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淮軍就剩下這點血脈了。”
甲午戰後,淮軍被打散了,損失嚴重,整建製的淮軍幾乎星散殆盡。隨著新陸軍的建立,舊軍的淘汰之勢已無法避免。戰後第二年,淮軍的撤並工作便全麵展開。這是李鴻章最害怕看到的,但他已無力左右局勢。據相關史料記載,這次撤並力度很大。被撤除的淮軍有張光前的慶軍,徐邦道的拱衛軍,以及駐北洋地區的閃殿魁的十個營;裁並的有唐仁廉的仁軍,呂本元、孫顯寅的盛軍。至於南洋地區,原有的十九營隻留下八營,而且有的直接並入了其他部隊。經過這次撤並,能夠保留下來的淮軍幾乎所剩無幾。除了羅榮光、周南亭、王得勝、何永盛等炮隊作為北洋海防守備軍得以保存下來外,整建製的淮軍也隻剩下聶士成接統的這支武毅新軍了。
武毅新軍是在原淮軍武毅軍基礎上擴建的。武毅軍最早是由李鴻章的四弟李昭慶在剿撚時招募的。初為十八營,後來李鴻章又把郭鬆林的鬆軍並入該軍,總兵力達到三十營。這是武毅軍鼎盛時期。剿撚結束後,武毅軍幾經撤裁,隻剩四營左右。1889年,葉誌超升任直隸提督,接統武毅軍,駐守蘆台。甲午戰敗後,葉誌超交刑部審判,定為斬監候,兩年後病死。聶士成於是接統了剩餘淮軍各部,內有聶士成所轄十八營,吳宏洛部六營,陳鳳樓馬隊三營,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充,稱之為武毅新軍。
在李鴻章看來,這是他的最後一點希望了。淮軍雖然垮了,但他並不甘心,心裏還存著希望,那就是有朝一日重振淮軍。現在,這個希望就落在聶士成身上了。在隨後的談話中,李鴻章鼓勵聶士成帶好部隊,並對他寄以厚望。臨別前,他再三囑托道:
“時事艱難,任重道遠。”
聶士成答:
“謹遵教誨,不負重托。”
回到駐地,他便立誌圖強,以期重振淮軍雄風。遵照朝廷的旨令,他以武毅軍為基礎,並把慶軍、盛軍等殘部一一收攏。甲午戰敗,聶士成創巨痛深,刻骨銘心,深知舊軍遠落後於時代,要想不被淘汰,必須學習西法,脫胎換骨。為此,他下決心改造舊軍,“各營操練,一律改用西法”,並采用“德軍營製”、“聘請德國教官”;武器裝備也逐步更新,“皆為歐洲陸軍類型”。至於訓練,更是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不玩絲毫花活。就在武毅新軍創建第二年,部隊便有了很大起色。當年五月,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榮祿奉旨視察該軍,回來後給朝廷打了一個報告,內雲:
查該軍……均屬一律強壯,演練步伐整齊,均按洋法陣式,分合方圓,隱伏包抄,臨敵應變之法,亦屬便捷,統領將備,均各管轄嫻熟,洵為節製之師,尚堪適用。查閱營哨員弁,演打槍炮,多能中靶,試放水雷、旱雷,極為靈便,夜間試驗號火,亦可備軍行之用。……更於眾法之中,別求破敵之策。步隊則宜兼練奔走跳躍,使一氣能飛馳廿餘裏。隨地挖溝,頃刻隱藏,多設奇伏,陣布撤換。或於夜間出隊,不設燈火,練習耳目,務使其能越壘逾溝,衝突趣捷。如遇短兵相接,則洋人雖持火器之精,亦將有措手不及之勢……[424]
該報告對聶軍的評價相當高。可見聶士成學習西法改造舊軍,頗有成效。此後幾年,武毅新軍更是麵貌大變,訓練程度大幅提高,兵力也不斷擴充,達到三十營、一萬五千餘人,包括步兵、騎兵、工程兵、輜重兵等各兵種,成為當時清軍中西化程度最高、戰鬥力最強的一支勁旅。
1898年10月,榮祿奉旨創建武衛軍。這是清廷全麵控製軍隊的一個重要步驟。當時,國內主要軍事力量共有四支:一是甘肅提督董福祥節製的甘軍;二是四川提督宋慶指揮的毅軍;三是袁世凱督練的新建陸軍,還有一支便是直隸提督聶士成統轄的武毅軍。這四支軍隊的統帥全是漢人,榮祿受命編練武衛軍後,把這四支軍隊全部納入武衛軍的建製。其番號更改如下:聶士成部為武衛前軍,董福祥部為武衛後軍,宋慶部為武衛左軍,袁世凱部為武衛右軍。榮祿自募萬人駐南苑,為武衛中軍。次年1月,朝廷又令聶士成以直隸提督,總統直隸淮、練各軍及全省綠營。其軍權已遠在武衛各軍之上。實際上,已相當於甲午戰前李鴻章的軍事地位。
從1895年至1900年,短短的五年間,聶士成的名氣越來越大,聲望越來越高,所轄武衛前軍更是成為精銳之旅。1899年冬,他還奉旨進京祝壽,“賞紫禁城騎馬”。其地位顯著,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他進京祝壽回來不久,一場殃及北方的大動亂不可遏止地蔓延開來,聶士成的噩運也開始降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