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媒體管理的發展趨勢(4)(1 / 3)

第三節媒體組織的分裂與融合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結合實踐,我們可以把“媒介融合”進行分類。早在2003年,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戈登便歸納了美國當時存在的五種“媒介融合”的類型:

一是所有權融合(Ownership convergence)。大型的傳媒集團擁有不同類型的媒介,因此能夠實施這些媒介之間的內容相互推銷和資源共享,如美國佛羅裏達坦帕市的媒介綜合集團(the Media General company),美國俄亥俄州的新聞電訊集團(Dispatch Media Group),都是將各自在同一地區所擁有的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和網站進行了融合。

二是策略性融合(Tactical convergence)。指所有權不同的媒介之間在內容上共享,如分屬不同媒介集團的報社與電視台之間進行合作,相互推介內容與共享一些新聞資源。

三是結構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這種融合與新聞采集與分配方式有關,如美國《奧蘭多哨兵報》決定雇用一個團隊做多媒體的新聞產品,使報紙新聞能夠加工打包後出售給電視台。在這種合作模式中,報紙的編輯記者可能作為專家到合作方電視台去做節目,對新聞進行深入報道與解析。

四是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這主要指新聞報道層麵上一部分新聞從業者需要以多媒體融合的新聞技能完成新聞信息采集。兼文字、攝影、視頻等多項技能於一身的“超級記者”的工作便屬此類。

五是新聞表達融合(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這主要指記者和編輯需要綜合運用多媒體的、與公眾互動的工具與技能完成對新聞事實的表達。

盡管這是美國確實存在的一些現象,但這種劃分的標準並不一致,前三種是“媒介組織行為”的劃分,後兩種則是以從業人員的角度進行劃分。

一、媒體全球化與我國媒體的發展策略

(一)媒體全球化的影響

媒體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產生的影響比其他任何一種傳播方式都更為深遠。隨著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傳播全球化擴展了全球不同文化廣泛的交流與分享,使跨文化傳播成為人類日益普遍和頻繁的超越文化屏障實現認知、理解及互動的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廣播影視業在規模和實力上還難以同世界傳媒巨頭相匹敵。隨著外來文化產品的大量湧入,外來文化表達的價值觀念會和本土文化產生碰撞。近年來,國際上已形成了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迪斯尼、新聞集團和德國的貝塔斯曼等70多家全球性和區域性的媒體巨人,實現了廣播、電影、電視、圖書報刊、音像製品等多媒體經營,基本控製和壟斷了當今世界的傳媒市場。以電影為例,好萊塢成了世界上很多國家電影市場的晴雨表,這些國家似乎逐漸被強勢文化(好萊塢)拉向了一個同質化的下場。對中國來說,仍然存在著這樣的擔憂。

80年代以來,愈來愈多的貼著美國商標的商品、電影、米老鼠等一係列反映大國文化和價值觀的東西衝擊著發展中國家市場,有意無意間展示、倡導了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而對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產生了重大影響。以可口可樂、麥當勞等具有象征意義的美國文化一方麵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麵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觀念。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約翰湯林森博士在他的《文化帝國主義》中提出了“文化帝國主義”的概念,指出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確實在有意或無意地控製發展中國家的媒體係統和文化生活,也就是說在文化傳播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從消費文化的輸入和滲透,逐步實現了物質文化的趨同,並且政治文化和心理文化的趨同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範圍內也在加緊進行。

文化的同質化是近年來爭論很激烈的一個話題。在傳播全球化的過程中,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文化的適應性使跨文化傳播呈現出“單向性”和“同質化”的趨向,即強勢文化單向地流向弱勢文化,而弱勢文化在強勢文化的侵入和滲透下,不得不認同和接受強勢文化的價值取向與行為規範等,以適應強勢文化主宰的社會係統,因而出現弱勢文化的特質逐漸與強勢文化趨同的現象。有人認為文化同質化如全球經濟趨同一樣,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就中國的媒體來說,全球化傳播帶來的是正反兩方麵的影響。一方麵是國內外媒體行業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它增加了中國媒體改革發展的緊迫感和推動力,我國媒體的不斷對外開放為我們進一步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豐富媒體內容、提高媒體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從另一方麵來說,我國媒體將麵臨境外文化產品湧入的壓力,也將麵臨相關行業激烈市場競爭的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