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是一場全世界範圍的新技術革命,是媒體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的媒體數字化是國家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是國家信息化的基礎,是與時代同進、與世界同步的必然要求。隨著各信息領域技術的不斷融合,媒體的產業結構和發展策略都將產生巨大的變化。本章將從新技術的影響,媒體消費趨勢以及媒體組織等方麵展開初步探討。
第一節高新技術對媒體管理的影響
高新技術是相對於二戰前的科學技術水平較低而言的,實指當代新興科學與高水平的新技術,包括尖端技術和先導技術。它們大致包括以下十項:微電子科學和電子信息技術;空間科學和航空航天技術;光電子科學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材料科學和新材料技術;能源科學和新能源、高效節能技術;生態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地球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基本物質科學和輻射技術;醫藥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等。這些技術發源於20世紀40年代,成熟於70年代,其成熟標誌就是全球掀起了技術創新並將其轉化為產業的熱潮,這個熱潮至今方興未艾。
高新技術的發展給現代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它們作為新一代生產力具有與以往生產力係統截然不同的特征。這些高新技術的高速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使世界的麵貌產生巨大的改變。其中的一些技術對媒體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如電子計算機技術,互聯網絡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包括微波技術、衛星通訊技術、光纖技術)等。
一、高新技術的發展
(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945年底,在美國首次研製成功人類第一台計算機,這台機器重30噸,占地麵積達167平方米。在美國數學家馮·諾伊曼的主持下,1949年誕生了第一台存儲程序的計算機,又稱第一代機,這台計算機為後來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1959年,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問世,由此,計算機進入了第二代。1964年,IBM第一代360係列計算機問世,這是第一代通用計算機,為研製這種計算機,IBM投資50億美元,比二戰期間美國政府投入到原子彈研究的錢(20億美元)還要多。至此,計算機進入了第三代。70年代以後,出現了計算速度更快、存儲量更大的巨型機。進入到80年代以後,中大型計算機問世,於是開始了第四代計算機的時代。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計算機已經成為一門複雜的工程技術學科,它的應用從國防、科學計算,到家庭辦公、教育娛樂,無所不在。90年代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多媒體的應用提供了條件,多媒體技術已成為世界高技術競爭的一個焦點。目前多媒體技術比較成熟的應用有:交互式學習、影像處理與傳輸、建築設計、工程設計、音樂作曲和編輯、美術動畫製作、服裝設計、裝潢設計等。正在進入實用的有新聞采集、視頻會議等。視頻節目點播和電視購物處於初期應用階段。
如今多內核技術,同步數據技術SAS,服務器技術虛擬化、刀片化等成為了新的趨勢。新的技術勢必帶來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也會受到新的衝擊。
(二)網絡技術的發展
從網絡技術的發展看,因特網起源於美國國防部在1969年創辦的一項實驗工程,名叫阿帕計算機網,開始用4台計算機互聯實驗,到1977年網絡節點達57個,連接各種計算機100多台。通過對ARPA的分組交換技術和網絡互聯技術的研究,形成了TCP/IP協議。這一設計允許成千上萬的網絡進入互聯網絡,不同尋常的事實是,網絡中的每一台計算機原則上都與任何一台計算機具有同樣的能力,所以,任意一台計算機都可以與其他計算機交流。在RPA網發展的同時,美國一些機構以TCP/IP技術協議為基礎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麵向全國的計算機廣域網。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NSFnet,連接範圍包括所有的大學及研究機構,通過5個大型計算機中心把全國的研究人員聯係起來。構網方式以校園網為基礎,然後通過區域性網絡,再互聯成全國性廣域網。此外,美國宇航局、能源部等部門的計算機網絡也相繼建成。歐洲、日本等也積極發展本地網絡,在此基礎上互聯成Internet。1992年1月,Internet協會(ISOC)應運而生。進入90年代中期,因特網的規模在全世界範圍內更是迅速擴張,到今天網絡用戶已超過億戶。因特網的服務功能主要有電子郵件(e-mail)、萬維網瀏覽(WWW)、網絡新聞組(Usenet News)、文件傳送(FTP)、遠程登錄(Telnet)、網絡查詢(包括Archie、WAIS)等。用戶利用網絡來獲取信息、發布信息和交流信息,使用最多的是以下三項功能:網絡瀏覽、電子函件和電子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