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軍垮了。
李鴻章也失勢了。
甲午戰後,李鴻章被免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職務,地位一落千丈。即便如此,他的對手似乎還不肯放過他。參劾的奏章依然不斷,意欲置其死地而後快。更讓他氣憤的是,有人還打起了他的大學士的主意。一天,他的老部下袁世凱就來找他,拐彎抹角地說什麼中堂是再造元勳,功高汗馬,如今閑居京師,未免不合,朝廷真不該這樣對待老臣。他還勸說李鴻章,不如暫且告退,一旦朝廷有事還會想起爵帥。到那時你再出山,豈不更有麵子?
李鴻章一聽這話便氣不打一處來,他打斷他的話說,袁世凱,你這是要給翁同龢當說客的吧!他早想得個協辦大學士,我開了缺,依次推升,正好給他騰位子。你去告訴他,那是休想!諸葛亮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還是配這兩句話的。隻要我還有一口氣,一息尚存,我決不無故告退,也不奏請開缺。臣子對君上,哪有那麼多計較?又有什麼合與不合?你不用花言巧語地騙我,他也別做這種幻想。
袁世凱讓他一頓臭罵,灰溜溜地走了。李鴻章餘怒未消,憤憤地對身邊人說,袁世凱真是小人!他巴結翁同龢,我偏不告退!我老師曾夫子的“挺經”正用得著,我是要傳他的衣缽的。我就與他挺著,看他們如何擺布?[422]
李鴻章那天很生氣,他氣翁同龢,更氣袁世凱,這個無恥小人竟然為他的政敵當起了說客。
不過,如今的袁世凱已經不是當年的袁世凱了。甲午戰敗後,人們對舊軍的幻想完全破滅了。一時間,朝野上下,改練新軍之說大盛。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不得不改革軍事製度,決定組建新型陸軍。
甲午戰後第二年,即1895年11月,兩江總督張之洞率先在南京創建了一支新軍,被稱作“南洋新軍”。此後不久,在北方的小站,又一支新軍也隨後建立。這支被稱為“北洋新軍”的統帥就是當年李鴻章一手提攜起來的袁世凱。
小站練兵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它是中國軍隊走向近代化的開始。盡管小站練兵之初,新建陸軍規模並不大,人數不過七千人,但卻異軍突起,迅速擴張,短短幾年便形成了一個以袁世凱為首的龐大的武裝集團。可以說,小站練兵宣布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就像當年李鴻章組建淮軍一樣,北洋軍的建立也預示著袁世凱時代的到來。
隨著新建陸軍的不斷壯大,作為舊式軍隊的淮軍,逐步被取代的命運已不可避免。盡管新建陸軍的統帥袁世凱出自淮軍,段祺瑞、馮國璋等一些重要將領也都出自淮軍,但他們已經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淮軍。
不過,李鴻章並沒有死心。他對重振淮軍仍然抱著一絲希望。這個希望就在聶士成的身上。
甲午一戰,清軍雖然在朝鮮慘敗,但聶士成的表現卻可圈可點。安城渡一戰,他首戰告捷;平壤潰敗後,他又堅守要隘,與敵相持,直到奉命後才返回國內。回國後,朝廷將葉誌超、衛汝貴撤職查辦,並明令將葉、衛所部交由聶士成統帶。這顯然是出於李鴻章對聶士成的信任。
此後,鴨綠江防禦戰打響。盡管清軍全線崩潰,但聶士成的表現依然讓人刮目相看。此戰他竭盡全力,打得相當不錯。當時,他率部堅守虎山東側,從清晨至午後,力戰六個小時,多次擊退日軍進攻。直到鴨綠江防線瓦解後,他才率部突圍,撤至鳳凰城一帶,設防於摩天嶺。不久,敵軍連陷鳳凰城、連水關,聶士成率部據守山頂,臥雪餐風,苦守十餘晝夜,使敵軍難以逾越。此後不久,他又與盛軍約定,親率數百騎,冒雪發動夜襲。是夜,大雪紛飛,駐守連水關的日軍從睡夢中驚醒,被聶士成打得措手不及,狼狽逃竄。此役聶軍大獲全勝,不僅奪回連水關,而且擊斃敵將富岡三造,又一次奪取了中日戰爭中難得的勝利。
11月23日,就在聶士成浴血奮戰之時,他接到朝廷諭旨,被授予直隸提督一職。聶士成感激涕零,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
“天恩高厚,時事艱難,不覺感泣。”[423]
此後,他奉命扼守大高嶺。海城淪陷後,遼陽危急。聶士成親率精騎千人往援,並在遼陽東路阻擊日軍,粉碎了敵軍在新年之前拿下奉天的計劃,再次顯示了他傑出的指揮才能。
縱觀甲午戰爭,淮軍一敗塗地,但聶士成卻以其智慧和忠勇,為淮軍挽回一點顏麵,也因此受到朝廷重用。
甲午戰後,聶士成以直隸提督,受命組建武毅新軍。有一天,他途經天津專門去拜見李鴻章。此時,李鴻章已從過去“坐鎮北洋,遙執朝政”的權力頂峰跌落下來。當他看到聶士成時,頗為傷感。想當年他一手編練的淮軍現已土崩瓦解,四處星散。想到這裏,不禁悲從中來。談話開始後,李鴻章仔細詢問了武毅新軍的情況。聶士成一一做了回答。說著說著,李鴻章便歎了一口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