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傳統圖書館的自動化與數字圖書館(2)(2 / 3)

①數字圖書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個單獨的物理實體或文獻貯存處,而是遠遠超越了物理場所的限製,是一個以讀者為中心的,由分布式數據組成的信息空間。

②數字圖書館功可以是書目、題錄,但更具優勢的是以全文檢索、多種媒介、多種語言為特征。數字圖書館由於它龐大的資源庫,可真正實現資源共享。

③數字圖書館的“館藏”不局限於實體文獻,它將擴展到不能以印刷品形式記錄和傳播的數字式人工製品。它具有聲、光、圖像、影視等多種媒體,其存儲的載體也相應地有光盤、磁盤、錄音、錄像帶以及各種類型的數字化、電子化裝置。

④讀者對於數字圖書館的“館藏”的利用,不受處所和時間的限製。數字圖書館通過互連的計算機網絡,把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數據庫和知識庫有組織地連接起來,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的約束,使用戶或讀者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或獲取任何所需的資源信息。

過去,我國的傳統圖書館的主要功能是收藏,進入20世紀後,逐步對所收藏的以圖書為主的文獻資料通過組織目錄對讀者提供借閱服務。我國的中小學校在1966年之前,隻有大中城市及一些縣城主要中學有圖書館。1978年後,全國中小學圖書館發展迅速。到了本世紀,在我國東部與中部,有一大批中小學圖書館初具規模,實現了自動化管理。

圖書館計算機的自動化管理,把圖書館傳統手工業中的采購分類、編目流通和查檢,發展為在網絡條件下進行聯合采訪,聯機編目、高效流通和聯機查詢(高校館又稱為公共書目數據聯機檢索,英文縮寫為OPAC),以充分利用館藏圖書服務教育教學為目標,加快我國中小學圖書館的基礎建設。

傳統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的共同特點是收藏以圖書資料為主的實體文獻。它們經過逐步演變,後者開始收藏非紙質型的實體文獻,如音像、光盤等,它們間最大的不同是文獻利用率發生了飛躍式的變化。而傳統圖書館自動化與數字圖書館之間,也是一個從漸進演變到發生巨大變化的過程。

如收藏形式,從實體的文獻資料到文獻資料的數字化;文獻揭示深度從僅僅有書目數據、題錄文摘到既有前者,又增加了一次文獻,即數字化的文獻全文,文獻存貯方式從大空間的物理保存,到壓縮在幾台計算機磁盤中的數據存貯;文獻閱讀方式從原來的用眼“視”,增加了用耳“聽”,將來還可能用鼻“聞”(如有一天計算機可處理“氣味分子合成器”);為讀者服務方式由原來的到館借閱到現在的全方位(全世界任何角落)的在線閱讀,對讀者開放時間是過去的8小時(在大多數中小學圖書館,對學生開放的時間平均每天不足2小時)到全時空(國外稱為7×24小時服務),為了使中小學圖書館的讀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它們間的不同,筆者待設計出一個對比表。

傳統圖書館、自動化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比較表:比較項傳統圖書館自動化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服務形式館藏及手工借閱館藏及大量的自動化借閱全方位、全時空地為讀者在線服務館藏形式

印刷型

印刷型及少量電子出版物

館藏數字資源庫及網上數字信息資源

工作方式

手工作業

自動化加工書目數據及專題數據庫

快速自動轉換成數字文獻

檢索方法

手工檢索卡片或書本式目錄

對書目數據及專題數據庫進行自動化檢索

對可視、可聽的靜態與動態的多媒體的文獻信息進行智能檢索讀者對象

到館讀者服務

以到館讀者為主,在一定範圍內通過網絡或電信設備提供文獻傳遞服務麵向全世界聯網讀者提供在線服務

文獻內容加工

不加工

基本不加工

加工並供有償或無償共享

二、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在學校的共享共榮不少圖書館的專家學者認為,數字圖書館作為網絡時代圖書館發展的主要形態和前進方向,理應成為我們在這一階段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是,就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要進入數字圖書館階段,仍有相應漫長的路要走。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建設數字圖書館是一個龐大的社會係統工作,處理不好會產生負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