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教育部的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係、中國科學院的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工程、中共中央黨校的全國黨校係統數字圖書館工程以及中國文化部的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都已全麵啟動,並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重視。但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與國外數字圖書館建設相比,總體上仍處於落後地位,麵臨著很多的困難。基礎教育這一塊尤為突出。教育部於2003年11月在北京召開了數字圖書館工作會議,目的就是要加大這項工作的力度。但廣大學校對這項工作的整體思路還不明確,特別是在資源管理和資源共享方麵尚未形成共識。在這方麵,也存在二種不同觀念:一是還是前麵所說的觀察和等待;二是認為數字圖書館就是買若幹文獻光盤,或買進製作商的“數字圖書館”,還有的連本校的傳統圖書都不對學生開放。為了急速擴張的辦學規模,為了達到“生均冊數”,幾乎天真地買進成百上千張光盤,據說,有的行政部門檢查時,一張光盤可抵25冊書。因為現在市場上一本圖書要20多元,而一張盜版光盤隻要四五元。即相當於買500元錢的書。買回的光盤既無光盤塔讓讀者讀取,又沒有那麼多的帶光驅的電腦供學生使用,因而逐漸被打入“冷宮”。這二年又流行買“數字圖書館”(其實是一個書刊文獻的數字資源庫,加僅能檢索和瀏覽這一個庫的平台),買一個庫,即有一檢索平台,多個庫多種平台,它們間的格式不一,檢索平台不一,最後,因使用麻煩而逐漸被人遺忘。其實,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還不完全是一碼事,雖然,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在目前看來有此消彼漲之勢,但大多數圖書館專家認為,至少,在21世紀將是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共存共榮的時代。
一部《紅樓夢》,紅學家可以從曆史、政治、文學、建築、民俗、醫學、心理學等不同的角度去深入研究,把相關的內容摘錄分析並做成專題數據,結合編程人員編成不同檢索角度的軟件,以後研究或喜愛《紅樓夢》的人隻要按自己的要求去檢索。有了數字化圖書館的專題索引和全文數據庫,人們坐在家裏就可通過網絡從數字化圖書館檢索到自己喜愛的專題片斷。當然,在計算機熒屏上閱讀《紅樓夢》原作,不僅有損身體、視力,從文字閱讀和文學欣賞的角度,都遠不如憑窗聽雨,夜讀《紅樓夢》來得那麼方便和意境真切。中小學傳統圖書館在對學生進行傳統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方麵,在鑄就一代一代人的民族魂和脊梁方麵,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賣火柴的小姑娘》8~12歲的女孩看了,會產生人道主義的情愫。如到了談婚論稼時再看就毫無作用了。12~16歲的男孩看了《嶽飛傳》和《方誌敏》會熱血沸騰,義憤填膺,心中升騰起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如果到30歲商海或宦海沉浮後再來看這類書,就很難達到震撼心靈的效果。所以圖書館對青少年讀者,有一個讀書的心理年齡和時效性的問題。而傳統圖書館在這方麵就大大優於數字圖書館。所以,對於數字化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工作者一方麵要有緊迫感,積極探索,另一方麵也不要杞人憂天,以為它會衝跨傳統圖書館而放鬆手中的工作。有專家說,數字圖書館不是傳統圖書館的延伸,數字圖書館的思想和方法雖然不少取自傳統圖書館,但數字圖書館並不一定要在傳統圖書館實體的基礎上建設。事實上,數字圖書館之所以被稱為數字“圖書館”,更多地可能隻是一種借用和比喻,有與傳統圖書館相類似的功能和作用,而並未確定其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之列。
在學校,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都是為學校教育教學和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服務的。但前者偏重思想和政治教育,偏重傳統文化和人文環境對學生的查詢,而且應“細嚼慢咽”,日積月累;後者則偏重當前和實時信息的快速檢索,且五光十色,絢麗多姿。如兩者結合,則可以優勢互補,成為我國學校教育豐富而強大的知識庫和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