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媒體管理的發展趨勢(2)(1 / 3)

二、高新技術在媒體中的應用

高新技術在媒體中的應用相當廣泛,對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影響最大的是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媒體進行新聞傳播的方式更多種多樣。以電視為例,首先,是用衛星直播,改善地麵覆蓋技術。這使得電子媒介如廣播電視等更加普及,規模更加擴大,使得各種媒體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其二,是有線電視的發展。早期的傳輸線路都使用電纜,光纜問世以後以其優良的性能,至少在主幹線上逐步取代電纜,而形成光纜/同軸電纜混合(HFC)傳輸網絡。天上的衛星電視廣播和地麵有線電視網相結合,使有線電視迅猛發展。“無線上星,有線入戶”成為今天電視傳播的主要形式。

有線電視有以下的特點:(1)節目容量大,所使用頻道數不受無線電業務影響,目前設計的係統大部分能傳送30—60套節目,今後可達到500套;(2)不易受外界幹擾,節目質量高;(3)可進行雙向傳輸,可與計算機網絡等相連接,可提供多功能服務。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規劃建設的全國廣電主幹網的全麵竣工,各省市有線電視網實現了全國聯通,一個擁有8000多萬用戶的世界第一大有線電視網(CATV)在我國誕生,大大加快了全國廣播電視相互溝通。其三,是圖文電視和電視數據廣播,利用頻帶間隙或時域空隙在播送常規圖像的同時傳送數據。它將利用電視網實現大麵積數據覆蓋,使電視網同時成為數據網。利用這個數據網可以進行兩種類型的服務:麵向公眾的和麵向專業用戶的。前者利用圖文電視接收機收看圖文電視節目頁,也稱圖文電視廣播;後者則是利用插有圖文電視數據的PC接收卡的計算機接收數據,稱為電視信道廣播。

現代電子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對媒體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是媒體製作、播出、接收設備的質量的提高。在今天,媒體的各個環節乃至各個環節連成整體的運作,都朝著計算機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如中央電視台的技術係統在“八五”期間實現了五個轉變,即:(1)攝像機由攝像管向CCD的轉變;(2)錄像機由3/4模擬分量向1/2模擬分量轉變;(3)ENG由分體式向一體化轉變;(4)播出方式從計算機控製人工上帶的半自動化播出向計算機控製機械手上帶的全自動播出方式轉變;(5)從模擬播出係統向數字播出係統轉變。新技術還不斷豐富著新聞媒介的報道手法,開拓著新聞媒介的業務領域,如利用先進的傳送設備進行現場報道。二是一些使各種電子傳播媒介的自然功能或技術功能進一步改善和擴展的技術的發展。

如采用各種性能優於現有電視的優良電視;研究實現不同電視製式之間相互兼容;采用模擬分量技術或數字技術製作和傳遞節目等;采用新的技術體製具有新的技術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新型電子信息傳播媒介,如高清晰度電視係統、激光電視係統、多媒體電腦網絡係統等。這些新的媒體形式使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更多了,信息的質量也將提高。三是電子計算機在媒體中的廣泛應用。其應用主要是信息處理和控製,如用於磁帶庫管理,節目播出控製資料的查詢,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設備的管理等等。由於電子計算機在信息處理上具有強大的功能,使原有的工作方式及組織機構發生巨大改變。最後隨著一些傳播新技術的采用,電子音像業的主要活動逐步按照社會化現代化大生產的方式來組織,實行專業化分工和大規模協作。係統工程技術的應用將使傳統的行業經營方式得到根本變革,單一的媒體傳播方式將逐步為多種傳播媒介和形態綜合為一體的新格局取代,如近幾年來不論是印刷傳媒報紙、雜誌,還是廣播、電視都紛紛在因特網上建立網站。

近兩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其對傳統的大眾傳媒即報紙、期刊、廣播、電視形成強大的衝擊。流動在因特網上的信息有五大特點:極大豐富、形態多樣、全球傳播、自由和交互。它具有四大傳媒的一切表現形式和特點,同時具備它們不具備的特點。因特網的出現和普及吸引了越來越多傳統傳媒的受眾,將引起媒介市場的重新劃分,越來越多的傳統傳媒的忠實閱聽人將轉向因特網這一新媒介。因特網提供的信息十分多樣,教育、生活、科研、新聞、時事,應有盡有。僅以提供新聞而言,相當多的各類站點都提供新聞,甚至有不少專門提供新聞的網站。如美國的南多新聞網(Nando Net),就是一家電子新聞網,全天候隨時更新新聞,特別注重提供全球要聞和工商業新聞。互聯網除了在信息來源方麵對原有大眾傳媒構成強勁的挑戰,對目前的媒體工作者素質、工作形態和媒體內部結構及相互關係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並引起一係列變化。在互聯網對原有傳媒衝擊的同時,傳統大眾媒介也在利用互聯網,眾媒體紛紛在互聯網上建立自己的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