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天意高難問(2 / 3)

這道諭旨一出,有人便嗅出了異味,朝廷該不是要轉風向了吧?可是,盡管如此,朝中另有一些大臣、禦史,包括各地封疆大吏,如奕劻、榮祿、袁昶、許景澄、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都堅持己見,主張堅決鎮壓義和團,不要輕易與外國開仗。

這樣一來,“主撫派”和“主剿派”便各唱各的調,對著幹起來。兩派相互博弈,奏章交替,而慈禧始終沒有明確表態,讓人琢磨不透。

不過,慈禧不表態並不代表沒有態度。11月間,她發布指示說:“近來各省督撫,每遇中外交涉重大事件,往往梗一‘和’字於胸中,遂至臨事毫無準備。此等固習,實在是辜恩負國。”

說話聽聲,鑼鼓聽音。慈禧此言一出,明眼人都聽得出,那是對主和派不滿啊。此外,她在諭旨中還明確提出要求,今後有事不準再提“和”字,不僅不能提,連想都不能想。諭旨中的原話這樣說:

“各地督撫必須協力同心,不分畛域,共禦外侮,‘和’之一字,不但不可出於口,並且不可存諸於心。以中國地大物博,幅員數萬裏,人丁數萬萬,如能忠君愛國,又何懼強敵?”[427]

此後,她又多次發表諭旨,提出對義和團不能一味剿殺。這種態度實際上已經透露了某種傾向。

傾向雖有,但態度依舊不明朗。最高領導人的態度不明,使朝臣們的分歧無法統一,而向外傳遞出的信息也相互矛盾。對於下邊來說,執行起來可就犯難了。

裕祿對此就感到很頭痛。上意如何,他也揣摩不透。於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一方麵,由於載漪等人的支持,他對義和團的剿殺有所顧忌,不敢放手進行;另一方麵,反對義和團的聲音也不斷傳來,他又不得不繼續查禁,並對燒教堂、殺教民,以及毀壞鐵路電線的行為進行打擊。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讓地方官們更加不知所措,因此,直隸地區便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查禁工作從未停止,但義和團的發展卻日益壯大。據一些史料記載,1900年3月,直隸地區的習拳者已經越來越多,許多人還擁入天津,三五成群,相率從之,“鄉野村莊,十有九信”。對此,“官不深究”,拳民等“亦無忌憚”。

這種局麵的出現,當然與裕祿大有關係。事後,有人指責裕祿縱容義和團。其實,裕祿打心裏並不想縱容,可他是個官場老油子,經驗告訴他,為官之道,揣摩上意最為重要。眼下上意不明,禁過頭了不好,不禁也不好。於是,他隻好左右敷衍。上邊說要撫,他就說要撫;上邊說要剿,他就說要剿。這一來,下邊也被他弄糊塗了,問他究竟是撫還是剿,他也不明確回答。地方官看他態度不明,也跟著睜一眼閉一眼。所謂“官不深究”,這就給了義和團發展很大的空間。

然而,麵對這種局麵,最難辦的要數聶士成了。裕祿要他查禁義和拳,他不能不執行。而且,裕祿雖然暗中揣摩上意,左右搖擺,但表麵上還信誓旦旦,堅決要求查禁義和團。他多次電告聶士成,強調“各地習學義和拳,明目張膽,為數已多。若不早為分兵鎮懾,設法解散,燎原大禍,恐在目前”。他還明確指示“現在拳匪蔓延甚廣,彈壓、巡緝,兵力萬分不敷,不得不作協助之請”。[428]意思是要聶士成繼續派兵彈壓。

身為軍人,聶士成隻能照辦。於是,他不斷派出部隊前往各地巡查,協助查禁。但是,此時的義和團已今非昔比,由於背後有人撐腰,加上人多勢眾,開始公然抗拒。雙方多次發生激烈衝突,對立情緒也越來越嚴重。

5月間,聶軍副將楊福同率部至淶水石亭村查禁義和拳,一進村便遭到拳民圍攻。楊下令彈壓,打死拳民一人,逮捕兩人。之後,他限令拳團三日內解散,並留下一小隊官兵鎮守該村,自己則帶隊回城。楊福同本以為這事就這麼平息下去了,以往也是如此。雖然義和拳查而不止,禁而不絕,但每查禁一次,起碼都可安穩幾天。但這一次不同了。就在他查禁的第二天,該村義和拳便向新城、定光、榮成、房山、涿州、易州各地拳民傳出帖子,要他們速來石亭村。於是,一呼百應,數千拳民一夜之間便彙集而來。留村官兵聞訊大駭,當即倉皇而退。

消息很快就傳至淶水城裏。楊福同聞報立即率馬隊三十多人,步隊百餘人前往彈壓。石亭村離淶水城三十餘裏,官兵在中午便趕到事發地點。村裏的拳民們一聽說官兵來了,便操起棍棒刀槍擁向村口。楊福同遠遠看去,發現數千拳民蜂擁而至,人聲鼎沸,黑壓壓的一片,知道來硬的不行,但調頭回去也來不及了,便一抬手,令部隊停下,自己單騎上前,試圖進行勸解。

他本以為自己是朝廷命官,拳民們不敢把他怎樣。可這一次,他卻想錯了。數月以來,楊福同多次率部查禁義和拳,加上昨天又在石亭村打死和逮捕拳民數人,拳民們早對他十分仇視。當楊福同騎馬來到村口,拳民們一下子將他圍了起來。為首的拳民是一個和尚,此人名叫滿立,手執一根長矛,站在前頭。楊福同對他高聲說道,他是奉命查辦,各位趕緊散開,否則,大軍壓境,違者死路一條。他還強調,隻要團民解散,便可既往不咎。可是,不待楊福同把話說完,滿立已怒容滿麵,忽地一下衝了上去,舉槍就刺。楊福同猝不及防,左膀中了一槍。拳民們一看滿立動了手,便呐喊四起,呼嘯而上。楊福同心知不妙,趕緊拔刀還擊,奮力衝突,混戰中砍倒拳民數人,但怎奈拳民人數眾多,緊圍不放。楊福同身上多處受傷,血流如注,最終力竭墜馬。拳民們亂矛齊下,楊福同當場斃命。他的兩名隨從趕來救援,也死於非命。拳民們乘勢追擊,持械猛撲,官軍難以抵擋,潰敗而去。據《畿南濟變事略》雲,楊福同死得很慘,“體無完膚,腑髒皆出”。

楊福同的死引起極大震動。這是義和拳興起以來直隸地區被殺死的級別最高的軍官。裕祿聞報,大為震驚。他一邊派兵增援,一邊向朝廷報告。在報告中,裕祿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即“查拿首要,解散協從”。意思是說,對“首要”和“協從”區別對待,前者嚴辦,後者從寬。“如敢再行抗拒,即嚴行剿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