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回憶2(2 / 3)

6月21日上午9時,少甫同誌講話。他的講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劫機清查的情況;第二部分是從劫機事件中吸取深刻的教訓。重點講的是吸取深刻的教訓。

少甫同誌說,今年5月5日,在我們遼寧省發生了一起6名武裝暴徒劫機外逃的事件。黨中央對這次事件非常重視,中央書記處在事件發生後,已經發了三次通報。中央指出:“這一事件是建國後罕見的重大惡性事件,暴露了我們工作中的許多薄弱環節和漏洞,造成了惡劣的政治影響。”中央在一號通報中指出:“從初步查清的情況,同誌們可以看到,我們一些單位黨風腐敗、工作之薄弱、紀律之鬆弛、政治思想之麻木,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三號通報又指出:“一些單位、一些部門的領導存在著嚴重的官僚主義,聽任庸俗腐朽‘關係學’侵入黨的肌體,使一些組織渙散軟弱,喪失了戰鬥力。”少甫同誌說,中央指示切中要害,指出了問題的實質,給我們在政治上敲了警鍾,為總結經驗教訓指明了方向。

少甫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和清查中暴露出的問題,總結五條經驗教訓。

第一,有些領導和黨員幹部,敵情觀念相當薄弱。卓長仁這個劫機犯,既有秘密竄逃劫機的一麵,又有公開活動的一麵。有一次,卓長仁在宴會桌上說:“我如果在國外當了老板,每人給你們2000美金。”卓長仁到沈陽汽車廠銷售科,屋裏坐七八個人,卓給每人一支過濾嘴香煙,眾人感到奇怪,問:“今天你怎麼這麼大方?”卓說:“最後一次了!”有人問:“怎麼啦?”卓大叫:“不侍候共產黨啦!”有人問:“上哪去?”卓說:“我上美國去!”卓長仁到省委汽車隊,說:“這地方不能待,我得走!”卓長仁等劫機犯的活動,涉及37個單位,73個人(其中共產黨員28名)。但是,沒有一個單位、一個共產黨員報告卓的以上反動言行,都是一笑了之。可見,敵情觀念薄弱到相當嚴重的程度。

第二,一些單位和部門,組織嚴重不純。從6名劫機犯來看,除一名是農村社隊企業采購員外,都是國家幹部和職工。但這些人思想素質極壞。他們為什麼能“混”下去?原因是有“保護傘”。劫機主犯卓長仁,外號叫“二經理”、“卓二爺”,利用汽車調配之權謀私,嚴重貪汙受賄。1982年9月,被省打擊經濟犯罪辦公室列為機電公司大案要案之一,責令其停職反省。但其所在單位——機電公司黨委書記徐君明,對卓不嚴肅追查和處理,反而經常和卓在一起吃吃喝喝、跳舞、看黃色錄像,視卓為“能人”,甚至給卓“特殊貢獻獎”。科裏要開會批評卓,但徐君明卻為其“評功擺好”,說:“卓長仁是公司一朵大紅花,就是缺少綠葉扶。”徐君明為什麼如此包庇重用卓長仁?因為他們是一丘之貉,有共同的經濟問題。

第三,黨風不正。突出表現,如中央指出的:“庸俗腐朽的‘關係學’侵入黨的肌體。”卓長仁利用汽車調配之權,打著“汽車大王”的招牌,苦心經營“關係單位”、“關係戶”、“關係人”,編織從上到下四通八達的“關係網”。他搞“關係學”的特點是,都找“文革”一派的所謂“一個戰壕的戰友”。派性特點,派性高於黨性。所以,“派性掩護了敵人,敵人利用了派性”。

第四,官僚主義。從這次事件看出,許多部門和單位,存在著嚴重的官僚主義。有些領導幹部,當官做老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工作不負責任,玩忽職守,甚至達到昏庸、腐敗的程度。領導上的官僚主義,給劫機犯造成了可乘之機。

第五,基層公安保衛隊伍政治和業務素質差。基層政治思想工作薄弱,戰鬥力不強。特別是缺乏嚴格的組織性、紀律性,戰鬥力差。從劫機犯攜槍外逃到296客機起飛,長達4個小時,如果追捕有力,措施得當,完全可以全擒劫機犯。但是由於追捕不力,隻到火車站堵截,沒有同時到機場堵截,結果貽誤戰機,致使劫機犯陰謀得逞。

