掉下個小康嗎?

由此可見,艱苦奮鬥“過時論”可以休矣。李荒說:“中國還應該提倡‘艱苦奮鬥’傳統,不應丟掉這個口號。如果丟掉,就是丟掉中國人民的傳家寶。”

當然,艱苦的內容,是隨著生產的發展不斷變化的。但艱苦奮鬥的傳統,永遠不能丟。

那麼,怎樣發揮艱苦奮鬥的傳統呢?

第一,領導帶頭。十六大以後,胡錦濤總書記帶領中央書記處領導同誌到西柏坡考察,並提出“兩個務必”,這不是黨中央帶頭講艱苦奮鬥嗎?“中央帶了頭,全黨有勁頭。”

第二,重在行動。李荒說:“讚不讚成艱苦奮鬥,不表現在口頭上,而是表現在行動上。”

第三,一靠教育,二靠機製。李荒說:“一是加強思想教育,講清艱苦奮鬥的意義;另外是要有物質力量的約束限製,首先在黨政領導機關體現出這種約束機製。”

第四,艱苦奮鬥,“艱苦”的目的在於“奮鬥”。我們為什麼而艱苦奮鬥呢?李荒說:“我們今天講艱苦奮鬥,是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點滴細微見睿智

少甫同誌逝世,甚感悲痛。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諄諄教誨,縈繞腦際。痛定思痛,接觸所及,有三件事命筆成文,以作紀念。

一、作劫機事件清查情況的講話

1983年5月5日,沈陽東塔機場發生了武裝暴徒劫機事件。黨中央、國務院派出了以公安部副部長李廣祥同誌為組長、中央紀委辦公廳主任龐然同誌為副組長的中央工作組,來遼寧幫助處理這一事件。省委也成立了以省公安廳廳長張鐵軍為組長、省紀委副書記教帥章為副組長的清查組。我作為清查組工作人員,參加了全部清查工作。

1983年6月,中央紀委在大連棒棰島賓館召開華北東北地區紀檢工作座談會,中央紀委副書記馬國瑞同誌邀請省委書記兼省紀委第一書記徐少甫同誌到會並講一講清查劫機事件的工作情況。少甫要省委清查組跟去一個了解情況的人。教帥章同誌考慮我長期作李荒同誌秘書,和少甫同誌比較熟;這次參加了清查,了解情況;並且有一定文字水平,認為我去比較合適。對我說:“奇誌啊,少甫同誌要帶個人,我考慮一下,你跟去吧!你再給少甫同誌打個電話。”少甫同誌同意我隨行。6月20日,我們坐火車一起到大連,住在棒棰島賓館。因為第二天上午少甫同誌要講話,我晚上挑燈夜戰,整理少甫同誌修改過的講話稿。和我同屋的時任共產黨員雜誌社副總編輯的趙成亮說:“老幹部真幹啊!”我說:“少甫同誌明天要講話,任務緊急啊!”我幹了一宿。早5時左右,少甫同誌秘書李琨瑞將稿子拿走。我洗把臉,到海灘散步去了。到海灘不到半小時,李琨瑞跑來,說:“少甫同誌讓你回去,要再添一部分。”我根據少甫同誌的指示,又添補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