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皇帝的憤怒(1 / 2)

1894年6月的紫禁城表麵上祥和寧靜。陽光照在黃色的琉璃瓦上閃爍著金光,紅牆內的宮殿巍峨壯麗,氣象森嚴,看上去一切都與以往沒有什麼不同,但這表麵的莊重、平靜之下,躁動的情緒早已令人不安。主戰派與主和派一直爭執不休,而隨著朝鮮局勢的惡化,年輕的光緒皇帝正在逐漸失去了耐心。

6月25日,他指示李鴻章妥善部署,準備開戰,並認為“口舌之辯已屬無濟於事”,這就意味著要放棄外交手段。但李鴻章這時仍然抱著和平的幻想,並為之不懈地努力。

朝鮮危機發生後,李鴻章一直主張使用外交手段折衝樽俎,因而在出兵一事上始終顯得謹慎,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與日本發生衝突,這也是造成清政府出兵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日本的真麵目逐漸暴露之後,李鴻章還是寄希望用談判解決爭端,一邊試圖繼續與日談判撤軍,一邊想通過俄、英等國出麵調停,化解危機。

6月30日,李鴻章回複光緒皇帝說,北洋海軍的數量遠不及日本。近數年,我們停購船械,而日本卻逐年增添鐵甲艦、巡洋艦一兩艘,故海上爭鋒恐非勝算。至於陸軍,北洋沿海淮軍分布直隸、山東、奉天三省海口扼守炮台,兵力本來不厚,若令出境抗倭,一經抽調則處處空虛,恐為敵所乘,有妨大局。

光緒帝接到李鴻章的奏章極為不滿,又連發數道諭旨進行催促和責問。7月2日,他電諭李鴻章說:

“你練辦海軍多年,海軍所練之兵有多少?北洋沿海防軍及直隸各營能夠打仗的有多少,實力究竟如何?著你逐一詳細複奏。”

李鴻章報告說:

“北洋沿海防軍現有兩萬人,綠營兵疲弱已久,無法抽調出征,但北洋防務尚屬完密。海軍現有鐵甲艦、巡洋艦八艘,加上炮船、魚雷艇,與海岸炮台相依輔,渤海門戶還比較堅固,即便不增一兵一餉,自信斷不致稍有疏虞。”

他的意見很明確,那就是北洋陸軍兵力有限,不宜主動出擊,而海軍亦無取勝把握,但如果固守炮台,輔之以海軍艦艇支持,則渤海門戶可保安全。

一般認為,這是李鴻章消極避戰的借口。實際上,李鴻章說的都是實情。他對北洋的家底最為清楚,一旦與日開戰,僅靠淮係的海陸軍根本無法取勝。如果光緒皇帝能夠冷靜下來,接受他的主張,收緊拳頭,將所有兵力集中於沿海防務,或許能夠拒敵於國門之外,也未可知;至少日軍不會那麼輕而易舉、在短時間內取得勝利。當然,這種假設隻是假設而已。

7月12日,日本向清政府發出“第二次絕交書”,其侵略嘴臉已暴露無遺。然而,就在這期間,清政府高層仍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帝黨”主戰,“後黨”主和,而執掌北洋大權的李鴻章仍幻想通過外交途徑避免戰爭。在李鴻章看來,日本對於俄英列強的調停不可能置之不理,既然中國的軍事實力不敵日本,當然還是力保和局為上。按照這一思路,他始終沒有放棄外交努力,並希望通過縱橫捭闔,折衝樽俎來達到以夷製夷,消弭中日軍事衝突的目的。

可是,盡管李鴻章用心良苦,但他顯然對日本發動戰爭的冒險性估計不足。隨著俄、英調停受阻,寶貴的戰備時機就這樣白白地貽誤了。而相反,在此期間,日本卻連續不斷地向朝鮮增兵。至7月中旬,日本入朝兵力已增至上萬餘人。漢城、仁川等地已完全處於日本的控製之下,大鳥還揚言要捉拿袁世凱,以血“壬午”“甲申”之仇。眼看局勢越發嚴峻,袁世凱多次急電李鴻章,請求盡快向牙山增兵,同時提出關閉使館,降旗回國,但李鴻章拒絕了袁的請求,堅持以條約為依據,與日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