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葉大呆子掛帥(1 / 3)

聶士成有理由感到樂觀。從7月底開始,按照李鴻章的部署,從國內增援的“四大軍”陸續集結於平壤。這“四大軍”分別是衛汝貴的淮係“盛”軍、馬玉昆的淮係“毅”軍、左寶貴的淮係“奉”軍,以及豐升阿的奉天練軍和吉林練軍,總兵力為三十二營、一萬三千多人。

8月21日,葉誌超部從牙山撤回平壤;七天後,聶士成也率部突圍,在平壤與諸軍會合。葉誌超、聶士成撤回平壤後,清軍實力進一步增強。此時,李鴻章似乎也感到一絲勝利的把握。雖然他對海上交鋒並無信心,但對陸戰仍抱有希望。尤其是此次入朝部隊均為淮係主力。他在給總理衙門的信中這樣寫道:“派赴平壤衛汝貴、馬玉昆、左寶貴各軍,皆係鴻章舊部,練習西洋新式槍炮多年”,言下之意是這些部隊均有較強戰鬥力,完全可與日軍一戰,並扭轉局勢。[405]

李鴻章的信心來自於他對淮軍的信任。這是一支他親手帶出來的部隊。從1862年成軍以來,這支部隊馳騁沙場,的確打過不少硬仗、勝仗,包括中法戰爭期間,轉戰越南、台灣等地,也堪當重任。這一次,他對自己的這些淮係舊部依然寄予厚望。

然而,時光荏苒,轉眼三十二年過去了,如今的淮軍早已不是過去的淮軍了。而且,當時增援朝鮮的四大軍齊聚平壤,加上從牙山撤回的直隸提督葉誌超部,各自獨立,地位並列,不相統屬,急需有人出來統一指揮。可是這樣的人一時間卻找不出來。為此李鴻章大為感歎:

“陸軍無帥,海軍諸將無才,殊可慮。”

據史料記載,李鴻章曾想到過劉銘傳,可劉病重無法應召;後想改用湘軍宿將劉錦棠,可劉又暴病而亡。萬般無奈之下,矮子當中拔將軍,李鴻章最後決定把這個重任交給葉誌超。

葉誌超,字冠群,是安徽合肥西鄉人,綽號葉大呆子。他是淮軍宿將,李鴻章的老部下,以軍功官至直隸提督。朝鮮危機發生後,他最先奉命入朝,駐紮於牙山一線。成歡驛一戰,他派聶士成出擊,自己退往公州,並未參戰,事後卻虛報戰績,自稱“大捷於牙山,斬首二千餘名”,這讓朝廷頗感振奮。李鴻章最後選擇了他,或許也是受到這一虛假戰功的迷惑。

然而,對於這一任命,各方均不看好。9月1日,即聶士成抵達平壤的第三天,諭旨下達,令葉誌超統帥諸軍。聶士成在當天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一軍皆驚。”

寥寥四字,足以概括當時諸將的心情。是的,葉誌超確實不是一個帥才。更糟糕的是,他從一開始就消極避戰。這從他的部署中便可看出。葉誌超出任統帥後,便召集四大軍統領開會,商討戰守之策。會上,葉誌超提出敵人乘勝而至,凶鋒正銳,我軍彈藥不齊,地勢不熟,不如暫退靉州,養精蓄銳,以圖後舉。對於這個意見,眾人看法不一,但左寶貴堅決反對。

左寶貴是淮係“奉”軍的統領,現任高州鎮總兵,回民出身的他繼承了回族人民的尚武精神,“性勇敢,多大略”。對於不戰而退的想法,他無法接受,並大聲疾呼,敵人來犯,就應迎頭痛擊。朝廷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何以報國家?他還怒斥那些附和退兵者說,你們要怕死,可以自己走,但這裏就是我的墳塚!——表達了與平壤共存亡的英勇氣概。

由於左寶貴的反對,加之退兵事大,沒有朝廷的同意,葉誌超也不敢擅自做主。可是,盡管退兵未成,葉誌超對於能否守住平壤卻缺乏信心。於是,在當時清軍兵力並不占優的情況下,他竟做出一個荒唐的部署,即抽調了四千多兵力,駐紮於肅州、義州,以保平壤後路。這樣一來,留在平壤城內的清軍隻剩下九千五百餘人,極大地削弱了平壤的防禦。葉誌超這樣做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考慮一旦戰敗,可以抽身而逃。試想,一個未戰先想到逃跑的統帥又如何能打贏一場戰爭呢?

當然,問題還不僅僅在這裏。盡管李鴻章對淮軍各部抱有信心,但昔日的淮軍宿將早已日漸凋零,而部隊的成分也發生很大變化。尤其是中法戰爭之後,中國迎來了十年的和平時期,部隊養尊處優,軍紀鬆弛,腐化墮落成風,其戰鬥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據《中法兵事本末》記,平壤是朝鮮舊京,當地民眾素與中國友好。清軍進駐平壤時,當地民眾“爭獻酒漿餉軍”,可清軍紀律敗壞,搶劫、拉夫、奸淫婦女,四處騷擾,無所不至,“衛汝貴軍尤甚,朝民大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