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過後,因為千年蟲問題的有效遏製讓所有的人心中沉下了一塊石頭,但是,它帶來的衝擊波卻不得不給人類留下了更多的思索:人類在信息技術上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不必要的吝嗇可能會是一個更大的浪費。看來,“能量守恒”的這個法則是亙古不變的。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比千年蟲更加煩人的臭蟲(BUG)
計算機是一種“缺憾的技術”。實踐證明,再聰明的編程師也免不了犯一些錯誤,一不小心就會在程序中留下一些“臭蟲”(技術上稱其為BUG)。一些技術專家統計,大約在一千行程序中,就會存在一個“臭蟲”。而如今的係統軟件、應用程序,越做越大,動輒就是上萬行。如果這些“臭蟲”是關鍵的,將會是致命的危險。
通俗地說,“臭蟲”就是計算機係統軟件硬件存在的缺陷。一些專家把係統缺陷分為如下幾類:
一般缺陷;
涉及遠程進程調用的缺陷(包括NFS,NIS等);
涉及防火牆的缺陷(包括Spoofing,Souce routing等);
涉及電子郵件發送的缺陷;
涉及Web的缺陷;
涉及WinNT的缺陷;
有關拒絕服務的缺陷。
正因為計算機軟硬件中的種種缺陷,從生產和使用之日起,計算機廠商和用戶就開始了無時無刻的“修補”。“漏洞”對於計算機來說是無法避免的,為防止“漏洞”帶來的種種麻煩,“亡羊補牢”式的防範成為廠商和用戶不可推卸的責任。
美麗的“罌粟花”——網絡世界的黑惡勢力
把計算機病毒比作“罌粟花”的原因在於溫和麵紗掩蓋下的惡毒本質。有資料介紹,1984年9月,當美國的福瑞得B考漢博士提出了計算機病毒的概念並進行了病毒行為的演示時,許多專家還不以為然,認為這種程序行為不會造成什麼危害。4年之後,1988年11月,美國康乃爾大學計算機係研究生羅伯特泰潘莫裏斯在ARPANET網上釋放的蠕蟲程序,8小時蔓延到6000台聯網的計算機後,引起一片恐慌。卡內基梅隆大學很快建立了計算機應急響應小組(CERT)。這意味著人們對病毒危害開始高度警惕,並且采取了防範措施。
初期,計算機病毒還隻是蔓延於操作係統相對開放的DOS環境中,借助帶毒磁盤的交換使用,對單一計算機構成危害。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計算機的傳播迅速蔓延,病毒的種類數量、造毒機製、危害表現愈加肆虐。
對於病毒的侵襲,誕生了各種各樣的防火牆和反病毒軟件,但是,迅速傳播和不斷變異的計算機病毒,很多防範措施都顯得無能為力,所以,國際電腦安全協會反病毒專家在萬般無奈之際提醒電腦用戶:警惕陌生人寄發的電子郵件;不要輕易點擊電子郵件附件,特別是以.exe結尾的可執行文件;隨時更新反病毒軟件;選擇免費下載軟件時要特別小心;及時修改上網密碼。
可以看出,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與網絡技術安全性降低稱為網絡時代的重要矛盾。通過Intranet和Extranet的解決方案來應對Internet的自由開放產生的安全隱患;通過各種修補係統方案和反病毒軟件來增加自身免疫以及應對“惡勢力”的侵襲。然而,單單從經濟的角度,人類為了這種防禦付出了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