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日本的圈套(1 / 2)

朝鮮東學黨起義爆發後,日本一直在暗中關注,並伺機行動。日本覬覦朝鮮已久。從1882年以來,多次挑起事端,但都沒有占到便宜,心裏一直不甘。

東學黨起義爆發後,朝鮮當局起初並不打算借用外部力量來鎮壓起義,但隨著起義聲勢越來越大,有人便提出向中國借兵助剿,但是對於這一提議,朝鮮高層意見並不統一。朝鮮方麵的顧慮是,一旦向清政府乞援,就勢必負擔軍費,增加財政壓力;同時,根據中日《天津條約》,朝鮮發生動亂,一國派兵須先照會對方,而另一國亦可派兵。也就是說,中國一出兵,日本也可能出兵。而這後一點則是他們更為擔心的。因此,為了避免內亂國際化,朝鮮政府一開始隻是借用清政府的兵船進行運兵,希望依靠本國軍隊將起義撲滅,哪承想,4月中旬,朝鮮政府軍在白山遭到伏擊,幾乎全軍覆沒。而起義軍這時越戰越勇,在攻克全州後,開始威脅王京。麵對日益嚴重的局勢,一直首鼠兩端的朝鮮國王李熙不能再猶豫了,隻好派大臣閔泳駿向中國乞援。

閔泳駿是閔氏家族的重要成員。自“壬午事變”以來,多次與清政府官員打交道,相互之間,關係密切。他來到袁世凱的住處,與他商談出兵之事。袁世凱當時負責朝鮮事務,乃清政府駐朝最高代表。據閔泳駿回憶說,會談進行得很順利,袁世凱幾乎沒有猶豫,便答應出兵。他對閔泳駿說,朝鮮有難,中國豈能不悉心保護?這令閔泳駿欣喜不已。

當然,對於日本是否會出兵,袁世凱也有過顧慮。不過在他看來,日本即便出兵也是以保護使館為名,規模不會很大。但是,這個判斷顯然過於輕率了。

就在閔泳駿向袁世凱求助後不久,日本方麵也找上門來。日本書記官鄭永邦和代理公使杉村濬先後兩次拜訪袁世凱。他們都認為,朝鮮匪亂令人擔憂,大損商務,光靠韓人無法平定,希望中國盡快出兵代韓戡亂。鄭永邦向袁表示“我政府必無他意”;杉村濬也聲稱“盼華速代戡”,這就更讓袁世凱放鬆了警惕。

其實,日本人這是在給袁世凱下套子。他們如此熱情地慫恿中國出兵,背後隱藏著重大陰謀,那就是要把中國拖進戰爭的漩渦。1890年以來,日本國內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到了1894年,情況更為嚴重,國內經濟下滑,政治動蕩。3月間,眾議院反對黨對政府提出強烈批評,要求內閣總辭職。政府為了擺脫困境,決定利用朝鮮內亂發動戰爭,從而轉嫁危機。

對於日本人的陰謀,李鴻章並非毫無警覺。他電告袁世凱,如果朝鮮確需吾國出兵,須出具正式公文,以免日本旁生枝節。6月4日,在收到朝鮮正式遞交的求援書後,李鴻章方才決定出兵,以為這樣就可名正言順,萬無一失。

但是,他的想法過於天真了。就在李鴻章決定出兵的第二天,日本便獲知消息,其駐朝公使大鳥圭介立即以回任為名,由日本陸戰隊派出八百餘人擔任護衛,乘坐“八重山”號兵船開赴朝鮮。

大鳥是袁世凱的老對頭了。早在甲申之役中,兩人就結下梁子。現在他竟興師動眾地返回朝鮮,袁世凱聞訊不禁大吃一驚。他立即派人詢問杉村:

“日本何故派兵?”

杉村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