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到正月初三才給朋友發去拜年短信的。我的原文是“請接受我己醜新春的祝福!國有大喜大悲,辦奧運,遇地震。我亦一喜一悲:兒成婚,母去世。以感恩之心感謝您的關愛,自當銘於心,付於行。我雖力有限,人有過,然赤誠待友,真心敬人,決不會虛情假意,更不會忘恩負義。祝
君新年快樂,全家幸福!”沒承想短信發出,回電甚眾,真讓我受寵若驚,以致感動不已。因為有許多人都是一兩天前才給我發了賀年短信的,新短信又是直對著我~個人發來的;許多人表達了“心有同感”、“感慨係之”、“十分感動”的情愫;好幾位朋友也傾訴了“一喜一悲”或“有喜有悲”,表達了互相理解、相互敬重、發自肺腑這樣的詞彙;一位朋友還肯定說,“問候雖在人後,掛念卻在心頭。醜牛不醜,不忘感恩,繼續努力奮鬥”,表達了一種鼓勵和期望……
廉價的短信,播種和收獲著厚重的情誼,更加讓我感受到了手機短信拜年的溫馨和親切。多年來,每收到一條短信,不管時間遲早,不論句子長短,不分單發還是群發,看到熟悉的人名,就會瞬間跳出一張親熱的麵孔,就會很快聯想起那熱情的關愛和幫助,甚至聯想到那些難以忘懷的感人細節,於是也就更加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和人世間親情友情同鄉同學同事同仁間的幸福之情。盡管在年三十晚上和初一上午因為“存儲已滿”的提醒而不斷邊收邊刪,許多還要邊記號碼以免朋友換了新號而不好聯係,但這種收刪不是一種煩厭的重複而是一種收獲的喜悅。
不經受嚴寒不知陽光溫暖,不生養孩子不知父母艱難,不經曆實踐不知生活苦甜。第一次給朋友發短信受到了肯定和鼓勵促使我一定要學會掌握時代的最新手段而融人社會的大潮,而且我認定,給朋友發短信拜年第一要真誠署上個人的姓名,第二要真心表達個人的意願,第三要真情運用個人的語言,第四要注意收信人的不同身份不要鬧出笑話或不愉快。以前早就聽說電信運營商們要雇用一些寫手在節假日或特殊時期來創作短信,也聽說某些人以創作短信而發財雲雲,我們當然可以理解商人的賺錢欲望和手段,也可以理解文人掙錢的無奈和艱辛,但在我看來,再精彩的語言一旦進入工業流程瞬間就變成丁幹枯的文字堆積,猛然一驚以為是一束鮮花的興奮瞬間會變成一束無香無味的塑料花的失望。與其如此,還不如自己隨意發一句“新春愉快”,那也是自己的話啊!今年就收到文化學者肖雲儒先生的短信“甩掉冬天的大氅,迎接綠色的春天”,頓時讓人眼前一亮,它是個性的,是文化的,是合乎自然和人文環境的,也是簡潔真情而又耐人尋味的,於是也就是讓人難以忘懷的。
於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