少甫同誌的講話受到歡迎,與會同誌認為,遼寧省委清查是認真的,總結幾條經驗教訓是中肯的。

二、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

1991年,我時任遼寧省文明辦副主任兼任《精神文明建設》雜誌總編輯,在安排7月份稿子時,考慮到“七一”是建黨70周年,應當有論述黨的優良傳統的文章。我對編輯馬少寧說:“你到省政協,采訪一下徐少甫主席,請他談談黨的優良傳統。”為什麼請少甫同誌談談黨的優良傳統呢?有兩點考慮:一是,他是“老延安”。對黨的優良傳統有深刻了解;二是,他長期擔任省委書記、省政協主席,德高望重,具有講傳統的權威性。馬少寧到時,少甫同誌熱情接待,當即應允采訪。

馬少寧問:“中國共產黨有哪些優良傳統?我們應當怎樣繼承和發揚它?”

少甫同誌回答說:“黨的優良傳統表現在許多方麵,內容非常豐富,我們都應當加以繼承和發揚……現在,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關鍵時期。在這個新的曆史時期,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繼承和發揚黨的以下幾個優良傳統。”

“以下幾個優良傳統”是什麼呢?少甫同誌講的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艱苦奮鬥作風。少甫講的針對性強,並且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實事求是。少甫同誌說:“這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哲學基礎,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實事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怎樣才能實事求是?少甫同誌說:“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聽取廣大幹部和群眾的意見,掌握第一手材料上下工夫。”

群眾路線。少甫同誌說:“實事求是的作風是同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緊密聯係的。幾十年革命鬥爭的經驗表明,人民群眾不但是我們力量的源泉,也是我們正確的領導思想的來源。”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執政黨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人民群眾。針對某些幹部脫離群眾的傾向,少甫同誌指出:“有必要強調繼承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作風。”

艱苦奮鬥作風。少甫同誌說:“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都遇到過難以想象的困難。但都被黨所領導的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奮鬥所克服。原因就是我們的幹部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同群眾同甘共苦。”艱苦奮鬥,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針對那種艱苦奮鬥“過時論”,少甫同誌說:“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是我們黨不脫離群眾、防止腐敗現象的非常重要的武器。”

今天,重溫少甫同誌關於實事求是、群眾路線、艱苦奮鬥作風等黨的優良傳統的論述,不是仍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嗎?

三、指導寫好紀念黃火青同誌文章

2000年2月1日,《人民日報》第11版刊載《他活在遼寧人民心中——憶黃火青同誌幾件事》,署名是:郭峰、李荒、李濤、徐少甫、鄭奇誌。《遼寧日報》2月2日全文轉載。

這篇紀念黃火青同誌的文章發表後,受到好評。這篇文章寫得好,不能忘記少甫同誌的指導。

少甫同誌的指導,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參加“四老”座談會,確定思路。1999年12月9日上午9時,郭峰(84歲)、李荒(83歲)、李濤(86歲)、徐少甫(79歲)四位同誌在李荒同誌家開座談會,談紀念文章的思路。座談會由李荒同誌主持。他的思路是:“題:他活在遼寧人民心中——憶黃火青同誌幾件事。”少甫同誌說:“我同意寫幾件事。深入群眾,正是現在領導缺乏的。”

第二個方麵,積極提供材料。少甫同誌說:“有幾件事。”根據當時記錄,少甫講得最多、最有條理。“幾件事”是:一是技協,抓住發起人。從頭到尾地抓,黃火青同誌到高檢後,同技協的勞模們一直有聯係,而且發展了科技,是很有遠見的。二是工人生活互助。抓住鄧玉芝這個典型,黃火青同誌非常關心工人生活。三是市管縣,是黃火青同誌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地委沒有力量管縣,讓少甫同誌去調查研究。當時爭論很大。有人反對,說:“市怎麼能管農村?”火青同誌說:“下決心,改它幾個市看看?”試了一段,又有反複,成立遼南地委、錦州地委。但是,最終還是市管縣。四是蹲點。城市:在沈陽白山自行車廠蹲點。因為周總理對黃火青同誌說過:“天津飛鴿自行車搞得好,為什麼遼寧自行車廠不能幹好?”農村:黃火青同誌到新城子大隊蹲點,化名“王處長”。他到高檢後,還到新城子去過一次。五是在幹部工作上很超脫。黃火青同誌從來沒有說過把誰提起來,由主管書記分管。六是黃火青同誌很強調培養年輕人。根據中央指示,省委在黨校辦了青訓班。七是黃火青同誌很輕鬆,不是一天忙得要死。八是抓廠社掛鉤。九是黃火青同誌抓幹部的甄別。他布置的,全省甄別了幾萬人。少甫同誌提供的材料,都反映在紀念文章中。

