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日本的圈套(2 / 2)

“保護使館,無他意。”

盡管如此,袁世凱仍有一絲不祥的預感。他急電李鴻章,稱“大鳥來,慮生事”。但李鴻章不以為然,因為他得到的情報是大鳥隨身隻帶警視廳巡捕二十餘人,並無動兵之意。當然,李鴻章的情報並不準確。他並不知道跟隨大鳥的還有八百多名陸戰隊員。

6月6日,清廷通過外交途徑正式照會日本,告知中國政府應朝鮮政府請求,依照保護屬邦舊例,決定出兵朝鮮,一俟任務完成即行撤回。出人意料的是,當天晚上,日本駐北京代理公使小村壽太郎即回複照會,表示日本也將向朝鮮派兵。

總理衙門接到照會頗感驚詫。還沒等他們回過神來,第二天,日本外務省又給中國駐日公使汪鳳藻送來一份照會。在這份照會中,日本的言辭更加出格。他們不僅通告中國日本將出兵朝鮮,而且拒不承認清政府出兵是“保護屬邦”,並稱“帝國政府從未承認朝鮮為中國之屬邦”。這一語調顯然是在公開挑釁,意在抹殺中國出兵的合法性,並為自己出兵尋找依據。

6月9日,就在聶士成率部進駐牙山縣的同一天,大鳥乘坐的“八重山”艦也抵達朝鮮仁川。兩天後的下午,當淮軍第二批部隊一千餘人由直隸提督葉誌超所率,分乘“海晏”、“定海”二船駛抵牙山海口時,大鳥已搶先進入朝京漢城。

日本的行動令袁世凱深感不妙。他連忙致電李鴻章,請求增兵,但李鴻章認為,日本單獨調兵,各國使節當有公論,我應保持鎮靜;派兵斷不可多,更不可深入朝鮮內地,以免與倭相遇生釁。

6月11日,朝鮮局勢出現轉機。由於擔心日本攪局,朝鮮政府決定與起義軍達成和解,並簽訂了停戰協議。12日,起義軍退出全州。朝鮮政府於是照會中國和日本,聲明內亂已平,請求兩國軍隊同時撤出朝鮮。

對於朝鮮的照會,中國立即響應。這樣一來,日本也失去了賴在朝鮮的理由。迫於外交壓力,剛剛抵達漢城的日本公使大鳥圭介不得不假意來找袁世凱商談撤兵事宜。他向袁世凱保證,日本入朝兵員僅限八百人,不會再增加,同時希望袁世凱也轉告中國政府不再增兵。袁世凱信以為真,連忙電告李鴻章停止進兵。

可是,這一次,袁世凱又上當了。就在大鳥與袁世凱會談時,日本大島義昌的新編混成旅團數千人已陸續在仁川登陸,而此時,李鴻章卻做出停止進兵的決定。他還電令葉誌超、聶士成部撤回牙山待命。由於這一係列的失誤,導致清政府行動遲緩。直到撤兵談判破裂,李鴻章這才決定繼續增兵,可此時日軍兵力已在朝鮮占據絕對優勢。據史料記載,6月25日之前,清軍赴朝總兵力為兩千餘人,而日軍兵力卻達四千餘人;日本海軍派出的軍艦計有鬆島、吉野、千代田等八艘,而北洋海軍隻有超勇、揚威、濟遠和平遠四艘。雙方軍力存在明顯差距。

此時,日本的腰杆硬了起來。6月22日,他們公然撕下假仁假義的麵具,以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方案破裂為由,拒不撤兵,並向清政府發出“第一次絕交書”;此後,又逼迫朝鮮與中國斷交,並接受日方提出的所謂改革方案。

日本咄咄逼人,而此時李鴻章騎虎難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