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屆高考時。
又是一年獨木橋。
千千萬萬的家長在“獨木橋”的理論指導下對自己的孩子提出了許許多多苛刻的要求,千千萬萬的孩子提心吊膽顫顫巍巍或自覺或很不情願的向那座“獨木橋”擠去,更有千千萬萬與孩子高考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社會方方麵麵的人們以至包括盡管自己絕無任何聯係但依然情趣盎然的旁觀者也都彙聚橋下橋邊,共同關注這驚心動魄卻又似乎順理成章的一幕。
這是當代中國的奇觀。
進入2l世紀人們本應思維更現代一些,然唯此“獨木橋”論多少年勢頭不減,至今尤甚。
君不見國家總理也呼籲消費,而中國老百姓卻捂著錢袋隻進不出或多進少出,為什麼?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家長們都在為自己的孩子積累學費,準備這“獨木橋”前後的花銷。
現在的中小學,包括上個幼兒園,為什麼開銷那麼大,上得那麼難?
為什麼中學名校的校長比省長市長還牛皮幾倍?還不是這個“獨木橋”論在作祟?還不是這個論調的延伸或翻版?信不信,君盡可思之。
望子成龍是中國人濃厚的傳統文化,沒有什麼可指摘的。其實,一個世界的人誰都希望子女成才,超過父輩,這也正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的自然規律。而問題在於,望於成龍,子就成了龍麼?
中國是個龍的國度,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但中國老百姓幾千年來隻把皇帝看做“真龍天子”,有多少能幹的大臣、皇族、文魁、武將以至狀元、探花、舉人、秀才,誰會被看做龍呢?又有誰成了龍呢?
中國人創造了許多龍飛鳳舞、龍鳳呈樣的美好字眼,誰曾見過漫天遍野的空中群龍翻騰呢?
既然望子成龍隻是個美好的期冀,既然現實生活需要我們不僅僅是期冀而應是腳踏實地對待子女的成才教育,我們幹嗎還要刻意製造和追求“獨木橋”的悲劇呢?
我們麵前的“獨木橋”悲劇還少麼!
“獨木橋”悲劇的要害在於一錘子買賣!一考定終身!鯉魚跳龍門,一次性跳過去就是龍,跳不過去就永遠是蟲。
於是,我們千千萬萬的可愛的下一代,本可以條條大道通羅馬,以自己的天賦、嗜好、熱情、興趣、理想、追求去逐漸成就自己人生的美夢,或即使出師未捷身先死、未酬蹈海亦英雄,那也心甘情願呀!可在強大的從家庭到社會的“獨木橋”謬論之下,青春的火焰過早地熄滅了,智慧的幼芽過早地摧殘了,理想的橋梁過早地垮坍了,20歲,才20歲呀,多少天才被葬送,多少天穎被埋沒,多少天賦被斷掉!
跨過了獨木橋的就都成龍成才了麼?拚死拚活的奮鬥(當然主要是死記硬背),不就要過這座橋麼?自此一生大路朝陽,還需要頭懸梁錐刺股高點明燈下苦心麼?
我們多少人津津樂道的“獨木橋”論,不就是這製造悲劇、摧殘人才的荒謬之道麼?
應該說,“獨木橋”論的始作俑者、大鼓吹者、竭力實踐者,首在家庭,尤其在父母自以為一生平平無所作為的普通人的家庭。越是自己不濟,越寄希望於後代,壓在盾代身上的不僅是孩子的理想,更有一重是父輩的夢想。不問客觀條件、基礎、環境、氣候、師承情況和方式方法,一味或棍棒、或嚴酷、或嘟囔、或嘲諷、或眼淚、或乞求等等,硬是要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去肩負兩代人夢寐的大梁,這於孩子之身、之心,利矣?弊矣?
優矣?劣矣?動力矣?阻力矣?家長們,你深思過沒有?
記得作家老舍有段名言,他說隻要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有一個事做,有一口飯吃就行,並沒有施加什麼壓力,孩子卻個個有出息。魯迅的兒子沒有當作家,卻成了物理學家;魯迅既沒有苦口婆心言傳身教授以秘訣讓兒子成才,周海嬰也沒有在少年青年時代受到家庭教育的任何壓力,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順理成章。這個理,是人生道路之理,是自然規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