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2006年中國電視紀錄大片創作的
觀察與思考2005年底,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達到3.09%,為2005年中國電視屏幕成就了頗為恢宏有力的收勢之筆。隨後的2006年裏,中國的電視屏幕上又相繼出現了《新絲綢之路》、《再說長江》、《大國崛起》等紀錄大片,幾乎每一部片子的播出都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形成了一種久違的紀錄大片熱。在經曆了幾年的沉寂之後,為什麼紀錄片在2006年再一次開始引發社會關注?是節目形態的偶然還是媒體發展的必然?這種漸顯的熱是曇花一現還是持續發展,背後有著怎樣的媒介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這些大片相對於過去有哪些突破,又將對未來紀錄片創作、對電視媒體、對廣大受眾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都值得一番探究。
一、紀錄大片現象出現的原因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電視發展曾經曆了一次紀錄片熱潮,《讓曆史告訴未來》、《話說長江》、《望長城》等諸多紀錄片不但在當時創造了收視奇跡,產生了強烈的社會效益,而且對以後中國電視紀錄片創作也有著巨大的影響,永遠載入了中國電視發展的史冊。然而,在上個世紀末《鄧小平》、《香港滄桑》等紀錄片出現之後近十年的時間裏,雖然紀錄片的理論探索逐漸升溫,但創作似乎日益邊緣化和瑣碎化,相比於其他熱鬧喧嘩的電視形態顯得有些失落和蕭索。直至這兩年卻突然出現了一係列的紀錄大片,並又重新開始引發媒介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其深層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時代發展的呼喚
電視媒體跟時代是不能分離的,電視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品,或者一種日常生活的伴生物,它應該是某種責任。這幾年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國人物質和精神生活普遍提高,曆史文化空前受到重視,在這種時代的大發展背景下,主題宏大、內容豐厚的紀錄片呼之欲出也就是必然的。
2.電視本身結構調整的需要
中國電視自身的改革經曆了從以節目為核心到以欄目為核心、以頻道為核心的過程。此前,欄目化趨勢遏製了電視大片創作的播出平台和生產空間,電視媒體激烈的競爭也使得電視媒體投入產出上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在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之後,電視台,尤其是中央電視台各頻道設置逐步到位,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媒體形象和品牌建設受到重視,加上電視紀錄片人多年執著頑強的職業堅守和高端追求,當這種追求和電視媒體的要求相契合時,在資金到位和技術支持下,大片就產生了。
3.對娛樂風潮的撥亂反正
作為非常重要的一種類型節目,能夠拉動收視率、拉動觀眾參與的電視娛樂節目占據了中國電視的大部分空間。但是,在經過連續多年缺乏深層創新的發展之後,觀眾在這種強大的娛樂風潮中逐漸產生了審美疲勞和厭倦;同時,隨著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電視觀眾也產生了新的訴求,需要看到讓心靈震撼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有內容的節目產品,紀錄大片的出現也是應和了觀眾的呼喚。
二、電視紀錄大片創作的突破
這兩年出現的電視紀錄大片是在經曆了紀錄片創作的繁榮和沉寂的起伏,經曆了娛樂風潮的衝擊和整個電視觀念的變化,經曆了時代文化觀念的變遷之後,經過創作者多年的積蓄和積累之後產生的,它必定帶有這個時代的諸多特質,超越了以往紀錄片並在創作上有所突破。具體到每部大片,進行分析,其創新、突破點各有不同。
1.《故宮》的三個亮點
故宮是靜態的皇家建築,在很多人的視野或者想象中,就是一個化石般的文物,但是《故宮》把這種靜態的對象做了非常精致的動態化處理。比如,它不做簡單的文物實體展現,而把文物後麵的故事和文物本身的價值結合在一起,借著故事、借著事件讓它動起來,活起來,為一個靜態的文物賦予了生命,賦予了鮮活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