少甫同誌為什麼對黃火青同誌這樣熟悉?因為黃火青同誌是省委第一書記,少甫同誌是省委分管組織工作的候補書記、省委書記。他對黃火青同誌很是敬重。他借用王良同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聲,他說:“王良說過,火青是帥才,在他領導下工作,很舒心,沒有顧慮。”

第三個方麵,少甫同誌對文章的修改也很重視。少甫同誌是對文字很講究的領導幹部。一天夜裏,我已睡下,突然聽到廳裏電話嘩嘩直響,我趕忙披件衣服去接電話,拿起話筒一聽,是少甫同誌的聲音:“奇誌同誌,文章草稿我收到了,有幾個地方我修改了一下,我說,你拿筆記一下。”當我記完,看掛表,快22點了。這麼晚了,少甫同誌還在思考文章的修改並親自打電話,這種認真負責的領導作風,怎麼能不使人肅然起敬呢?

一位詩人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少甫同誌雖已仙逝,但他永遠活在遼寧廣大幹部和人民的心中!

“山東大漢”在遼寧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王良同誌雖然離開我們20多年(1985年9月2日逝世),但這位“山東大漢”的音容笑貌永遠活在遼寧人民的心中。

“山東大漢”來遼寧

1958年11月,湖北省委、遼寧省委同時接到中共中央電報:調湖北省委常委、秘書長王良任遼寧省委農業書記。這是毛主席對“山東大漢”王良的“知人善任”,更是對遼寧人民的厚愛。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視察湖北。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上,他說:“我在湖北,認識了一個‘山東大漢’,他的名字叫王良。膽子大,敢講話,很能幹。”

王良第一次與毛主席接觸是在1951年。當時李先念同誌任湖北省委書記,毛澤東這一年視察湖北時,要找一位地委書記談話,了解農村情況。李先念選中了時任孝感地委書記的王良。王良按照省委的通知,準時趕到省委會議室。推門一看,竟是毛主席坐在那裏,王良喜出望外。毛澤東詢問孝感農村的情況,王良對答如流,令毛澤東很滿意。

與毛澤東第二次見麵是在1952年毛澤東南巡時。當時毛澤東的專列恰巧停在孝感車站,毛澤東召王良上車彙報工作。第三次是在1953年,毛澤東視察湖北,時任湖北省委農村工作部部長的王良跟隨毛主席七八天,與毛澤東共乘江輪在長江上航行。王良向毛澤東彙報了土改工作情況,他說:“有的地方土改不徹底,要進行土改複查。有的地方不是貧下中農當家作主,而是二流子掌握了基層政權。”毛澤東聽了王良的彙報後,讚成他對土改情況的分析,說:“土改徹底,就算了;土改不徹底,要進行土改複查。”這一次,毛澤東說了一句:“又一條山東大漢”。第四次是1956年,毛澤東視察湖北時暢遊了長江,並寫下《水調歌頭·遊泳》一詩。毛澤東多次與王良接觸,對他留有很好印象。正因為如此,在1958年11月武昌會議上,毛主席問:“‘山東大漢’怎麼沒來?”王良當麵聽過毛主席喊他“山東大漢”,又聽說毛主席在政治局會議上說過“山東大漢”。所以,他對“山東大漢”的內涵有所思考。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夏牧原問王良:“因為你的直率憨實,主席送給你一個‘山東大漢’的外號,是嗎?”王良笑著回答說:“是啊!我想主席的用意是我不能隻做射大雕的武夫,而要做一個有文化、有科學知識、有群眾觀點的人民公仆,需要認真學習。”

