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學校圖書館計算機自動化管理中的讀者和流通管理(2)(1 / 3)

當前我國學校圖書館的實體館藏分為傳統紙質文獻如圖書、期刊和非紙質文獻即非書資料如音像光盤等現代新型文獻。所以,本節所談的圖書館流通文獻應包括上述各種載體的文獻。文獻借還以圖書為例,首先讀者通過計算機檢索或全開架方式的查找取得所借文獻,把它拿到借還處,先用條碼閱讀器掃描一下借書證條碼、核實對讀者既往借閱史及借閱權限,然後再掃描所借文獻的條碼,便記錄下這一讀者與所借這一本書或其他資料的借與被借的信息。而還書時,則隻要掃描一下所還文獻的條形碼,還書工作即告完成。借書時——事實上既要掃描讀者借書證條碼,又要掃描所借文獻條碼,主要是使它們關聯。即某人借了某書,某書被某人借。而還書時隻掃描文獻條碼,即表明某本被讀者借的書還來了。計算機程序就會自動到當初借這本書的讀者借還記錄庫裏找出來並作已還記錄處理。請讀者注意,這裏程序不是到某讀者借還記錄庫裏,清除這條借閱記錄,而是在借閱庫裏作一個所借書已還的記號,在這本書被借記錄庫裏記錄此書,說明其在某時被某人借,又在某時被某人還回的信息。這一切,就是為了今後統計一個讀者的借閱曆史和統計一本書的被借閱曆史。還書隻要掃文獻條碼而不必掃讀者證號碼,這就又給圖書館的借還管理方式帶來了一場小小的革命。過去手工時代,借書和還書都要讀者本人帶借書證辦理借書手續,而現在隻在借閱時需讀者親自前往(預約與送書上門另當別論),而還書不一定要讀者去圖書館,因此,不少圖書館在校門、食堂門、宿舍院門等學校師生集體出入的門口設類似郵筒的還書箱,讀者隻要把要還的書或其他文獻輕輕投入還書箱,到一定時間,圖書館工作人員用推車收回,用條碼閱讀器一一掃描,圖書館計算機自動化管理的程序中就會自動辦理這些讀者的還書手續。這樣既方便了讀者,又錯開了還書高峰時間,同樣,當圖書館在對學生開放的高峰時間裏,學生從還書口進時,隻要把要還書往出納櫃上一放,不要說明這是張三李四的,即可直接先進書庫去查找要借的書,而稍後由管理員從容地一一掃描還下的書的條碼。讀者不必在高峰時堵在門口排隊還書了。這樣就大地減少了圖書館借書高峰時的人流量,化解了擁堵和排隊現象。

(二)文獻的續借、預約、催還

過去,在手工時代,均需讀者本人到館辦理此類手續。如今實行自動化管理後加上校園網、公眾網和電話手機、均可辦理上述手續。當然,在當初辦借閱證時,就要根據學校和圖書館的規定及讀者的身份,確定讀者在享有這一些服務時的一定權限。如讀者通過手機發預約查詢信息;圖書館向讀者發預約書到館和催還等信息,在中小學校,教職員工沒問題,對學生,就不統一。不少的學校就規定學生一律不準帶手機進校。

二、流通統計的過程與結果分析

現代化的學校圖書館,首先是辦館理念的現代化。在先進的辦館理念中,首先要了解圖書館的文獻利用率,其次是不同類型群體對各種不同的圖書館館藏文獻的利用率和需求,進而通過這些利用率和需求數據的分析和對比,總結出圖書館更高層次的讀者服務的方案和圖書館發展的計劃。中小學圖書館計算機自動化管理的流通統計和分析程序,在其設計前,先要根據學校教育教學的需求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管理對圖書館的要求來進行係統分析、論證,然後才能設計開發符合中小學教育教學規律的流通統計方案和運用程序來。因此,從以下兩個方麵來談流通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