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上有個命題,規律隻能遵循,隻能通過學習去摸索去掌握,而不能去創造。可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總想按自己的思維去成就自己孩子的未來,這是不是有點淩駕於規律之上的悲劇色彩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前一段在京和清華百餘學生座談時講到,他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差,但繪畫成績很好,父親認為他應該學建築,但他喜歡的是物理,父親反對說,學物理是無法生存的。父親做夢也不會想到兒子不僅學了物理,不僅能夠生存,而且成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還說他的弟弟小時候上學更糟,連高中都沒有畢業,但他後來則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是他們家掙錢最多的人。
同樣在清華學子這個座談會上,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拉夫林說,他從小喜歡拆裝家中的電器,極度的好奇使他試圖了解那些東西的內部結構。
最冒險的是有一次他竟然把家裏的彩電完全拆開了。這放在我們身邊那還了得,家長非狠揍你一頓不可。家長也有理由呀,這麼亂動電器,還不怕哪一天被電打死?拉夫林說他至今依然十分感謝父母的寬容,也許正是這種寬容,正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成就了這位後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不是麼?
像朱棣文、拉夫林這樣的事例,在中外,在古今,不勝枚舉,有多少學者,有多少在社會具有極高造詣的人,並沒有走過、並沒有看重這座“獨木橋”,但他們卻創造了人生的輝煌。
當然,批判“獨木橋”論並不是說,家庭教育可有可無,對孩子也放任自流,這就又走到事物的另一個極端去了。人生與生俱來的惰性和好玩決定了孩子不善於珍惜時間和集中精力,這就需要家長的引導和管理,不能對孩子厭掌逃學也置若罔聞,視而不見。但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講方法,否則欲速不達,事倍功半,甚至情緒對立、心理逆反,那怎麼能教育出好孩子呢?
需要提醒家長和社會的是,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選擇,要和孩子平等相處,要以情感以理服人讓孩子口服心服,特別是多鼓勵少批評不指責忌粗暴,換位思考一下自己的昨天今天到底比孩子優秀多少,再設身處地想想孩子究竟是孩子,我們的教育就會效果更好一些。二是給孩子創造讀書的環境,讓孩子多讀點各種各樣的課外書。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總結傳承,讀書是人生成才的捷徑。同時盡可能允許和引導孩子接觸社會,多多實踐。培根這樣說:“天資之改善須靠讀書,而學識之完美須靠
實踐;因天生資質猶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學識對其加以修剪,而書中所示則往往漫無邊際,必須用經驗和閱曆界定其經緯。”這一點,於孩子終生受益。三是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一個夫妻整天爭吵的家庭,一個下班回家隻知開電視的家庭,一個終日混跡於麻將桌的家庭,一個父母不講文化品位的家庭,怎麼寄成龍成才的希望於孩子呢?
該是結束“獨木橋”的時候了,時代的信息化,市場經濟的競爭,穩定發展的環境,國際接軌的大趨勢,加上孩子們天性的發展,學識的提前思維的新潮,以及身體和情感的脆弱等等,需要我們給孩子以條條大道通羅馬的寬鬆與和諧。孩子不僅僅是你們家庭的孩子,他們更是世界和未來的希望所在。
於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