1958年3月,毛澤東視察遼寧。他聽取了遼寧省委書記黃歐東的彙報,還到撫順露天礦視察,聽了撫順市委第一書記沈越的彙報,在撫順友誼賓館接見了遼寧省委和撫順市委主要負責同誌,並合影留念。毛澤東這次視察遼寧,對遼寧省情作了深刻分析。遼寧是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但工業腿長,農業腿短,俗稱“鐵拐李”。而農業腿“短”的情況,已經影響到工業的發展。當時的遼寧,糧食不能自給,需要中央調撥;豬肉也不能自給,遼寧人到北京,都要買豬肉捎回來,北京人稱之為“東北虎”。怎樣把遼寧農業搞上來?關鍵是要加強省委對農村工作的領導。而當時省委又無專門抓農村工作的書記。毛澤東了解到這些情況後,隨即決定派“山東大漢”王良到遼寧省委任農業書記。

1958年11月初,湖北省委接到“調王良到遼寧省委任農業書記,並可帶幾名縣委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央電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對王良說:“我們不願讓你走。但黨中央、毛主席既已決定,我們就要執行。湖北調哪幾個縣委書記由你提出名單,要誰給誰。”王任重還幽默地說:“中央真會挑人。你這個‘山東大漢’身體好,你去吧,我們怕冷。”王良對毛主席親自點名調他當遼寧省委農業書記,感到光榮和興奮。當然,他也感到責任重大。1958年底,王良在北京翠明莊中組部招待所,對前去拜訪的遼寧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趙奇說:“遼寧是工業大省,是全國重工業基地,城市人口多,農業的擔子很重。中央決定我去當農業書記,我感到擔子很重啊!”

“以農民為本”的農業書記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王良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情來遼寧赴任的。他的到來受到省委第一書記黃火青、省委第二書記黃歐東和書記處全體同誌的熱烈歡迎。

在遼寧省委領導介紹的基礎上,王良一方麵召開農口廳局領導幹部會議,聽取情況彙報;一方麵,帶著秘書孫方和農業廳技術推廣處長曹玉琨下到各市、地、縣(區)和基層了解實際情況。曹玉琨同誌說:“他(王良)剛到任不久,就深入農村調查研究。為工作需要,他要求農業廳選派一個熟悉遼寧農村情況,又懂農業技術的人員隨他下鄉,以便隨時谘詢。我是省農業廳技術推廣處長,因而被選中,派到王良同誌身邊。連續工作8個月,(我們)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農村進行調查研究。”

經過一個階段緊張的調研、了解,王良對遼寧的“三農”(農民、農業、農村)情況心中有數了。作為農業書記的王良,他抓農業的思想主線就是一條:以農民為本。時時處處愛護、惦記、關心農民的溫飽冷暖,並盡其所能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千方百計地維護農民的利益。王良曾對省農口廳局長們說:“做領導工作的很重要一條,就是要經常下去,同基層農民交知心朋友,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這件事做好了,我們的工作就會主動,指導工作才會有力。”原省農辦副主任呂品深有感觸地說:“王良同誌關心群眾疾苦,與群眾心連心,是我們的楷模,令人敬佩!”20世紀60年代三年困難時期,新金縣(今普蘭店市)饑荒成災。王良得知災情後,立即指派省農辦副主任呂品帶人前往新金縣調查。呂品他們趕到實地看到農民生活非常困難,一些老年人浮腫的很多。群眾說:“三腫三消,準備鐵鍬。”一百來戶的村子,死十幾位老人。兒童情況更慘,有的無奶無糧,奄奄一息。有一戶四口人,兩個小孩子被放在筐裏,因吃青菜,拉屎也是“綠色”的,令人心酸。王良聽了呂品彙報,心情沉重地說:“實事求是,是黨性原則問題,事關人民群眾生活疾苦的事更是如此。既然情況屬實,就要當機立斷,妥善解決。”他還同呂品一起赴新金縣查看災情。當王良看到災民、兒童吃野菜充饑,瘦得皮包骨時,流下了眼淚,他說:“我們不趕快解決好農民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向黨提出申請,讓我們下台!”他立即執筆起草向省委發出緊急電報,電文稱:“災民情況,實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