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尾聲(2 / 3)

6月1日,盛宣懷來電,請他和劉坤一、張之洞等大員出麵,電奏朝廷剿殺義和團。盛在電報中說,現上意搖擺,如各位疆吏出麵說話,“九重乃可定見”。可李鴻章的回答是,這事恐怕不是外臣“所能匡救”,而且“內意主撫,電奏無益”,拒絕了盛的請求。

當然,他也不是一點態度都不表示。6月10日,總稅務司赫德來電,聲稱京城局勢危險已極,各國必將出兵,中國危亡即在旦夕。他請李鴻章電奏皇太後,務須保全各國使館,宣布廢止仇視洋人條陳。李鴻章便把這個來電,原封不動地照轉上去,隨電隻加了一句:“事關緊急”,不敢不向上報告——雖然沒有明確發表意見,但卻以此婉轉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446]。

此後,形勢急轉直下。6月20日,朝廷對外宣戰。這個荒謬的決定讓人目瞪口呆。此時,遠在廣東的李鴻章再也坐不住了。他很快做出了反應,立即致電盛宣懷,聲稱此乃“亂命”,“粵斷不奉”。也就是說,兩廣堅決不執行。他還要盛宣懷把他的意見轉告劉坤一、張之洞。後來,他又積極參與東南互保,以此對抗朝廷的所謂“亂命”。

此時,李鴻章不能不再表態了。作為一個久經宦海的老臣,他敏感地意識到,一場大劫難即將來臨。

7月9日,聶士成戰死的消息傳來,李鴻章不禁老淚縱橫。戰局的不堪使他憂心忡忡。更讓他痛心的是,淮軍的最後一支隊伍打光了,他重振淮軍的最後一點希望也隨之破滅了。

早在6月15日,朝廷就電令李鴻章要他迅速來京,挽救局麵,此後又接二連三不斷電催。李鴻章雖然口頭上一再表示要遵旨北上,但卻一直磨磨蹭蹭,不願動身。7月15日,朝命下達,授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此時,距李鴻章被撤職,已經五年有餘了!在將近兩千多個日日夜夜裏,李鴻章曾經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重返北洋,再造昔日的輝煌,但如今,這道任命來得卻不是時候。因為等待他的不是鋪滿鮮花的榮耀大道,而是布滿荊棘的坎坷之路。

9月18日,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兩宮出逃。朝廷在最絕望的時刻,又想到了李鴻章。戊戌變法後,李鴻章的親家楊崇伊曾提出讓李鴻章重返直隸,但卻被擱置不理。這讓李鴻章大感失望。後來他南下廣州,再度出山,依然夢寐以求有朝一日能夠重新返直。然而,眼下時過境遷,麵對這個姍姍來遲的任命,他卻如履薄冰,視作畏途。

一個多月後,李鴻章乘船抵達塘沽,下船後看到前來拱衛他的竟是一隊俄國官兵,心中更覺黯然。要在以往,前來迎接和保護他的一定是他最為信任的淮軍官兵。可是,如今,這支他親手締造的隊伍已經土崩瓦解。如果說兩個多月前,他還抱有一點希望的話,那麼隨著聶士成的戰死,這最後的一點希望也煙消雲散了。

李鴻章心裏充滿了悲哀和痛苦。但更讓他痛苦的是接下來的談判。各國公使照會清政府,要求賠償軍費四億五千萬兩,賠款以三十九年為期償還,年息四厘。李鴻章提出,如此巨款,“中國急切之中恐怕籌不到這麼多錢啊”。

英國公使答:“若由各國掌管財賦,此款尚可籌措。”

李說:“若是這樣,中國就沒有自主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