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前沿技術在數字圖書館的應用(1)(1 / 3)

(第一節)傳統圖書館的自動化技術在數字圖書館的延伸與創新

我國圖書館界專家大多認為,數字圖書館必須有三個技術基礎:一是圖書館管理的自動化,二是文獻信息的數字化,三是信息傳輸網絡化。這其中圖書館自動化和信息傳輸網絡化也是圖書館管理自動化的主要特征,隻不過在自動化階段程度低,在數字化階段程度高而已。盡管如本書上一章所述,傳統圖書館自動化與數字圖書館存在一些根本區別,但是這種區別並不是本質區別,而是一種發展中的區別,決定圖書館存在與消亡的根本因素是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需求。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都以信息的收集、整理、組織加工和傳遞為核心和主要任務的,盡管由於信息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二者在工作模式和範疇等方麵出現諸多差別,但在本質上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存在一種發展的持續性,這些差別恰恰代表了傳統圖書館麵臨各種新技術的挑戰,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充分應用各種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才是進行發展與創新的方向。

從圖書館的整個發展來看,“數字圖書館”與“自動化圖書館”等名詞一樣,將成為圖書館發展過程中某一個發展階段的標誌。並不是一種圖書館的替代名詞或一種新的圖書館類型,它隻代表了某些具有轉折性影響的新技術應用於圖書館的開始,而當這些新技術成熟和廣泛應用普及後,這些名詞和概念也將逐步消失。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數字圖書館”某些功能和表現形式,也將隨著有關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而消失。所以,傳統圖書館的自動化管理的相關技術,雖然還被自然地帶進數字圖書館,但如果不向前延伸和發展,不在新的領域裏有所創新,就不能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革命中有立足之地。

一、Z39.50的發展與變革

Z39.50是信息檢索應用服務定義和協議規範的簡稱,最初由美國國會圖書館等機構開發。1998年以版本1成為美國國家標準,截至2001年已發布了四版。國家標準化組織(ISO)1996年將其采納為國際標準,定名為ISO23950。

Z39.50起源於圖書館界,最初是針對圖書館機讀目錄簡稱(MARC)數據庫共享而開發的標準,現在其主要應用領域仍然是圖書館的聯機書目檢索服務。MARC起源於美國國會圖書館1965年1月提出的“標準機器可讀目錄記錄款式的建議”,1971年MARC格式被確定為美國國家標準;1973年,它被ISO審定為國際標準,即著名的“ISO 2709”。

Z39.50協議具有豐富的語義,良好的互操作性和強大的功能,協議屏蔽了不同的服務提供者的數據庫間的異構性,使用戶能夠以統一的接口查詢所有的Z39.50服務器。采Z39.50協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就是實現了真正的聯機編目,節省了大量的編目時間,提高了編目質量。

Z39.50通過對編碼方式和內容語義的標準化來實現不同係統間的互操作。在Z39.50中,協議數據單元都通過ASN.1進行定義,並以基本編碼方式(Basic Encoding Rules,BER)進行對ASN.1的序列化。該協議規定了11類信息檢索服務功能:初始化、搜索、瀏覽、檢索、刪除結果集、訪問控製、記帳/資源控製、排序、解釋、擴展服務和終止。

Z39.50初衷主要是為了滿足檢索USMARC格式的書目信息而提出OSI應用層協議;其目的是通過規範查詢格式,簡化檢索過程,實現異構信息係統之間的通信,在圖書館領域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圖書館都提供基於Z39.50協議的服務。Z39.50標準是一種開放的網絡應用協議,支持MARC語法,支持元數據檢索,所定義的一些服務具有獨立性,通過自我編碼和解碼及一定的機製,靈活動態地選擇和容納多個檢索係統,並發的發出檢索請求,將返回的結果進行整合以統一的方式輸出給用戶。這樣,用戶通過屏蔽異構信息間的差異來達到資源整合,形成統一的、完全有效的操作範式。這種範式不僅具有商業搜索引擎的高動態更新、即時獲取信息等特點,也擁有傳統圖書情報領域對信息資源高質量的開發和利用的優點,從而實現對Web上的異構數據庫進行檢索,實現信息資源有效共享和利用。

在2001年國際Z39.50實施小組會議上,有專家提出了以Web服務方式實現Z39.50的一些規範。這些規範的基礎是Z39.50和XML,HTTP的Web技術,被稱為新一代的Z39.50,又稱“基於XML的Z39.50”,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新標準來整合和檢索不同的地域的網絡信息資源,使其更容易被數字圖書館的遠程查詢技術所利用。新的標準在通訊數據編碼方麵有很大的變化,幾乎完全放棄了原Z39.50標準所依據的編碼方案,使用可讀性強的XML格式文本作為通訊編碼格式,簡化了編碼和編碼過程。Z39.50與XML技術的結合,是網絡環境下未來數據庫通訊技術發展的主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