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葉大呆子掛帥(3 / 3)

上午八時三十分,牡丹台失守。正在玄武門上督戰的左寶貴痛心疾首,誌在必死。他穿上禦賜衣冠,登上城樓,親冒矢石,身先士卒,力戰不懈。部下勸他換掉翎頂和黃馬褂,以免引起敵人注意。左寶貴朗聲道:“吾何懼乎?”

他告訴部下,我穿朝服,就是要讓士兵們知道本帥在此,士兵們才會奮勇作戰。果然,在左寶貴的感召下,官兵們無不奮勇,竭盡血誠。激戰中,一炮手中彈身亡,左寶貴便親自上前燃放大炮,先後發射榴彈三十六顆。守備楊建勝勸其退下,左寶貴怒嗬斥之。戰鬥中,左寶貴先是身中兩彈,仍堅守炮台,指揮督戰,後來一發炮彈擊中他的胸前,左寶貴渾身是血,當場陣亡。

左寶貴的壯烈殉國,是平壤之戰中最為可歌可泣的一章。在他犧牲後,光緒皇帝親作《禦製祭文》表示了深切的哀悼。祭文中有“方當轉戰無前,大軍雲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喑鳴之壯氣不消,倉猝而雄軀遽殉”之句,[407]語詞悲愴,令人動容。

玄武門失守後,平壤防禦陷入了極為不利的境地,但局勢並非不可挽回。因為日軍仍被阻於內城之外,而平壤西、南兩個戰場,並未動搖。日軍雖然占了玄武門,但損失慘重,傷亡減員達七百零五人。更為不利的是,由於長途遠襲,日軍彈盡糧絕,無法補給,加上是日大雨,部隊冒雨露宿於城外,處境同樣極為困難。

這時候,如果清軍能咬牙挺住,哪怕隻有一兩天,日軍都有可能堅持不住,不戰而退,而平壤戰局也會隨之改觀。

然而,從一開始就對固守平壤缺乏信心的葉誌超,這時已經徹底悲觀了。他不顧馬玉昆的反對,下令撤出平壤。

是夜八時,大雨瓢潑,清軍開始慌亂地撤退。日軍聞訊出擊,四處截殺。一個親曆此役的盛軍軍官事後記述道,“陰雲密布,大雨傾盆。兵勇冒雨西行,恍如驚弓之鳥,不問路徑,結隊直衝”,敵軍攔路截殺,隊伍一片混亂,自相殘殺,相互踐踏,“當此之時,尋父覓子,呼兄喚弟,鬼哭神號,震動田野”,有人“投水自溺”,有人“引頸自戕”,“死屍遍地,血水成渠,慘目傷心,不堪言狀”![408]

據聶士成回憶說,平壤之戰開始前,他奉令回津募兵,以補充兵員。當他夜以繼日,風雨兼程,趕到中朝邊境時,李鴻章的電報來了,令他速返前敵,“著毋庸回津招募”。聶士成以為平壤大戰在即,急需將才,於是馬不停蹄,日夜兼程,掉頭往回趕。

三天之後,當他趕到安州時,卻見敗兵迎麵而來,原來平壤之戰已經失利。聶士成在亂軍中看到盛軍馬隊副將衛本先,連忙向他打聽戰況。衛本先說:“完了,完了,左軍門戰死了!”說著淚如雨下。聶士成怎麼也不明白,他才離開幾天,上萬人的大軍就土崩瓦解,而且敗得這樣慘、這樣快?此後不久,葉誌超也退到安州。聶士成攔住他說,不能再退了,並向他建議:收攏散隊,扼守安州,深溝固壘,以待援軍。可葉這時早已聞風喪膽,根本聽不進去,一路狂奔,逃回國內。其他各部也相率效仿,唯有聶士成令殘部駐紮安東六百吊要隘,與敵相持一月有餘才奉命回國。

9月16日,日本天皇剛把指揮部從東京轉到廣島,就接到了從平壤傳來的捷報,不禁驚喜有加。他根本沒想到,竟然如此輕而易舉就取得了重大勝利。

其實,日本發動平壤戰役帶有很大的冒險性質,事前並未做好充分準備。可是,為了防止西方列強的幹預,也為了消除國內日益滋長的厭戰情緒,它必須速戰速決。因此,盡管準備尚不充分,也倉促發動了這場戰役。原本對於取勝,並無絕對把握。但是,由於葉誌超的消極畏戰導致了清軍放棄平壤,使日軍僅用一天時間和很小的代價,就取得了平壤之戰的勝利,實在令人痛心!

敗報傳來,李鴻章如同當頭挨了一棒。原以為他的淮軍舊部裝備精良,可與日軍陸上爭鋒,沒想到事與願違,這些老部下竟然如此不堪一擊,讓他這張老臉丟盡了顏麵。

然而,更讓李鴻章痛心的是,就在平壤潰敗的消息傳來之時,北洋海軍也在黃海遭受重創,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