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換帥風波(1 / 2)

中國海軍集於北洋,這是李鴻章耗費二十年之心血,一手創建。作為清帝國海軍的象征,北洋水師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海軍艦隊,而且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早在戰前,日軍大本營就製定了三種作戰方針:其一,如果海戰獲勝,取得製海權,陸軍即長驅直入北京;其二,如海戰勝負未決,陸軍則固守平壤,暫不進攻中國;其三,如海戰大敗,則陸軍全部從朝鮮撤回,退守本土。

由此可見,日本對海戰的重視程度,而他們的全部作戰計劃也是建立在海戰取勝的基礎之上,即,海戰勝,則勝;海戰敗,則敗。因此,打敗或消滅中國海軍,這也成了日本全盤侵華計劃的關鍵所在。

與之相比,中國海軍的作戰方針並不明確。首先,李鴻章寄希望於外交斡旋,患得患失;其次,對於海上爭鋒缺乏信心。中國海軍雖然起步比日本早,但至甲午之戰時已落後於日本。從數量上說,北洋海軍全部戰艦共十六艘(其中新式艦艇僅為八艘,其餘皆為舊式巡洋艦、炮艦和蚊子船),另有魚雷艇十三艘,而日本海軍卻擁有三十一艘戰艦和二十四艘魚雷艇,[409]實力遠勝於我們。這是事實。對此,李鴻章心知肚明。因此,朝鮮危機發生後,對於海軍的使用,李鴻章非常慎重。他並不主張與日決戰,相反則認為保存實力,以構成海上威懾,使日軍不敢輕舉妄動則更為有利。可是,主戰派包括光緒皇帝在內,都認為這是消極避戰,向日本示弱,因而對李鴻章猛烈攻擊,嚴加斥責。豐島海戰後,主戰派情緒更加激烈。光緒皇帝要求北洋海軍立即出戰,一舉蕩平日本海軍。

1894年8月1日,對日宣戰當天,總理衙門便敦促李鴻章速派北洋艦隊前往仁川攔截日本運兵船。李鴻章盡管很不情願,但也隻能執行。早在豐島海戰第二天,丁汝昌率海軍出巡朝鮮漢江時,李鴻章就致電於丁:“須相機進退,能保全堅船為要,仍盼速回。”此次,丁汝昌再次出巡,李鴻章又致電再次強調:“速去速回,保全堅船為要。”

李鴻章的指導思想很明確,北洋海軍這點家底來之不易,不能輕易一擲。他的這種想法顯然不能為當時大多數人所接受,可是,明知實力不逮卻要硬拚,結果自然可想而知。而且,日本海軍的戰略從一開始就是要尋找北洋海軍決戰,以便除掉這個威脅,為下一步侵略行動掃清障礙。而我們主動前去硬拚,豈不正中日本下懷?然而,在狂熱的主戰輿論之下,李鴻章的想法不被理解,隻能對部下悄悄交代。

丁汝昌按照李鴻章的指示,帶著艦隊在朝鮮漢江一帶巡遊了一圈,便又返回威海。如此一來,海軍的“不作為”更加引發了主戰派的憤怒。有人參奏丁汝昌“首鼠不前,意存觀望,縱敵玩寇”。光緒皇帝聞奏也“龍顏不悅”,他指示李鴻章查辦此事,認為丁汝昌屢被參劾,如確有畏葸縱寇情事,必須撤換,不得包庇,致誤戎機。

當時,葉誌超部尚在牙山未能撤回。總理衙門致電李鴻章說,北洋海軍兩番前去朝鮮,來去匆匆,究竟作何進止?現葉軍急需接濟,若令北洋海軍護航能否勝任?丁汝昌回答是,日軍在漢江各口內布置已久,我軍深入,十分危險。日本船快炮速,我軍炮大甲堅,明戰尚可獲勝,深入內口則無把握。且我軍精銳隻有“定遠”、“鎮遠”等七艦,不可稍有疏忽,輕於一擲。同時他還認為,北洋七艦往來梭查,遠可遇敵痛剿,近顧北洋門戶,使敵無機可乘。這一意見與李鴻章避戰保船、以構威懾的想法如出一轍,李鴻章當即表示讚同,認為此“似係老成之見”,並同意另外設法接濟葉軍。[410]

可是,報告送到光緒那裏,皇帝大為震怒。他摔了茶碗,怒氣衝衝地責問掌管總理衙門的慶王奕劻:“丁汝昌不能戰,糜費許多餉何益?”

隨後他又指示,如果眾論屬實,該大臣非參辦不行。他還因此遷怒李鴻章,要他據實電複,不得有片詞粉飾,更不能有絲毫包庇,否則難辭其咎。

在主戰派看來,北洋海軍遲遲未能建功,這是不能允許的。相反,他們對北洋海軍抱有極高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出動出擊,狠狠教訓一下敵人。這個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他們並不了解實情,且多係文人,放言高論,不切實際,因而集矢於丁汝昌,紛紛上書,對其猛烈彈劾,這也無疑是亂中添亂。

麵對清議洶洶,李鴻章有苦說不出,隻能婉轉地進行辯解。他說,我軍隻有八艦可用,北洋千裏全資屏障,實未敢輕於一擲,致近畿門戶洞開。他還說,局外責備,不知局中苦心。對於撤換丁汝昌他也認為不妥,一是海軍專業性強,非多年學習不能勝任;二來臨敵易將,古人所忌。因此,他提出對丁還是多加訓勉,責成其振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