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6日,“高升”號被擊沉的噩耗傳來。駐守牙山的聶士成聞訊,悲憤不已。日軍不宣而戰,表明戰爭已始開始,盡管當時兩國尚未正式宣戰。他對部下說:“倭人不講信義,戰!唯有一戰了!”
就在這期間,日本陸軍大島混成旅團兩個聯隊,共四千餘人,已開始向牙山進發。為了抵禦日軍的進攻,聶士成決定在成歡驛一帶布防,以阻擊日軍。
成歡驛位於牙山西北四十餘裏,在其前方是水原、振威,為漢城通向公州的要道,也是日軍北上的必經之路。聶士成一邊親往勘察地形,布置防務,一邊請求葉誌超派兵增援。
7月26日下午,清軍偵察兵在振威以南的七原與日軍相遇,雙方發生短暫的交火。葉誌超此時駐紮牙山,聞報立即調派江自康和許兆貴各率一營前往馳援。雖然“高升”號被日艦擊沉,船上數百名官兵陣亡,所幸的是“愛仁”“飛鯨”上的援軍,包括江自康本人在內,已先期登岸,使駐牙山的清軍兵力達到三千八百八十人。與日軍相比,人數大致相當。但是,由於電線中斷,信息不通,從漢城傳來的消息,卻說日軍兵力有三萬之眾,為我軍的十倍之多。
這一情報事後發現完全是錯誤的,可在當時卻使清軍受到誤導,就連聶士成也信以為真。當日軍向稷山開進時,聶士成親自登山查看,並在當天的日記中這樣寫道:“登山望倭軍,見馬步大隊駐振威,眾約二三萬,軍容甚盛……眾寡懸殊,頗為顧慮。”[400]可見錯誤的情報影響之大。
27日,日軍先頭部隊在振威一帶與清軍發生交火。形勢萬分危急,葉誌超從牙山趕往成歡,與聶士成麵商戰守之策。由於受錯誤情報影響,兩人都認為,敵眾我寡,況海道已為日軍封鎖,援軍斷難飛渡,堅守牙山絕非上策。
葉誌超問:“依汝之意,該如何?”
聶答:“退守公州。公州背山麵江,地形有利,宜於堅守。”
其實,公州不僅地形有利,而且是北上重要通道,戰略地位相當重要。聶士成向葉誌超建議,由葉先率一部前往公州,他則帶隊防守成歡。“戰而勝,公為後援;不勝,猶可繞道而出”。他還向葉表示:“此間戰事,吾當率各營竭力防禦,相機進止。”
葉誌超以為然。
計議已定,葉誌超立即返回牙山,率五百餘人,帶著輜重,先期退往公州,以保後路。[401]此時,清軍的戰略十分清楚,即牙山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則退。但由於先顧後路,這就削弱了牙山的防守力量。
兩日後,牙山之戰打響。這是入朝清軍首次與日軍接仗。開仗前一天晚上,聶士成就接到情報,日軍將分兩路來襲,一路攻成歡,一路襲公州,以截我軍退路。
前來向聶士成報告這一情況的是武備學生於光炘。這些天來,他受聶士成的派遣,一直在偵察日軍的動向。種種跡象表明,日軍很可能在次日偷襲安城渡。事不宜遲,聶士成立即進行部署。安城渡位於成歡驛以北,三麵環山,地勢險要,前有安城河流過,河上有一橋,為往來必經之道。聶士成令步隊在河邊的叢林中設伏,炮隊則駐守西南山頂,並派人在山頂瞭望,何方有警,即懸燈為號。他還命令江自康營、許兆貴營作為後援。當天夜裏,他便命令部隊進入陣地,飽食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