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媒體管理的發展趨勢(4)(3 / 3)

4.區別於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

黨的十六大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區別,明確強調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文化產業”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產物,是文化“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有效途徑。我國加入WTO的服務貿易協定中,對音像、旅遊等文化產業作了承諾。在不損害中國審查音像製品內容權力的情況下,允許設立中外合作企業從事除電影以外音像製品的分銷和錄像帶出租,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外國電影,也允許外資進入旅行社和旅遊經營。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需要在音樂、戲曲、影視文藝創作等領域,通過恰當的產業政策及競爭政策形成具有綜合競爭力與專業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我國5000年悠久的曆史與文化,為我們推陳出新創造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加上我國經濟實力的提高與國際影響的擴大,在找準市場切入點與做好商業運作基礎上,我國的文化產業有可能成為新興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際上一般把文化產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強烈大眾需求的通俗性娛樂,對這類文化產業的生產組織,一般強調其盈利目的而不過分強調其藝術價值,這類產業需要市場機製的商業運作。另一類是非盈利文化產業,它包括了古典音樂、嚴肅的戲劇、詩詞欣賞、古典與現代藝術舞蹈、“高雅”藝術等等,該類文化產品更強調其藝術價值。

理論與實踐說明決定文化產業需求的是文化消費者的藝術趣味。文化產品與服務的藝術趣味具有積累性。人們對音樂、文學、戲劇及表演的欣賞及其消費而願意付出的代價決定於人們對該種藝術所具備的知識與理解。這種文化趣味要通過教育與經驗而獲得。因此,“高雅”藝術與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如博物館、圖書館等)還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支持。這也是發達國家對文化產業所采取政策的基礎。

二、媒體的集團化發展

數字技術革命的到來使廣播電視從節目傳輸、覆蓋方式、市場格局、管理體製都發生了質的變化,也加劇了媒體內部的競爭和外部的競爭與融合。新技術條件下的市場形勢,也要求中國媒體業盡快上規模、上水平,以大型產業集團的形態應對挑戰。

媒體的集團化、產業化發展代表著傳媒業發展的大趨勢。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集團化側重於媒體的發展規模,產業化則側重於合理的產業結構布局,完整的產業鏈。

(一)集團化是規模經濟

20世紀90年代至今,對以美歐為主的西方傳媒世界而言,兼並、重組、收購、聯合……這一幕幕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輪番上演,此起彼伏。一個媒體巨人消失了,另一個更大的“巨無霸”誕生。1995年7月31日,迪斯尼以190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1995年8月1日,美國通用電氣兼並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1997年美國微軟公司兼並美國全國廣播公司(ABC);2001年1月,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完成了市值高達3500億美元的“世紀並購”;2003年10月10日,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和維旺迪環球公司簽署了並購協議,成立NBC-全球公司……現在,以時代華納(美國在線—時代華納2003年10月16日起已正式更名為時代華納)、迪斯尼、維亞康姆、康卡斯特、索尼、維旺迪環球、新聞集團等為主的全球50家最大的傳媒集團占據了世界95%的媒體市場份額。集團化、多元化、全球化已彙流而成當今世界傳媒發展的主流特質,並深刻影響著世界傳媒業的發展走向和整體格局。世界傳媒集團化發展的兼並浪潮也波及中國,深深刺激著中國傳媒業的神經。

目前,中國傳媒市場規模達到1000億人民幣,從1998年起傳媒業利稅總額已超過煙草業,成為國家第四大支柱產業。中國傳媒集團化以報業集團的組建為發端,傳媒的產業化經營已經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企業間任何一種交易過程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種代價就是交易費用。而交易費用的大小取決於企業的組織規模及交易形式。如一個多企業的聯合體,它就可以形成一定的內部交易市場。與一般的市場交易不同,內部交易市場保障條件充分,交易雙方減少了風險和過度競爭,減少了尋找交易夥伴和達成交易過程的活動費用,從而使交易費用降到最低點。這種以節約交易費用而產生的對多企業聯合體的需求成為企業走向集團化的一種動因,這一理論同樣也可以用來解釋傳媒集團產生的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