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的索書號,本書在前麵期刊裝訂章節介紹過。它與圖書索書號的一點區別是,在種次號的後半部由年代號加合訂本號來組成。而錄音、錄像等非書資料的索書號與圖書的基本相同。
ISBN號是出版社要出一本書前向國家新聞出版署申請領用的這一本(封套)書的國際標準書號。它與索書號及條碼號的重要區別在於,一是前者是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範圍裏通用,後者隻能在一校或一個區域通用;二是前者隻要一種書,哪怕出版社印10萬,100萬本,他們印在書上的ISBN號也全是一樣的,ISBN號對出版社和書店,倒是一個極重要的數據。如它們作進銷統計或圖書館購書對帳時,隻要用條碼譯讀器照相館下ISBN號,那這本書的全部信息,特別是價格都顯示出來,隻要在微機上打一個複本數,那麼這本書共多少冊,多少錢,所有的這批書多少冊,多少錢傾刻間就統計出來了。
對於圖書館工作人員和讀者來說,在計算機上錄入ISBN號,也是檢索這本書的最佳途徑之一。
二、索書號的打印和書標的粘貼
如前所說,既然索書號相當於人居家的門排號碼,那麼這“門牌號碼”一定得貼在書的最明顯處—書脊上。因為書刊在圖書館的書架上都是書脊朝外站立排放的。過去書標是人工手寫在像化學試劑瓶鑒一樣的書標紙上,用漿糊或膠水粘上的,而現在則是用計算機自動打印在不幹膠紙上,輕輕一撕,用手一抹就能粘上的。這為圖書館工作人員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
不過,在書標的選用和粘貼的位置上,不少學校圖書館同誌不能適應計算機自動化管理後在辦館思路和工作方式方麵帶來的巨大變化,思維定勢還停留在手工時代,恪守一成不變的傳統習慣。在書標選用上不接受豎貼的長形書標,而仍習慣用過去的方型書標橫貼,為此,本節在用下麵的橫貼式和豎貼式書標的二個圖例,來比較兩種書標貼法的實際效用。
(一)橫貼式
這是過去手工時代沿襲的一種貼法,其缺點是,中小學圖書館的館藏圖書40%是在250頁之內,厚度在1公分或1公分以下。而橫貼書標的橫寬為4公分,如把橫寫索書號的書標,橫貼在1公分寬的書脊上,可想而知,索書號的兩端就會被貼到封麵和封底上,排到架上後,隻能看到當中的幾個號碼,那麼書標就起不到“門牌號碼”的醒目作用了。而且橫貼式一般不能貼到書脊底,那樣會比例不稱,非常難看。所以就有底部向上留2公分或25公分的說法,這樣一來,貼書標前要把一大疊書排好夾好,用長尺沿底往上2公分或25公分處劃線,然後再以此線作底線來貼,這種貼法,比較麻煩。但如不這樣,貼出的書標就會高低不一,排到架上後就嚴重影響書架的整齊和美觀。
(二)豎貼式
豎貼式書標一般長6公分,整個索書號一排連寫,豎貼後哪怕書脊隻有0.5公分厚,整個索書號也能基本看清。豎貼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貼時不用劃線,隻要沿書脊底部往上貼就行了。
但為了不讓粘貼了書標的書上架時被蹭磨後起翹,所以這種書標粘貼時最好往上移0.1公分,既要不與底部在同一平麵上,又要看出來與底部齊平。豎貼式書標粘貼時,還要注意索書號的英文字母一端朝上,反之則排架後既不美觀,讀者在書架間從左到右邊走邊看時就會覺得很別扭。
三、書刊的排架
一是按《中圖法》分類號和種次號的順序排列,二是根據圖書館對讀者開放的布局需求,把部分新書排到新書架;三是根據大空間館舍的小區域分割,分出特色書刊閱覽室,如外文圖書區,教輔圖書區。總之,不管用什麼布館方式,圖書排架的前提都要按《中圖法》分類號和種次號的順序排列,即便是上麵後二種布局,在小範圍內還是要按《中圖法》分類號和種次號來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