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紀錄大片的影響和啟示
第一,它可能會深刻地影響中國電視的文化生態。
在電視文化中一直存在著三種格局:主流文化的價值取向、精英文化的價值取向和大眾文化的價值取向。而在這三種價值取向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大眾文化的趣味,以娛樂節目為主導。相比較而言,主流文化的取向和精英文化的取向,在電視熒屏中的份額比較欠缺,特別是精英文化非常稀缺。這幾部大片同時兼具這三種文化趨向,特別是在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價值取向上是很突出的。以大眾文化的娛樂為主導的取向逐漸讓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滲透進一些,多占有一些份額,從而會改變整體的電視文化生態,對文化生態的調整是有利的。
第二,它對中國電視自身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產品標本和有意義的探索。
一個大的企業如果沒有新產品的研發,很快就會被擠出市場,最終一定會失敗。同樣,電視傳媒領域,如果沒有一個大製作、大片在做藝術和技術的探索,那麼這個電視媒體就隻能克隆而沒有原創性,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就會逐漸衰弱,甚至完全缺失。高明的電視媒體一定要有前瞻性,要拿出人力、物力、財力去做電視大片。這些電視大片可能暫時看不出效益或效益不明顯,但是後續會具有一種示範效益。隻有在大片中才有可能進行日常小片中無法探索的高技術和高藝術。而這種成功的探索或者失敗的探索一定會對常規電視節目的生產和製作帶來巨大的影響。
第三,影響觀眾,引領觀眾的觀賞旨趣和審美取向。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看電視不僅是為了獲得娛樂,更希望獲得思想和理性。中國電視觀眾被視為文化層次低的、審美趨俗的、簡單的群體。這是對觀眾最不尊重的判斷。其實電視觀眾到底要什麼,就像餐館和吃飯的客人一樣,你不能怪罪說客人的口味是低俗的,首先要看你這個廚子是不是有足夠的水平。高級的廚子會讓一般的客人品出高級的廚藝,同樣,電視人應該相信觀眾有判斷力。大片可以培養很好的高級的觀眾,或者培養觀眾更高更好的一種觀賞旨趣和收視口味。
第四,彰顯大國的文化責任,提升文化影響力。
中國電視大片是當代中國文化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影像內容直接體現著當代中國的某種價值觀。對內,可以彰顯其主流文化價值,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和對世界、對曆史的基本態度;對外,可以更加清晰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文化理念,並以其高質量的產品改變中國電視在世界電視文化版圖中的份額、形象和價值。以往,或許我們的春節聯歡晚會、旅遊風光片、外宣片占據了過大的份額,而電視紀錄大片的出現,將有效地改變中國電視對外輸出的產品格局和樣態,進而改變中國電視的文化版圖。因此,電視大片的創作意味著一種文化責任,這就是,用今天的電視影像去表現深厚的人文曆史內容,給電視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內蘊,這是一個大國,同樣也是電視大國擴張民族文化影響力所應承擔的文化責任。
電視紀錄大片,經過一個生命周期,需要長度,需要積澱。從1997年到現在,沉寂了若幹年後,在2005、2006年爆發出“熱”的現象,應該看到這是多年的積澱,伴隨著各種機遇的積累,最後走到這一步,這是一種必然。至於今後紀錄大片會有怎樣的景觀,應該和整體的社會文化環境、電視媒體發展以及紀錄片自身探索密切相關。我相信紀錄大片乃至整個紀錄片創作會向前發展,畢竟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文化應該是豐富的、多元的。
(本文發表於《2007中國電視紀實節目發展報告》,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