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電視劇:“獨播劇”開路,生產創作多樣化
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看,2006年“獨播”成為電視劇的熱門詞,“獨播劇”風頭很勁,但問題多多。去年湖南衛視重金買斷《大長今》,投入大、風險大,但獲得的回報也高。湖南衛視嚐到了“名利雙收”的甜頭,2006年的開春大戲又以獨播港劇《金枝欲孽》取得開門紅。央視經過國產劇《京華煙雲》的試驗之後,今年加大了購買“獨播劇”的支出。同樣,作為“電視劇大賣場”的安徽衛視也進行了電視劇資源的壟斷性購買。
從操作層麵看,“獨播劇”盡管有著明顯的優勢,比如可以提高收視份額和廣告收入,但風險也不可忽略。如何挑選?大製作也未必有好的收視率,高投入也不一定必然帶來高回報,因此花重金買斷版權,有時也會得不償失。從學理層麵看,關於“獨播劇”的爭論也很多。持懷疑態度者認為,“獨播劇”是“有錢人的遊戲”,將加劇全國衛視競爭格局的“馬太效應”;此外,獨播製對精品電視劇的壟斷,將影響電視劇作為“公共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此同時,持肯定態度者認為,“獨播劇”現象是市場經濟對電視媒介發展的要求,也是電視媒介產業發展規律的體現。爭論尚在繼續,但實際的一個迫切問題卻日益凸顯,即獨播劇的版權問題。省級衛視買的是省級版權,但卻在全國播放。央視買的是全國版權,但其他各地卻也都在播放。央視以85萬元一集購買高價“獨播劇”,一天播兩集,但盜播電視台一天卻能播三四集,有的電視台甚至趕在央視開播之前就已播出,給央視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顯然,版權問題不解決,“獨播劇”將難以為繼。
從生產創作的角度看,2006年中國電視劇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各種題材的電視劇在樣式、內容和收視效果上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第一,關於主旋律電視劇。其中重大革命和曆史題材電視劇,如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的《陳賡大將》,紀念趙樹理誕辰100周年的《趙樹理》,描寫共產主義戰士光輝歲月的《白求恩》等作品立足翔實的史料,給觀眾刻畫出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現實的軍旅題材電視劇,如《熱帶風暴》、《石破天驚》、《海拔4700》等則依靠其獨有的題材生活,綜合、立體、多維地展示飽滿、圓潤、鮮活的現代軍人的光輝形象,不僅刻畫出紀律嚴明、勇敢無畏、鐵骨錚錚的軍人豪情,同時也展現出軍人的俠骨柔情。它們在導向把握上、細節挖掘上、形象塑造上,以及故事情節展開上都有斬獲,令人欣喜,但在收視上卻隻有《陳賡大將》出乎意料地創造了較高的收視率。
第二,關於現實題材電視劇。2006年新年伊始,電視劇的管理者、研究者、創作者似乎異口同聲都在為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鼓與呼。在這樣的背景下,《家風》、《都市外鄉人》、《別拿豆包不當幹糧》、《西聖地》、《老娘淚》、《插樹嶺》等一部部現實力作紛紛在熒屏上演。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火暴,一方麵是因為現實生活為電視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尤其是在當前的和諧社會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中,湧現出了大量的典型的人和事,都有可能成為我們創作的素材;另一方麵是因為觀眾對現實題材電視劇作品有著濃厚的精神訴求和心理訴求,現實題材電視劇關注當下,直麵社會的熱點、難點,這就使得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觀眾內心的一種情感寄托和慰藉。《都市外鄉人》中講述的是城鄉衝突的故事,《老娘淚》講述的是腐敗與道德良知鬥爭的故事,等等,這些都是把目光放在目前社會的熱點話題上,自然引起了觀眾的熱烈興趣。
第三,關於商賈題材電視劇。突出的例子就是《喬家大院》在新年的熱播,它是繼《大宅門》、《大染坊》之後又一深受歡迎的商賈題材電視劇。它以極合時宜的取材,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豐富的故事情節,克勤克儉、明理誠信、靈活管理、開拓進取、銳意改革的晉商精神,獲得了業內外人士廣泛而熱烈的好評。在市場經濟大潮滾滾的今天,在中國商人逐步走向世界的今天,這部作品無疑是具有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