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傾斜的平台——網絡泡沫代價慘痛遊戲規則等待建立(11)(1 / 2)

二、經濟防禦:從虛擬泡沫到理性務實

互聯網提供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巨大平台,創造了傳統經濟與新經濟相互補充的經濟創新模式,刷新了傳統經濟理論,為世界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如果過於誇大網絡經濟的作用,必然帶來經濟的虛假繁榮,導致網絡平台的傾斜。在網絡經濟初期,由於概念代替經營、單一的眼球經濟模式、跟風投機盛行、產業鏈條的斷裂、消費市場的不成熟、網絡規範的缺乏等等原因,最終導致了全球性的網絡經濟泡沫的形成與破滅。麵對一個有著遠大前途卻給全球經濟尤其是給電信業帶來了罹難的網絡來說,平心而論,它本身沒有錯,大錯特錯的是當人們對網絡的認識出現偏差的時候,一係列的悲劇就在所難免了。

自2000年到2003年全球網絡泡沫之後,全球網絡經濟逐漸陷入沉思,努力從沉痛中調整出來,挽手走向網絡的理性時代。

第一,網絡是一種偉大的工具,它的確對國民經濟、社會政治、科技文化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網絡的“工具性”被誇大到代替一切的時候,也就是“工具”和“主體”發生倒置以後,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網絡並不能主導、主宰社會經濟。網絡所帶來的信息化必須與傳統工業化有機結合,才能健康發展。

在很多情況下,網絡有能力掀起一場革命,對很多企業來說,網絡會帶來好處,但不會在實質上改變其核心業務。也就是說,網絡會促進創新,因為它能夠加快知識和信息在社會中的傳播速度。但是,過去的教訓告訴我們,不管是在零售業,還是在製造業或者交通運輸業,主體因素比網絡扮演的工具因素更重要。經驗表明,電子零售公司業績的好壞在於這家公司搬運箱子的速度快慢,而不是網站設計的優劣或這家公司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虛擬商店。把供應鏈通過網絡連在一起,的確能夠減少成本、縮短時間,但是製造商的成敗最終取決於是否開發出了好的產品,以及是否找到了以低成本生產高質量產品的方法。網上預訂機票能夠為乘客提供更多的便利並提高單位乘客的收入,但是網絡對交通堵塞、過時的空中交通管製係統和飛機上的機械故障等問題卻無能為力。

工具終究還是工具,過分神化網絡的作用,忽視了經濟主體對網絡的吸收與應用,正是導致網絡泡沫、網絡經濟蕭條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網絡隻有融入企業,促進改變企業的傳統商業模式,使企業在客戶管理、夥伴管理、內部管理、市場營銷等各方麵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才能真正釋放能力,大大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第二,網絡經濟不可能超越基本經濟規律。網絡經濟中的概念化經營違反了物質生產的一般規律。以概念擴大融資,以炒作拉動股市本身就是建立在泡沫之上的空中樓閣。相對於傳統經濟來說,網絡的確是個很了不起的發明,是個很優越的生產工具,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諸多的便利,給創業者提供了廣泛的想象空間。但是,當無限度地誇張了網絡的作用,顛覆了一切經濟規律的時候,這顯然是過分地神化了概念,虛化了經營,違背了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的一般規律,其悲劇結果不言而喻。

我們知道,等價交換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而網絡經濟中一度出現的“免費”現象則使價值與使用價值相背離,一方支付了價值卻不能換取另一方的使用價值。對於網絡服務商來說,維持網絡的運行是需要支付巨大成本的。他們用巨額的資金買來足夠的“帶寬”和設備,才使得用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自由穿梭。就像司機到高速公路的收費站就要自覺地停下繳費一樣,網民在網上享受了服務,就要為這種服務支付鈔票。否則,就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網絡企業就無法正常運轉。可見,免費所產生的“因果鏈”將會是:免費的早餐——免費的午餐——最後的晚餐。對網絡來說,永遠免費的結果是企業倒閉,用戶所需要的服務也隨之“同歸於盡”。一位擁護收費的消費者呼籲:“如果網絡公司不顧客觀經濟規律,自己硬充燒錢的機器,狂熱打造假繁榮的泡沫現象,那麼轉型甚至破產就是網絡公司的唯一結局。”

第三,網絡泡沫引發的悲劇告訴我們,對於一種新技術必須給予客觀、理性的分析,審慎發展。新技術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這種新技術靠犧牲沉重的代價來換取的話,那就得不償失。所以,衡量一項新技術的重要標準應該是,它是否有利於推動經濟的發展,是否符合現實的應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