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何時竟然“嫌貧愛富”(1 / 1)

在報上看到一則中學的招生公告,內容是要上他們的學校必須參加他們組織的考試,然後根據成績擇優錄取。超出錄取分數線60分的學生,學費一次性優惠2千元;中考成績超過570分的學生,獎勵1萬元;超過600分的學生,獎勵2萬元,同時免收三年學費;雲雲。

市場經濟學校麵向社會,公平競爭,優存劣汰,采取一些擇優招生的措施似也無可非議,學校自主考試劃線錄取也很正常,以後的大中小學也很可能自主招生。但是,為了吸收高智力高分數的生源而不惜一萬兩萬的獎勵高分學生,用免收學費獎勵高分學生,這種做法,是否妥當?是否會造成嫌貧愛富的影響?教育會不會走上錦上添花和雪上加霜的大反差的兩極?

從普及義務教育這個角度說,學校獎勵優秀學生當然是為了給國家培養高素質高智力的優秀人才。但從國家社會這方麵看,總體上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所以,獎優不僅是對優秀生本人的獎勵,更應樹立先進典型和模範榜樣從而帶動全體學生向上爭優,提高全體學生的成績和素質。

從教育奠基科技興國這個角度說,學校招收優秀學生獎勵優秀學生也是為國家培養拔尖人才的最基礎的工程和起步的階段,似也無可挑剔。但我佃現在麵臨的現實是,不管是學生的經濟情況還是基本智力方麵,都不在-個起跑線上,許許多多的孩子,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和城市下崗職工、低收人家庭的孩子都隻能有基本的生活條件而在接受教育上捉襟見肘,難以自保,一些智力並不差的孩子也由於生活上的所困而造成學業上的落後,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如果不能滿腔熱情采取一切措施來促成挽救這一相當大的部分的學生,那是否是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的失職?

嚴酷的事實是,成績優異的學生中雖然也會有少數貧困的孩子,但多數是學習環境學生條件比較優越的孩子,他們不乏營養,不乏輔導書,甚至還吃小灶請家庭教師,而老師也常常給他們以青睞和關懷的目光,於是他們得天獨厚享盡陽光春風,怎能不春風得意?末了又僥幸再獲一萬兩萬獎勵,他們本來就不缺錢花,那這一萬兩萬意味著什麼?

成績較差的孩子,也不乏家庭環境優越而學習不行的,他們缺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但往往智力並不低下,而多數當是家庭環境不好基本生活困難的貧困的孩子,他們本應受到學校和社會的關注(當然我們的社會和國家也開始盡力幫助這些孩子),但由於學校的經費等諸多原因,這些孩子往往因為成績差不得不輟學或者加倍數倍地承擔繼續接受教育的重負。

在升學升級的過程中尤其如此,以至由此而造成一些不該發生的悲劇。不是麼?一邊是成績好的獎勵一萬兩萬,另一方麵,成績差的則少一分交一千少十分交一萬等等,一邊願打一邊願挨的為了孩子上學而使家長叫苦連天。家長叫苦不迭的家庭,孩子是什麼樣的學習心態和社會心態呢?能不出現困惑或悲劇麼?

我想,當國家和社會已愈來愈重視貧困的孩子和智力較差的孩子的受教育權利時,處在教育第一線的大中小學校以至幼兒園和我們千千萬萬的被社會尊敬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老師們,更是肩負著教育奠基教育興國的偉大曆史重任。學生智力有高下,學生成繢有優差,學校也會有困難,有坎坷,個人情感上也可能有遠近親疏,但從理智上我們卻應該像對待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樣一視同仁地給予他們熱情的關懷和誠心的鼓勵,在言行笑貌每一個細節上給他們以信心,以決心,以愛心,以關心。孔子一兩千年前就為我們立下了“有教無類”的古訓,孟子也告訴我們“教者必以正”,現實中有多少老師的言行關愛影響了學子的一生啊!而社會不也正是因此而給了老師們以極高的尊敬麼!

其實,“愛富”本身並沒有錯,我們國家提倡大家都富起來,提倡每

個困難家庭和地區盡快脫貧致富,那種越窮越革命的時代也遠我們而去了,大家都想富起來,盡快地富起來。但是,由貧而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一代人幾代人幾十代人的努力,我們必須正視現實,麵對現實,所以,“嫌貧”不是我們應持的態度,反而應當用各種辦法去關心幫助貧窮者才對。對貧窮的孩子,困難的學子,更要給他們以關心關懷關愛,至少我們可以用心靈去關愛他們,用微笑去對待他們。

教育,理所當然地拒絕嫌貧愛富。因為這裏的愛富是在嫌貧前提下的愛富,曆來就為國人所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