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潮流與趨勢(11)(2 / 3)

二是宏大曆史的細節處理。故宮是中華文化曆史文明的縮影,是世界文化遺產,這麼宏大的主題,民族的、曆史的、時代的視角和思考很容易導致大而空泛。怎樣才能留住觀眾,讓觀眾能夠通過電視的方式去記憶?最好的辦法就是提供充足而豐富的細節,類似於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一樣,把大曆史濃縮在一年當中,在這一年當中又選擇若幹個細節去呈現。對於電視來講,這非常關鍵。

三是對過去故事的現在時態處理。傳統的專題片在反映文化內容這種類型的題材時,慣於用過去事態的口氣來描摹過去時態,總是要從盤古開天地說起,這僅是還原曆史的一種方式。《故宮》之所以深受大家的歡迎,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就是所有的切入幾乎都是從現代進行時開始的。

2.《再說長江》對中國電視紀錄大片的貢獻

第一是影像的突破。在23年前《話說長江》的基礎上,《再說長江》第一次提供了真正由中國人拍攝的萬裏長江的最完整、最清晰,也是最準確的影像。它的影像不僅僅是完整的、全麵的、全景的,而且是立體的:具有橫向的地理跨越,從長江源頭到長江之尾的全景圖像;也具有從空中航拍到水下攝影的縱向跨越,構建了一個立體的影像長江,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第二是主流價值觀的回歸和主題的正麵表達。《再說長江》和其他的電視大片不同,它不是純曆史的觀照而是對現實的掃描。在中國,記錄現實就要張揚主流價值,時代頌歌、應景之作、命題作文不容易出彩。而《再說長江》用正麵表達的方式來描摹長江,展示長江,張揚我們今天時代的主流價值觀。難得的正話正說,說得非常有感染力,說得非常有分量。

第三是情感力量的凸顯和表達。《再說長江》抓住了一種情感的力量,把一種時代的激情、民族的激情和每一個個體人的激情融在一起,創造了強大的感染力。比如三峽移民這個很難做的題目,創作者很巧妙地躲避開了很多敏感的國際話題或者政治話題,把發自內心的情感,對故鄉,對家園,對家族,以及對一種地域文化的留戀,那種揮之不去、割舍不下的一種深情,和延伸出來的對國家、對民族的一種激情交融在一起,張揚了一種情感的力量。

3.《大國崛起》的突出特質

第一是視角的突破、題材的宏大。一方麵,若幹年來,世界各國的電視人拍中國不在少數,但中國人拍世界還是不多見的。另一方麵,中國人反映國外,拍旅遊風光、風土民情的輕鬆愉快的內容很多,卻鮮有有分量、厚重的重大國際題材,《大國崛起》應該是個突破。其特殊的意義在於,它是中國綜合國力的一種顯現,也是中國電視發展到一種高度的顯現,還是中國電視人的一種責任顯現。

第二是思想的力量。12集的《大國崛起》播出之後超出預期地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在2006年歲末《大國崛起》成為社會熱門話題。由此說明,12集的《大國崛起》,用思想的重量,擊中了觀眾的思考,引發了民族的誌向,激發了國人的豪情。在我們最近這些年的電視大片中,《大國崛起》以它思想的力量,卓然獨立於中國電視熒屏。

第三是獨立製作而又整體風格統一,形成了生產模板。《大國崛起》每一集的內容差異性很大,國家差異性大,曆史、空間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大,但是都能夠用一種方式去製作,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產模本。這也顯示了中國電視的一種成熟。

另外,在2005年、2006年的中國電視熒屏上,除了《故宮》,年中的《再說長江》和歲末的《大國崛起》,還有《新絲綢之路》和《圓明園》。《新絲綢之路》顯然是對1979年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的重走和重拍,也是一個經典重拍的案例。《圓明園》除了藝術創作方麵對傳統紀錄觀念的挑戰以外,最重要的信號是紀錄片第一次走進電影院線進行成功的嚐試。在電影屏幕被國外進口大片和國內商業電影覆蓋的時期,作為一部嚴肅的紀錄片,《圓明園》在電影院線取得的微小成功投放,卻顯示了巨大的市場意義,證明好的紀錄片在市場上照樣可以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