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天意高難問(1 / 3)

事情得從義和團說起。

1899年前後,直隸地區開始鬧起了義和團。這事最早是從山東傳過來的。義和團,又名義和拳,起於乾嘉時期,民間私相傳習。政府曾嚴令禁止,犯者格殺勿論。盡管鎮壓十分殘酷,但其影響依然存在。甲午戰後,義和拳又重新開始活動。其宗旨原為“反清複明”,後逐步提出“殺洋滅教”“扶清滅洋”的口號。清政府開始對義和拳一直采取剿殺的態度。由於鎮壓不力,兩任山東巡撫先後遭到撤職,之後袁世凱繼任,率領手下的新建陸軍開進山東,實施“痛剿”。山東義和拳待不下去了,紛紛擁向直隸。

進入直隸的義和團與當地的義和團一會合,兩股力量合在一起,聲勢便大了起來。很快影響所及,遍布直隸全境,所謂“一倡百和,從者如歸。城市鄉鎮,遍設神壇”。[425]地方官大為頭痛。因為這些拳民如果僅僅是練練拳倒也罷了,可他們仇洋仇教,三天兩天地瞎鬧騰,動不動就燒教堂,還與教民打架鬥毆,鬧得地方不得安寧。

直隸總督裕祿對這種狀況大為不滿。裕祿是滿洲正白旗人,為官經曆相當豐富,先後曆任安徽巡撫、湖廣總督、盛軍將軍、四川總督,他還出任過軍機大臣、禮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等高官顯爵。戊戌變法後接替榮祿出任直隸總督,地位更加顯赫。他把各地官員找來,要求他們盡快對拳匪實施查禁。

裕祿說:“山東拳匪正在竄入直隸,河間、深、冀等各州縣與東省毗連之處,漸被拳匪誘惑,暗中活動,已非一日。遊手好閑之徒,群相趨附。至夏秋之際,其勢始熾,不可小視。”

他還一再強調:“義和團實係邪匪,並非義民,非查禁不可。”

眾官員當然都很讚同,回去後便迅速布置查禁。是年9月,裕祿下令將大刀會劉讚虞等五人就地正法。本想殺雞給猴看,鎮一鎮拳民,可事與願違。這一殺反倒把拳民們給激怒了。11月間,直隸各地義和拳鬧得更加厲害,獻縣、景州等地先後發生教案,燒毀教堂,殺死教民。裕祿對各地鎮壓不力大為惱火。他又把各州縣官員找來,劈頭蓋臉地猛訓了一通。他說,你們還想不想幹了?不想幹就給我走人,我另請高明。

地方官一個個被他訓得灰頭土臉,他們申辯說,不是他們不想查禁,而是拳匪勢力太大了,實在無能為力。

裕祿氣得大罵,但罵過之後,想想他們說得也對,義和團的勢力此時已十分強大,光靠地方部隊壓不住他們,於是他便決定用正規軍來對付這些拳民。山東巡撫袁世凱不就是這麼幹的嗎?

於是他便把直隸提督聶士成找來,商討查禁之法。裕祿對聶士成說:“近來各地拳匪日益囂張,殺教民、燒教堂,到處鬧事。弟處已派張毓渠、梅如雲帶馬步六營,前往查拿首惡,彈壓解散,並保護教堂。可是,直隸地麵太寬,兵力不夠,尤其是需要馬隊,天津這邊調不出來,老兄可得幫忙啊。”

裕祿對聶士成一向看重。他比聶士成小四歲,雖然貴為直隸總督,但對聶一直以弟相稱。

聶士成對義和團向無好感,當然支持查禁。他對裕祿說,這個沒問題,督帥下令,功亭照辦就是了。他還表示:“吾為直隸提督,保境安民乃分內之責。”

裕祿連聲說好。

聶士成回去後便立即調派馬隊兩營,配合地方查禁。此後,他又應裕祿之命,多次派出部隊對義和團進行彈壓,給義和團很大的打擊。裕祿對聶軍的表現一度相當滿意。

然而,聶士成並不清楚,就在這期間,清廷高層對義和團的態度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這一變化主要源自慈禧。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往海外,受到洋人庇護,後來他們又在美國、日本建立保皇黨,反對太後垂簾,擁戴光緒皇帝,這讓老慈禧心中大恨。1899年,舊曆己亥。這年冬天,慈禧計劃廢掉光緒,另選端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並在庚子新年舉行讓位典禮。這一舉動,史稱己亥建儲。慈禧廢掉光緒的理由是,皇帝久病不能治天下,但在密電征詢外省督撫大員意見時,有人就提出了異議。其中兩江總督劉坤一便來電稱:“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意思是說,皇帝的名分已經定下了,如果更換恐怕會引起國內外的反對,這事應該謹慎。

劉坤一的話是在婉轉地提醒慈禧,可慈禧不信,她找親信榮祿前來商量,想聽聽他的意見。榮祿是端郡王載漪的老丈人,溥儁則是他的外孫,按說,他會支持這件事的。可榮祿並不糊塗,他久居高位,對洋務略有所知。他也對慈禧說:“外國使臣未必讚成。”

慈禧還是不信,便讓載漪派人到東交民巷各國使館去放風,並希望各國使節屆時入賀。不料,真讓榮祿說著了,各國公使一致反對,聲稱他們隻承認一個皇帝,那就是光緒皇帝。因為在這些外國使節看來,光緒是一個改革者的形象,比較開明,而慈禧的廢立則令他們擔心,如果換了一個皇帝而導致中國對外政策的改變,這顯然不符合列強們在華的利益。

慈禧在外國使節麵前碰了個釘子,心中大為不快。更讓她氣憤的是,廢立之事一經宣布,國內騷然,一片大嘩。東南士氣,尤為激昂,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上書抗議,簽名者達千數人。他還呼籲工商界“罷市集議”。慈禧大怒,下令逮捕元善,可元善避走澳門,受到西人保護。清政府屢次要人,均被駁回。[426]這讓慈禧氣不打一處來,心想這幫洋人專門與她作對,這口氣豈能咽下?

比慈禧更憤憤不平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端郡王載漪。載漪是榮祿的女婿,也就是慈禧的侄女婿(慈禧的親妹妹就是榮祿的福晉)。由於這層關係,載漪得到了慈禧的信任。不久前被委以總理衙門大臣,並主管虎神營和神機營,大權在握,但他不明事理,剛愎自用。由於廢立之事遭到外國公使的反對,他想讓兒子當皇帝的想法受阻,便對洋人恨之入骨,暗中打主意一心要想報複。恰在這時,義和團開始興起,以仇教仇洋為名,這正對了載漪的心思。於是,便一心加以利用,多方支持,推波助瀾。

為了說服慈禧,載漪反複鼓吹,聲稱義和團民心可用。還說,其術甚神,刀槍不入,如神兵天降。他的一幫哥們弟兄以及趨炎附勢之徒,如剛毅、趙舒翹、載勳、啟秀等人也隨聲附和,極力慫恿。慈禧將信將疑,對義和團剿殺的態度也漸漸有所鬆動。一些禦史和地方官一看上麵態度變化,也聞風上奏,聲稱對義和團剿殺得太厲害了,於局勢不利。他們還攻擊袁世凱,說他到了山東,一意主剿,以致“殺戮太重”,“人心惶惑愈甚”。於是,太後指示袁世凱、裕祿等兩地大員,說,對拳匪剿歸剿,但“總以彈壓解散為第一要義”,“不得一味操切,以致釀成巨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